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V CHINA

everywomen|王鹏:我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又要还要

2025-04-11 来源:V中文版
王鹏很愿意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作品背后的原理。“一个装置的运行原理是什么、科技成因是什么、用到了哪些算法?最吸引我的点永远是背后的逻辑。”

11

王鹏

在V中文版2025年2月THE AI ISSUE中,“everywomen”与深入梳理计算机艺术发展历程的泰康美术馆展览“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深入合作。在30位/组艺术家参与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两位女性参展艺术家——韩娅娟(同时也是展览顾问)和刘佳玉,以不同的方式与人工智能一起创作;我们也见到了来参观展览的工程师王鹏,现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的她邀请我们到访工作空间时,入口处赫然写着“让AI无处不在”。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早已在这个星球燎原,在其前沿领域工作和探索的女性是在以怎样的姿态与火共处?AI是新的武器,还是新的枷锁?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工具?

a1

我们邀请王鹏分享自己相册里的五张照片,关于自己求学和工作、生活和社区等不同面向的五个片段。

 

王鹏:“这一张是博士毕业答辩的照片,我的博士生导师之前在计算机系当党委书记也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在泰康美术馆的展览“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现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医疗健康实验室总监、北京市崇文小学科技副校长王鹏在作品《通往无限的不同途径》(费利克斯·卢克·桑切斯/文森特·爱德华/达米恩·格内)面前站了很久。作品的倒立摆系统是非线性的,运动方程涉及角度的正弦与余弦函数。如果采用能量控制策略给摆杆一个初始速度,再在特定时刻给予摆杆相反方向的速度,摆杆便可以在积累到足够能量时保持直立。装置关乎能量守恒,关乎外部与内部力量的平衡与控制。“一个艺术作品可以让你在它面前停留一个钟头,那么它打动你的部分肯定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能共性的部分只占1%,99%都是艺术家的个性部分,但只要1%足够打动人,就可以让人停下来驻足,尝试探索与想象创作者的99%是什么。”王鹏如是说。

王鹏很愿意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作品背后的原理。“一个装置的运行原理是什么、科技成因是什么、用到了哪些算法?最吸引我的点永远是背后的逻辑。”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令她乐在其中。她的工作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透过事物表象了解本质。王鹏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后加入英特尔,工作侧重于机器人系统、类脑感知、视觉计算、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究。这一切都源于好奇心,从儿时起,她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王鹏自认原生性格中理性占比很高,但随着阅历的不断提升,她越来越愿意看到并感知感性一面的觉醒。“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人不可能永远一个人战斗,感性联结很重要,一个好的leader(领导者),肯定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

刚入行时,王鹏也曾经历过话语权稀薄的阶段,甚至偶尔会产生自我怀疑。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质疑或许依旧存在,但在更多时刻可能来自向内求的自己。对王鹏而言,所谓的话语权并不能依靠别人施与,而是要想方设法在未能拥有话语权的时候,就已经证明自己具有达成某件事情的能力。英特尔公司内部培训导师曾问过王鹏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进入leader角色了吗?”王鹏在回答时显得迟疑,对方告诉她,“不要犹豫,做leader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理念是可以影响他人的,只有这样别人在听你阐述问题的时候才能感知到某种力量,进而听到你内心的愿望与需求。”这或许能对应上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说法,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会,直到你真的会),抑或是显化的魔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信念本就是最大的力量。

a2

王鹏:“在这张照片中,我作为红星设计奖的发言嘉宾,给大家介绍芯片是怎么从沙子制造出来,又怎么在数字世界里成为基础设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女性承担起更高职责,走向更高的位置。英特尔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全权领导英特尔中国区的所有业务和团队的王锐也是女性,她曾担任英特尔平台工程事业部副总裁兼融合信号IP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英特尔华为全球客户总经理、英特尔技术支持事业部(TEG)总经理等职。榜样的力量无疑令人精神为之昂扬,继而更加积极规划未来。《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曾给王鹏带来重要的精神滋养。作者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被《时代》杂志评为“百大AI影响力人物”。王鹏从书中感受到一种信念的力量,有一段时间,她逢人就推荐这本书。“李飞飞在书中聊到她曾在斯坦福做数据标注工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dirty work(脏活累活),并不像发论文那样有自我成就感,非常枯燥,且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她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她觉得给几千万种数据做标注是有必要的,她会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坚持。”

a3

王鹏:“这是关于女性社区的一张照片,我在‘向前一步’中国区的女大学生计划里面当职业导师。”

在任何领域,意图寻求自我实现的箴言,或许最终都会落到“坚持”二字,这听起来颇为鸡汤,但真相正是如此。在《我看见的世界》一书里,有这样一段关乎心智探索的文字:“尽管构成大脑大部分结构的神经元相对简单,但大脑也许是最能充分诠释’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公理的例子。当神经元以千亿计的数量级复制,当它们之间的连接达到10的11次方时,质变就发生了。物质变成了思维,产生了爱、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和欢笑,也造就了我们在科学、艺术、音乐和数学等方面的能力。”在王鹏看来,技术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无论从硬件与软件、算力与算法、模型与数据,还是从信息学、AI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进行分类,最终都要看一个行业具体任务所需的关键技术模块的表现。在不同的时刻,软硬件可能处在波峰或波谷,只有事后才能准确判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最终结果出现之前,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当下的事情,且不要完全以结果为导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人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难免变得麻木。”

目前,AI正在逐步解构、重塑、颠覆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具体到医疗领域,也正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产品化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为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去年,王鹏的工作团队只有一位男性同事,剩下的全是女性。女性同事的工作括但不限于:硬件编程、根据硬件模版写底层代码、调整底层bug、更新设备、计算机视觉、交互设计等等。“她们所有工作都能完成得非常出色,考虑问题非常细致。我们的合作方有企业、高校、政府,任务拆解以周为单位,团队只有不到十个人,却能撬动三四十人的资源。无界诊室的系统超级复杂,连我自己都没能想到可以在一年内迭代出两个版本,此外还做了院外测试,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a4

王鹏:“这一张是最近成立的中关村’智联她原力’联盟,我被推为主任委员。”

随着AI的不断发展,处在时代浪潮中的人难免会感到迷茫,在庞大的系统中逐渐丧失主体性。即便有个体试图跳出来躲避这一切,却依旧难免被系统性暴力所压倒,这让人不免联想到今年诺奖得主韩江的那本《素食者》。在王鹏看来,人的天性里可能一直存在一种植物化的倾向,但植物化的一面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缺乏攻击性,而是追求一种生态的共生。“我身边一位男性同事就是这样的,我曾经跟他讲,你不能一直把自己当成植物,被动地等待阳光雨露各种养分的到来。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男性同事担任主持,有一位嘉宾一直在非常不礼貌地发言,其中不乏侮辱性言辞,场面非常尴尬。当时我站过去提醒那位发言者注意言辞,但对方没有任何改变,我便直接告诉他,你破坏了我们研讨会友好沟通的宗旨,请你立刻出去。当时身边很多朋友对我这一做法感到震惊,没有想到我居然有这么强硬的一面。我觉得一个人身上的植物性和动物性肯定是共存的,面对生活里的各种法则,食物链的两段都需要争取生存空间,不断平衡体内动物性与植物性的一面”。

a5

王鹏:“这一张是2017年左右,在约旦以色列旅行的时候,由我的博士生副导师拍的照片。我特别喜欢照片里人与自然的感觉。”

当提到如何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时,王鹏选择了“平衡”,如展览中那对倒立摆那般,在动态中寻找平衡。“要支持多元的观点,同时自己也要在运转的过程中坚定力量,意识到即将跌倒,或者速度太快了,及时进行调整。我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又要还要,要不断克服胆怯,克服恐惧与不自信,直至达到某种动态平衡,人只有用内在力量的长期稳定,才能对抗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12

王鹏

Q&A:

你认为,什么是AI(人工智能)?

王鹏:人工智能是哲学、科学、工程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计算科学、电子工程、机器人系统等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被人类探索自我、探索智慧、探索未来的好奇心所驱动,发端于数字世界,扩展到物理世界。凡是人类出现的场景和执行的任务,未来都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渗透,只是多少的区别和早晚的区别。这不是一件坏事,也未必全然是件好事,就像所有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一样。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会促进性别平等吗?

王鹏:一定会的。在跟一位男性朋友交流时,他曾提到一种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一个最大的变化趋势就是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低了。眼下很多对于智性需求的增加和诸多工具的采用,都是不分性别的,当体能上的劣势一步步被隐形掉,一定是有利于平权的。

对你产生过具体积极影响的一位女性是谁?

王鹏:是我的母亲。她性格特别坚强,虽然她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女性,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她身上那种善良、自立,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性格。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社会氛围还是偏重男轻女的,叔叔家都是儿子,只有我家是女儿。妈妈会告诉我女儿也一定要争气,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妈妈在我儿童时期就种下的种子,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我小时候曾经非常不喜欢我的名字,首先觉得太普通了,不够好听,其次我觉得有一点儿中性化。后来我慢慢意识到,给孩子起这样名字的父母,会在养育过程中弱化性别,我身边接触到的很多女性leader,也都是这种名字,就像我们的董事长王锐。

给即将或刚刚进入你所在的这个行业的年轻女性的建议?

王鹏:我觉得女性一定要胆子大一点儿,勇敢一点儿,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同路人,找到良师益友。有人愿意带你,愿意教你,你也愿意在沟通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就已经是成功的开始了。

b5

a8

a10

a9

在2025年2月16日,“V ART CLUB”与泰康美术馆合作邀请“everywomen”本期嘉宾王鹏、韩娅娟、刘佳玉在建筑空间“母体”内与嘉宾主持李君棠展开了一场对话“创造力的语言——技术奇点与艺术未来”。

13

王鹏

当讲座中再次聊起“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否会促进性别平等”的问题,王鹏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对体能的要求会越来越少,对女性是越来越友好的。这是我在跟一位男性朋友交流时他曾提到的观点,我非常认同。

“其次,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能让我们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能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听到原来听不到的东西。整体上来说女性的选择权更多了,可调用的资源也更多了。

“要看20年后,我们会有更多的社会变化。”

b1

a14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于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2月28日在泰康美术馆展出。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与“创意机器”策展人、英国金匠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资深策展人周翊共同担纲展览策划,特邀人工智能科学家Frederic Fol Leymarie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家韩娅娟担任展览顾问。展览分为“历史”“教育”“当代”三个独立叙事单元。“历史”部分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的数字艺术先驱及其代表作,而“当代”部分则展示知名的国际和中国艺术家的机器人艺术、互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艺术以及生成艺术的大型投影、装置作品,代表当代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实践的前沿。“教育”部分向初步接触该领域的观众提供了数字艺术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技术介绍,同时聚焦生成艺术和算法设计,为已有相关领域知识基础的观众提供丰富内容。

a15

*“V ART CLUB”活动海报中的作品图片为:被誉为“计算机艺术之母”的维拉·莫尔纳(Vera Molnar,1924-2023)1971年的作品《网格》(Mesh),计算机印刷,19×19cm。维拉·莫尔纳对后续数字艺术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也是她架起了早期计算机艺术与当代数字实践之间的桥梁。图片由Digital Art Museum数字艺术博物馆提供,这件作品也正在泰康美术馆“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展览中。

 

 

出品:李晓娟 / 监制:滕雪菲 / 策划:韦祎 / 撰文:李葵 / 人物摄影:底诗涵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