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三句话来介绍你自己,让读者快速get Chrison克里森是谁,好吗?
克里森:从网球编辑转行成为自媒体人;从来不出镜,只输出文字和观点;从纸媒时代拥抱新媒体时代,从微博微信,再到小红书抖音,热衷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以前是一位网球编辑的我,今年6月又重新造访了法网。
每天接收并处理大量的业界动态信息,转场于各大品牌的活动现场,会觉得自己信息过载吗?还是乐在其中?
克里森:我觉得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仍在,不然也不会继续做下去。比如近期的 Vogue China新主编带来的变化,“高定”是否有所谓的独家……之类的话题,我不仅会和业内朋友热火朝天地讨论,最终也会作为选题呈现在我的平台内容中。至于提到的品牌活动,有时的确会让人有点审美疲劳,但如果能有别出心裁或者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活动和大秀,还是会让人很有兴趣和沉浸感。比如之前巴黎的高定秀场,那种仪式感和沉浸氛围,让你感觉“原来时装是真的在造梦”。
公众号“CHRISON作势”的欢迎语中提到“希望这里永远没装腔,有作势。”可以分享一下你想传递的“作势”二字是什么状态吗?
克里森:作势,在我看来是一种态度,不仅是对时尚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我们需要恰如其分的仪式感,但又不能多到让大家觉得“装”,这个尺度的拿捏很有意思。所以我输出的内容,我也特别定位不会是非常曲高和寡的(我从传统媒体时代过来,那种内容我可以写,但我觉得不适合当下的新媒体语境),既能让人看懂,去get到一些时装的观点和取向,但也不能太娱乐向了,我一直试图去找到一种独特的平衡,把握“作势”的尺度。
“带着幽默感去过正经人生”,所以幽默感在你看来是很重要的事情对吗?在时尚类内容创作中,你的幽默感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呈现和贯彻?
克里森:幽默感太重要了,没有幽默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太刻意的幽默感就不有趣了。这种文字里偶尔的幽默感,我觉得也是“作势”的一部分,也是我所有平台风格的一部分。但这种输出太难持续了,需要足够的吸收和学习,怎么去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严肃知识点,怎么去活用比喻,让大家看得会心一笑,还能觉得“真的是这样”,其实很不容易。所以我一旦发现自己在“硬凹”“硬写”的时候,都会暂时让自己休息一下,去找找感觉再重新输出。长期的创作是把一个人掏空的过程,当然我有自己的团队可以协助,但总体的风格和尺度还是要不停地调整和把握。
对品牌故事的如数家珍,来源于自己多少年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对华服美物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挖掘,是发自本能的探究欲吗?
克里森:我从上学时期就对时装很感兴趣,家中有长辈,也就是我父亲就是做服装的,初中时就拿着他带回来的各种杂志反复翻阅。记得大家刚开始用微博的时候,因为我很勤于分享杂志大片和自己的观点,在很偶然的机会通过微博认识了几位杂志编辑,他们也给我机会能为《ELLE》《COSMO》和《周末画报》写时装稿件,可以说当时的经历给了我去学习更多时装知识的动力。因为不想写出来的东西太浅薄会丢脸,所以看了很多相关书籍,查阅了一些网络资料,也在知名的thefashionspot论坛上和许多同好讨论新季发布、杂志大片等等……当时作为兴趣,可以和网友讨论到夜里两三点,也吸收到了很多知识。
我们注意到,你的内容选题多样,目标人群从行业内部人士、时尚爱好者到普通用户似乎都涵盖,这是一种时尚平权主义吗?
克里森:我觉得应该不算是时尚平权主义,而是刚才我在前面说的,我对自身内容的一个定位,既不曲高和寡,也不想纯娱乐化饭圈化,希望能有自己的一个赛道,不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以分享一下从不真人出镜的理由吗?“抹去了人的形象,但保留生活场景,服装是否依旧有生命力?”这个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
克里森:一百个人心中,可以有一百个Chrison克里森的形象,也不会因为具象化了而丢掉对一件事的说服力,纯粹用文字来表达和传递,这也是我的一种定位吧。况且,现在好看的博主太多了,尤其是小红书风靡之后,大家已经不缺这种类型了,比我擅长出镜的人大有人在。我一直觉得“跳出舒适圈”是一个伪命题,人完全可以做自己擅长又不觉得非常费力的事情,并且持续做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哪怕工作的内容在反复,你可以找到不同的新的呈现方式和平台,这些探索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抖音、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你的体感是依然游刃有余,还是需要去做一些摸索和改变?在短视频平台上,你传递资讯和美好的方式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克里森:短视频平台上,我觉得依然是在探索中的状态,因为作为从传统媒体长文时代——博客时代——微博微信时代——短视频时代 不断跨越迭代的“老博主”,有时候会觉得这种转换其实也挺有意思,起码让工作不会一成不变。
在“风尚人物”这档栏目的视频版中,声音出镜的是你本人吗?有没有计算过,在内容生产过程中,自己兼任了多少个岗位?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克里森:声音是我自己,当时最初也用过一阵的AI配音,但公司同事都鼓励我可以出声音试试,试了下来效果竟然不错,中间在语音语调上也做过一些不同的尝试和调整,这些新的“刺激点”和“兴奋点”就也鼓励了我继续去做,去尝试。
我最喜欢的,肯定还是文字和文字创意方面的东西,我很热衷于去想,要如何写才能有意思地呈现我的观点,而不是传统性地类似美文化地去陈述。以前在纸媒时代写过太多这样的内容,并且作为“被约稿者”没有太多选择权,所以现在有了自己的平台后,希望能够转成有克里森个性的表达,不然就和当时写的纸媒内容没什么差别了。在我看来,自媒体和媒体大家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赚各钱的,互相是不矛盾的。甚至自媒体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风格、定位和内容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化的。
可以分享一下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吗?停留时间最长的应用是?
克里森:我看了下大概有10个小时吧,最长的应用必须是微信,因为要么在沟通内容,要么在讨论各种话题。
璀璨的珠宝、奢华的包袋、考究的成衣、耀眼的明星……作为一个时尚博主,似乎每天所见都是人间美好。偶尔会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不真实吗?
克里森:我觉得无论环境如何,自己是否保持真实更为重要,不被消费主义裹挟,也不想过度神化这个行业,毕竟它是一个商业化的产业,带来的美和梦想只是附加值而已。
你定义中的“时尚圈”是什么?你眼中的“时尚”又是什么?最令你沉醉其中,并以此为职业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不只是时尚圈,任何圈子的迷人之处都在于,你没有深陷或者沉迷其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它的时候。当你真正进入其中时,很多行为包括观点都会被掣肘和限制,许多的表达也会言不由衷,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保持这种“旁观者”的姿态。很多在这个圈子的朋友也仅维持友好和欣赏就够了,没有必要去把自己深度融入其中,毕竟生活还有很多别的部分,不只是时尚。不要自我沉醉,也不要因为平台和时代赋予的一切而飘飘然,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今年有你特别期待的时尚大事件吗?可以展开说说吗?
克里森:我最为期待的是香奈儿在杭州举办的高级手工坊大秀,这是继09年后(当时我还是学生),香奈儿第二次在中国举办大秀的首秀,我猜测融合西湖美景,一切都会非常美妙。
香奈儿巴黎歌剧院高定大秀,宛如造梦。
自己当下的状态,请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克里森:不拒绝尝试,不吝啬表达,不安于现状。
未来10年,请说出三个想实现的目标。
克里森:希望能够维持这种旺盛的表达欲,希望能够不被限制地表达真实想法,希望依然能够忠于内心。
给我们讲一个自己的亲身小故事吧,以前从来没对公众讲过的,你认为对读者来说,有意思,或有助益的,又或者,仅仅是你想讲的。
克里森:我想说的是,从2017年开始做的视频采访栏目,让我近距离接触了很多明星和名人,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也真的发现这个行业的浮躁喧哗。太多没有内容的皮囊被包装得光鲜亮丽,或者因为荧幕角色的加成而万众瞩目,但其实他们干瘪无趣。而另外一些拥有故事和经历的面孔,在互动之中则愈加闪闪发光,哪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皮囊,但也充满了魅力和味道。
印象比较深的采访对象是周迅,她是我心中的时尚icon。做她的采访,你会感觉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没有架子,她也从不挑灯光,不挑角度,也不在乎你的镜头会不会拍得她不好看,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挺酷的,不是吗?
她和采访者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交流,比如在聊到她时,她会冷不丁冒出一句“那你是怎么开始做博主这一行的啊?”“我想知道时尚博主是不是也不好做?”我原本会以为她只是随口一问,也为了不浪费采访时间所以回得尽量简略,但她的认真聆听和眼神中的光,会让你感受到她对这个世界、对他人充满好奇。
其实在明星的光环之外,他们作为一个团队的绝对中心和重心,大多数被前呼后拥,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到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内,我可以感受到不少明星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我想表达的是,多次接触后,周迅从未给我这样的感觉。
另外,我会发现越是有成就的明星,对于采访的要求会越少。
像是汤唯,原本我们准备好了座位和打光,她觉得自己站着比较舒服自在,就说“咱们就站着采吧”。聊到自己被拍到坐经济舱,自己提行李时,她笑了“难道这不就是日常的生活吗?”谈吐和姿态都大方自然,令人如沐春风。
舒淇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唯一一个没有对采访提纲进行任何修改的艺人。我们之间有一位共同朋友,在采访前我专门托朋友去问她有没有什么不能问的,她直接语音回复“什么都可以问啊”,所以我也大着胆子在现场延伸了许多问题,舒淇一一对答如流,不乏一些现场发挥,充满俏皮和幽默的回应。
我在各种时尚活动的采访经历里,发现大明星之所以成为大明星,是因为他们身上除了本身的外形和性格魅力,都有种“我可以掌控局面”的气场,讲得出栩栩如生的故事,也处理得了各种局面。我也看到了这个产业中的人物多样性。这群人负担着“带货”或者说“代言”的使命,但可能他们连一个产品名称都背不出来,因为他们的脸可能就是“消费力”。一切太过简单,一切背后又充满了复杂性,是不是很有趣?
采访:龚纹
运营:王淼
外联:金璐
设计:美嫱
图片: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