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三句话来介绍你自己,让读者快速 get 刘佳玉是谁,好吗?
刘佳玉:一句话吧:一位勤勤恳恳奋战在媒体艺术第一线的创作者:)
喜欢“新媒体艺术家”这个称呼吗?你会怎样对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人解释自己的职业?
刘佳玉:可能几年前需要解释,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对这类艺术作品的认知与教育,以及越来越多相关的展览,所以现在不需要解释啦。
Houdini、AIGC、3D扫描、机器学习……有统计过自己的作品中迄今用到了多少种技术吗?目前带给你惊喜最多的是哪些技术?下一个想深入了解的是哪项技术?
刘佳玉:我没有具体统计过使用的技术种类和数量,主要是因为我不太会画画,所以我的创作都是使用不同的技术作为媒介亦或介质去完成表达的。带给我惊喜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在大概2023年中我们开始开发我自己的人工智能 Jiayu*,起初我觉得它是一个AI工具,但随着不断地进行不同维度的培育和构建,从二维图像,二维影像,三维影像和语言系统等,也随之而来吸引我去探讨和研究更深入的人机联合创造力。
目前已知的硬件、软件、材质等,能完全满足你的创作想法吗?如果可以天马行空地许愿,你希望世界上诞生一种什么样的技术或材质,以实现你更多的创作需求?
刘佳玉:我觉得不需要具体的某种技术来满足创作的需求,但是装置的创作过程确实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实验,如果有个哆啦A梦,我希望它帮我诞生一个“作品快速生成器”哈哈,每次只要脑海中想好了,第二天它就能够真是的出现在展览现场。
创作需要感性,制作需要精确。而你的艺术作品恰好两者都需要,你更享受的是哪个部分?
刘佳玉:我都很喜欢。感性的创作不代表是一个潦草的过程,每一件作品好像都是经过反复的测试之后才呈现给大家。感性和精确我想也不是对立的一组词语,更像是对创作不同阶段的描述,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是喜欢和享受每个阶段的体验。
在用技术实现创意的过程中,你会把纯数据的部分交给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是会自己亲身参与甚至操作?
刘佳玉:在RCA的时候每件都会独立去完成,但是毕业之后随着后面的创作越来越复杂,有的时候可能还需要是永久性的,因此在Demo之后,我们还是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员,但因为我的技术团队不管是英国的还是中国的,我们都已经合作很多年了,所以双方都比较了解,就会很有效率。
摄影:李银银
在创作并完成大体量作品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个多少人的团队?有哪些具体角色?做过的最复杂的作品前后共耗时多长时间?
刘佳玉:我们工作室一般5-6个人,其中会有1位项目负责人,2-3位技术人员和我的一位助手。但是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会有长期合作的技术团队,一个项目或者作品通常会有12个左右比较核心的工作人员。
我觉得最复杂的可能就是这个AI的系列作品,其他以往的作品基本3-4个月肯定就可以,但是AI系列比较耗费时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并不可控,我们也不知道它会生成什么样的结果,可能有时候等了好几天,但是效果不太好,又要重新来。以前我所使用过的基本都是我们会大概的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效果,而结果也是十分接近,只是需要完善细节。但也正是这份不确定和不可控成为了很多创作者被其吸引的原因。
引起观众的⾏为反应与情感共鸣是你完成创作的最后一步,这使得你的创作本身永远处于⼈们的 “再创作”中。你本人印象最深刻的“观众再创作”是什么?
刘佳玉:这要看如何去定义“观众的再创作”,它有时是指观众在现场参与作品物理上的互动,有时是图像的渲染,有时是传感器的数据变化,有时是行为的反馈;另一个角度它也指观众的情感或是情绪的反馈,比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的观众在《激流引力》的展览现场会流泪。同时我习惯在每一次个展的时候都放一个小记事本,大家可以写上自己看完展览之后的留言,每一页我都珍惜。
作品:《激流引力》
《丛林的预言》深入探讨了沃尔特·本雅明对于技术时代艺术作品“Aura”灵韵消失的理论观点。你本人如何定义“灵韵”?在你看来,技术时代的艺术灵韵真的会消失吗?
刘佳玉:在我看来,艺术作品中的灵韵“Aura”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独特气质和情感共鸣,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隐形接口。尽管技术在某种程度之上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的灵韵(Aura)并不会因此消失。相反,技术可以赋予物质新的维度和潜力。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灵韵(Aura)或许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并存在,而且也在探索的路上。
竹林
岩石溪流
溪流山谷
溪流草甸
花园草甸溪流
风
草甸花园
草甸花园溪流
通过教导AI学习理解你从前的艺术作品和思维方式,你得到了一个AI模型“Jiayu”。在开放给公众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有“这个作品真像我做的”这样的瞬间吗?
刘佳玉:“像不像我做的”并不是这个系列作品的初衷,同时“像不像我做的”也并不是这个系列作品的答案,当我们去探讨人机联合创造力的时候应该把AI当做是独立的个体去看待,而非某个分身,或是模仿。它基于我的不同形式资料进行学习,这只是给予了AI一个模糊的生成范围,我依然期待它自己的思考和我们共同的创作。
在创作《虚极静笃》的过程中,你曾经让AI去学习各个朝代的写意水墨画和从贺兰山脉出发的中国地形。所以底层逻辑是“代码”的技术手段,也可以输出令人满意的“写意”的结果吗?结果输出的那一刻,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刘佳玉:这件作品是2021年开始创作,最终在2022年初的威双中国馆中呈现,在这件作品中其实我更在意作品在军械库的场域内与历史砖墙下所提供的“意境”,不论是写意的水墨画还是中国的地形雕塑,都是构筑观众体验的一部分,像是几座悬浮的岛屿。我觉得很多时候当AI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时,或许不能使用以往我们的判断标准去评价,比如满意或者不满意。我关注更多的是AI的生成结果带给人类的惊喜,以及人类与机器本身互为动力所产生的创造力。
作品:《虚极静笃威双版》
新媒体艺术当前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和趋势是怎样的,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佳玉:这个问题太大了哈哈,但我觉得肯定是蓬勃向上,特别是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潜力。我们有世界知名的美术学院和综合类大学,这些院校为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中国在航天和空间技术方面的探索以及领先地位,也为跨学科和跨媒介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艺术创作者们拥有了更多深入探讨和实践的机会。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如先进的科技设备、跨学科的合作平台,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实验室,专业知识,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到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物研究等课题都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先锋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2024《宇宙的孩子/Celestial Note》 声音装置
人工智能,自定义软件,不锈钢,碳纤维,扬声器,显示屏
诸多东方文化元素与符号常常会体现在你的艺术作品中。中国文化和东方哲学,为你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哪些养分?
刘佳玉: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在概念的创作上,东方的文化和语境在叙事线索上给予了我很多灵感,不仅是以前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最新的《静花园 Still Garden》是一件以李如珍的经典虚构小说《镜花缘》灵感的作品,通过让人工智能 Jiayu*对我过往作品的三维场景进行学习,再依据提示词生成三维场景中的坐标点,之后我们对此进行无模型的渲染,使之成为一部非文本小说。
通过这种方式,水墨画的晕染质感不仅只出现在我以往作品中的风格呈现中,同时也在概念构建和叙事逻辑上深刻地塑造出我的创作思维。美学思想、哲学理念和叙事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促使我探索人与自然、科技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为我的艺术实践增加新的可能性。
作品:《静花园 Still Garden》
《逆流而上》将水流的动态还原并投影于桂林的山脉岩壁上,十分震撼。未来如果还有机会将某个自然地貌作为投影“幕布”,你最想尝试的是什么?
刘佳玉:在过去的十年间,户外的三维投影作品我尝试过:高山,水流,维多利亚的建筑,山海关长城,上海油罐等等不同的肌理结构和地理位置,目前这个方向暂时没有想尝试的介质了,未来我更期待可以在机器的空间智能上进行尝试。
作品:《逆流而上》
纵观你的作品,你所关注的符号性元素主要来自山脉、水系、森林、冰川等自然地貌。你是一个喜欢野外旅行的人吗?山和水一定要选一个作为目的地,你会选哪个?
刘佳玉:可能是,但是之前工作的安排太满以至于我很难抽出时间参加除了采风以外的活动,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徒步,威尔士或者湖区都是很好的地点。
但如果是山和水里面选一个,那我选山。
自己当下的状态,请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刘佳玉:体验世界,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摄影:李银银
未来10年,请说出三个想实现的目标。
刘佳玉:今天比昨天有进步;2025年比今年有进步;2034年比2025年有进步。
给我们讲一个自己的亲身小故事吧,以前从来没对公众讲过的,你认为对读者来说,有意思,或有助益的,又或者,仅仅是你想讲的。
刘佳玉:如果要分享一个今年的小故事,那就是过去的半年正好是英国的夏令时,有一段时间晚上9:30夜幕才降临,但好处就是可以晚上8:30就等待日落,我就会每天到了时间就到楼上的露天花园,后来我还特意买了个相机哈哈 :)
因为这段可以每天享受日落的美妙时光,我还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夏令时”的由来,得知夏令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日光节约时制”,具体做法是在每年春夏日照时间较长的时段,把时间调快一个小时,以促使人们早睡早起,早点开始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以节省照明用电。以英国为例: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凌晨两点的时候,人们会把时钟拨快到三点。到了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同样是凌晨两点,人们再把时钟拨回到一点。巧合的是,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导的“地球一小时”行动日,通过关灯一小时的方式来支持能源保护。所以在英国,一个关注能源问题的人,可以从周六晚上关灯一小时,直接丝滑切换到周日凌晨调快一小时。
这件事情令我琢磨良久,不仅是这个制度本身对节约能源的考虑,更在于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觉得时间是宇宙的一个固有属性,是平等的,客观的,是不可逆的。但有没有可能,时间就是我们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的一个概念?在十月最后一个周日,将时钟往回拨一个小时的瞬间,很难不产生“此刻我多了一个小时”的错觉。所以,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未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也有可能改变人类对时间的体验。会产生哪些更有意思的关于时间的命题,我们拭目以待。
采访:李轶群
运营:王淼
外联:金璐
设计:胡枚
图片: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