首页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人物 | 青山周平:建筑需要直接拥抱生命

2025-04-28 来源:芭莎男士
2025年,是青山周平来到中国的第20年。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来到中国的前一段时间做设计师,后来去清华大学修习博士,再后来又因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胡同老房子改造项目而被人们熟知。这20年,青山周平每天都在深刻地感受中国社会对建筑设计需求的变化,这是中国这20年的变化,他也陪伴着中国的建筑设计成长、变化了20年。

11

青山周平

“房子面积可以很小,但家(生活)可以很大”

2005年刚来到中国的时候,青山周平的项目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公共美化业务。随着项目的发展,青山周平在北京创办B.L.U.E.,这个事务所融合了他对城市物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层面的研究,去寻找一个能够真正链接城市环境的平台和设计生态圈。

2014、2015年以来,一线城市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项目慢慢减少,青山周平在偶然间的机会可以参与对北京胡同老旧房屋的一些改造,那是他第一次去设计普通人的住宅。

民宅的改造对他的影响深远,在中国有很多他这样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大型的标志性建筑,拿了很多国际上的奖项,但是更多关于普通老百姓以及日常生活的住宅却很少涉及。

他开始专注于一些家的单体改造,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师不仅仅是设计房子的人,更大的成就感来自通过建筑和空间的营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家的设计,更多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它是一种氛围,一种行为或者一种状态。

最开始来北京的那几年,青山周平也住在胡同里,他的家位于南锣鼓巷这片极具历史底蕴的片区,在孤老胡同的最深处的四合院中。整个小屋大概40平方米,但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紧密,拓宽出来的院子“客厅”也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间——刷牙、吃饭都在院子里,小孩子来串门,老人家会拉着他唠嗑、学习中文。他印象里的“家”,是从屋内的“小家”延伸到屋外片区的“大家”。

14

青山周平

在胡同里居住的时光,他的项目括《梦想改造家》等都离他的家很近,走路只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所以那时候其实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对象是比较重合的。”在胡同中居住了十多年的时间,这十年给了他很多对于未来建筑的启发。“我们现在一直在做年轻人的共享生活社区,又兼具了和自然之间的互动观念。这些理念都仰赖于我当初在胡同中生活的场景,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我觉得十年的观察也差不多了。”

大约五、六年前,青山周平从胡同搬到CBD,他到了新的环境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都市中心去感受另外一种关于家的状态。

“搬到CBD来生活,其实也是因为CBD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可以提供给我新的土壤,我希望能在这样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同时工作和生活看看。”

CBD会高效地把当年时代里最先进的商业需求和办公需求集中在一起,但在当下的今天,青山周平觉得CBD也有一些危机:可以线上购物,可以远程办公,就迫使CBD和更多体育、娱乐这类型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北京的CBD也在全面革新,有公园、引进了美术馆,更多小型的体育场所,让更多的人还是来到线下体验在地生活方式。家的范围不一定要跟房子的大小挂钩,“未来房子的面积可以小,但家或者说生活可以很大。”

15

青山周平

“胡志明给我的感觉有点像30年前的中国”

这几年,青山周平的个人项目逐渐变少,他会更多地和政府合作,参与老城区的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鲜活力。

依靠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会在国外铺设更多的地产项目。

最近青山周平接触的中国企业在日本、东南亚发展的案例越来越多,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中国企业带着中国孕育的设计师、建筑师一起在海外发展大体量的商业项目。“现在我们在越南有一个比较大的文化综合体的项目。开发商是中国台湾省的企业,它带着景观公司、策划公司、设计公司去越南做项目。之前他们在世界各地积攒了非常多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的公司,非常‘卷’,又创新了很多新思路,这在世界上别的国家都是没有的,接下去的几十年,特别是东南亚、中东地区,应该都会需要这些建筑发展的公式和秩序。”

这些年他一直忙于奔波各种项目,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微乎其微,青山周平也在努力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之前我就可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但家里有了两个小朋友之后,我就会尽量把长假都留给家里人。现在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外地,我会在出差的地方附近选一些地方,和家人一起去看看空间结构好看的建筑。”

在全世界各地出差,青山周平对胡志明市很感兴趣。摩托车飞驰而过,年轻人们一个个都戴着头盔,脸上洋溢着大麦色肌肤的笑容,“在胡志明大街上感受到的年轻人的活力,就像我第一次,30年前来到中国的感觉,1995年的时候,满大街都是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非常热闹,非常朝气蓬勃。”在这样的城市,一切的建筑和设计都是待开发的,对青山周平而言,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未来构想。

17

青山周平

“不确定性的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少……”

在又过了一个本命年之后,青山周品和我们分享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小时候没有手机,所以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做很好的规划的。在他21岁的时候,他背包去世界各地环游,“因为没有带手机,所以今天是几点的火车、这个地方有没有酒店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要到现场去看到。”在这种不确定下,他的旅程也变得奇妙纷呈,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可能因为走错路遇见一群完美的建筑。

这些体验,都是现当代的年轻人不太可能拥有的——因为从小一直有智能手机,所以事情是有确定性的。连看电影都可以选择先看解说,再决定看不看这部电影,“不是说确定性是不好的,但事情太过确认的话,我总觉得会对创意岗位和设计岗位有影响。我不希望做设计的只是在脑子中设想一个结果、考虑创意的过程,而从来不付诸实践。”

B.L.U.E.事务所已经到了第11年,团队中也有不断加入的年轻人,青山周平都希望他们先动手做模型就好了——创意之所以为创意,就是它是自身从没想到过的东西——创意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前辈能够传授的经验或知识。

青山周平最近重新开始看村上龙的小说,这是他在高中和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里充斥着一些原始的生命力,不那么井井有条,不那么有秩序——这正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大家努力隐藏的部分。

在青山周平的设想里,摒弃那些条例要求之外,可能学校里的连廊、家里不起眼的小角落……把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部分设计好,可能对于未来设计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青山周平

Q&A:

现在的这个阶段,你会用什么词汇来形容你的建筑设计作品?

青山周平:一个词是「自然协作」。之前是用很多自然的材料在我的设计上,但现在更多的是平等地和自然发生共鸣,一起创作作品。第二个词是「弱化功能性」,还有一个词是「随机」,或者说是「拥抱偶然性」。

近年来,科技对住宅产生了一些影响,你是智能家居/设计的受益者吗?你会用ai或者科技,对你的生活方式/设计趋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青山周平:更多产生了一些的思维上的影响。可以很顺畅地出设计图。在家居行业的影响就是很快地能给风格上的装修方案。我们要探索的事情是人类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这种探索也是这几年影响我比较明显的变化。这几年我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木木美术馆,我们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手做了一些加工,还比如阿那亚的味从山海,我们也用手去探索一些随机的、偶然的造型。

设计师用脑子通过理性和逻辑性思维做好科学的设计——这是过去建筑主流的设计思维。但现在会有一些变化,一个是功能没有了,很多功能都在手机里面,在实体空间里的功能在慢慢消失,转移到虚拟空间。另外一个是那种逻辑性思维或理性被机器替代之后,我们也不太靠这个做设计了,所以我们想设计出来的功能可能更倾向于让人放松、能让人快乐。我们想做的是随机的、偶然的,「不是用脑子做的」设计。

我现在比较感兴趣的是设计是怎么样拥抱一种偶然性,把自己的设计放在更加随机、偶然的状态下去发生,这可能是我对人工智能新的继续的态度。

13

青山周平

你设计了很多DOE的店铺,你对潮流文化感兴趣吗?最开始的潮流启蒙是什么?

青山周平:我今天穿的衣服是Chitose Abe创立的牌子,我很喜欢它价值观碰撞的部分,它把老/新,经典的东西和前卫的东西,西方的东西和东方的东西全部都直接地碰撞。当然在我的设计当中我也会喜欢这样做。如果在一个现代风格的店铺里,建筑学会让你做一个现在的基建,但我现在会比较想在非常现代的店里面加一个老木头——这样非常粗糙的东西,整个店的逻辑会更加crush。

那你自己家里也是这种感觉吗?

青山周平:(笑)自己家里我觉得还是不需要太多装饰性的东西,整体功能的布局、采光还是最重要的。墙面:白、柜子:木、地面:木,类似于这样的就可以了

16

青山周平

你未来还会再去购入一个房子for你自己的起居/工作吗?

青山周平:这是个挺好的事情,但我确实还没有这样的计划。可能大家传统生活方式还是只有一个房子。但东京的情况我可能更了解一些:东京的很多人开始适应两个居所的生活模式——东京一套,轻井泽一套或者是镰仓一套,那种开两小时的车可以过去的地方,这种生活方式慢慢流行起来。植物、动物、泥土这些事物,是人在进入人工智能科学化的时代之后,可以返璞归真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监制:佟宇 / 策划:李祺 / 摄影:李英武  / 撰文:赵文斐 / 妆发:杨爽 / 助理:程军赫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