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时尚芭莎

中国十二美人之“苏州巧绣”

2024-11-13 来源:时尚芭莎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次,我们与林允一同来到苏州,探寻苏州绣房中丝线织就的千年技艺,在光影变幻中品味巧绣技艺的深邃精妙。

25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沈云芝和余觉夫妇一起请友人画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然后精心勾勒上稿,成品绣出来后极为精美,作为上贡的贺寿之礼。

29

这幅《八仙上寿图》,得了慈禧太后的欣赏,给沈云芝赐名“寿”。从那以后,沈云芝便叫“沈寿”了。这个名字一直作为苏绣的代表,她成为了苏绣皇后,被誉为针神,作为这门艺术的第一个品牌伫立在巅峰。

苏绣在近现代的发展虽然始于沈寿,但如果打开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绘的《平江城图》碑中看一看苏州历史上的街名,就会发现滚绣坊、线绣坊、锦绣坊、绣衣坊,一个个跟刺绣相关的韵味十足的名称,赫然在目。锦绣坊是苏州当时刺绣织锦业的集市地,而滚绣坊据传是因为滚针绣的发明和使用而得名。这些见证苏州绣业的街巷名称,有些至今还留存在苏州的日常中。

23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一说是春秋时代,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2000余年前,上世纪70年代苏州瑞光塔发现的几幅南宋苏绣经袱就是明证。

27

明代苏州民间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景象。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不少吴门画派的画师开始为苏绣设计、描画底本,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当中,通过对这些书画技巧的描摹和借鉴,苏绣更趋精美雅致,从民间艺术一举登上大雅之堂。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可谓流派繁多,名手竞秀,苏州一度被誉为“绣市”,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大多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沈寿自给慈禧祝寿的贺礼当成皇家御用品之后,1907年,清廷按慈禧谕旨在京城设女子绣工科,沈寿被任命为总教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廷绣品女官。而后她的作品被当成了国礼走向了世界,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开幕,沈寿以仿真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一举夺魁,荣获最高荣誉奖。意大利皇后对沈寿的作品爱不释手,亲自致函慈禧,赞誉沈寿为“世界第一美术家”,颁赠嵌有皇家徽章的钻石金表一块,并酬谢2万元意币。“意大利皇后像”闻名世界后,沈寿又绣出了《耶稣像》,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28

沈寿之所以能将传统的苏绣打造成国礼是经过了很多的创新融合,使得西方也能看得懂她用丝线绣出的艺术品,比如她倡导对着一盆真花,绣出花在四时的变化,绣出立体感来。她第一次接触西洋画是在上海,她发现西洋画不仅是要形似,而且还要光似,她琢磨出“影生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

1904年11月,农工商部派余觉夫妇去日本考察,学习外国美术教育经验,前后三个月。由此也开始了中国刺绣史的转变。沈寿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参照日本的美术表现手法,制作绣品,融合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仿真绣”。

24

括旋针也是沈寿独创的一种刺绣针法。以往做刺绣的时候,一般都是平绣,就是直着往下拉平着往下绣,沈寿把针法旋转着做,她所用的针法是用机针和逼针来进行旋转,但在旋转的时候,还要根据物象的肌理来掌握针脚的长短。所以比一般刺绣的平针绣要难得多。沈寿绣的人脸就使用这样的针法,比如《耶稣像》脸部为了突出皮肤效果以及头发。打造头发的那种卷曲的层次效果,显得立体感很强,蓬松又很柔软。

33

辛亥革命后,绣工科停办。1914年,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在女工传习所,沈寿除了向学员教授刺绣技艺,还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现代绘画知识,掌握光影效果对仿真绣作品的影响。她让刺绣不再单纯按画刺绣,而是要求学生把被绣物放在面前观察,对照实物来绣。

21

绣花、绣山水也有阴阳之分,向阳面为阳,背阳面为阴,一朵花、一座山、一棵树、一池水,自然中它们是什么样,就得照着绣成什么样,这是仿真绣的基础与核心。我国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对沈寿曾有过高度评价:“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不是我刘海粟,而是沈寿。她是用绣针画出的素描。”

31

1920年,即女工传习所建立后的第七年,已培养出一批人才,绣品亦多。为打开销路,维持学校运转,解决女工生计,张謇又创建了南通绣织局,请沈寿兼任局长;并在上海九江路、纽约第五街开办分局,在瑞士、意大利等地建立销售部,使苏绣进入了国际市场。

26

沈寿晚年,病越发严重,肝腹肿胀,靠医生每天抽出腹水而活。张謇征得沈寿同意,由其口述,张謇执笔,将沈寿40多年的刺绣技艺与艺术心得做了总结,书成《雪宧绣谱》,这就是沈寿一生的心血,能够立名流传后世。面对张謇,沈寿在临终前将自己的秀发剪下,绣出张謇手迹“谦亭”二字送出,这是在封建社会下不容于世俗情感最后的绝唱。她去世时年仅48岁。

在现在的苏州木渎镇,有一座桥连接着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和沈寿故居。如果以沈寿为第一代苏绣皇后的成就来论资排辈,姚建萍被誉为当代苏绣皇后。姚建萍所创的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十余次获国际大奖,两次搭载卫星飞天归来。

苏绣巨作《我爱中华》搭载卫星遨游太空,是艺术史上首个飞天的刺绣艺术品。她的苏绣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也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以及白金汉宫等机构永久收藏

30

现在苏绣依然被当成国礼,姚建萍的作品就是对内外展现中国苏绣文化技艺的代表。姚建萍的女儿姚兰从小就对苏绣耳濡目染,在苏绣创新传承的道路上也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姚兰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硕士学位、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学位。

姚兰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有一阵子母亲是缺席的,当时1995年母亲姚建萍苏绣学成归来,便一头扎进了周恩来总理肖像的创作中。这既是人物肖像,又是双面刺绣,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这件作品,姚建萍花了近八个月的时间,一改再改,绣得很艰难。但姚兰很理解母亲:“她绣完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挑战,其实也是想给家人一个交代,让家人看看她拜师学到了什么东西,学成了什么样的水平。”1998年,周总理肖像《沉思》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母亲绣像的执着身影,自此深深地扎根在姚兰的记忆中。

32

纯粹做技艺的传承对苏绣来讲远远不够。在国外深造的经历让姚兰开始思考,非遗如何更好地存活、更好地发展。“国外类似的艺术背后,都有着庞大、成熟的产业链,我们中国的手工艺人太辛苦了,既要出作品,又要管团队,还要做品牌。”如果能够打破“一人多责”的传统,改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或许能帮助苏绣实现更好的发展。

22

姚兰对年轻人的消费市场非常熟悉:一是差异化,能够展现个性的消费产品,才更有市场潜力;二是内涵化,有故事内涵的非遗作品,才更让消费者动心。“苏绣本身费时费工,所以价格一直比较高。对年轻人来说,高价买一幅苏绣艺术品几乎是不太现实的。”姚兰在谈到姚绣产品定位时说,“吸取苏绣精髓,融入时尚元素,让苏绣进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构建苏绣美学生活,应当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新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职责和使命。”姚兰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从设计到运营,开发了全新的年轻化、生活化系列产品。

沈寿将苏绣艺术品推到皇室专用,走向世界的国礼的高度,并且在封建时代进行传授开设教习班来解决女性就业,扩大生产线,这只是一个起点。而姚建萍让苏绣飞上太空,走进了中南海。现在姚兰有着更大的梦想,她想要苏绣不仅仅是博物馆和少数人拥有的藏品,苏绣应该是普世的美,要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如同光影一样带着现代的开创性绣万物,成为万物。

 

 

总策划:Angela Zhou、高冷 / 文化顾问 & 撰文:苏荣坤 / 摄影:章超 / 编辑:33 / 造型:Lindsay / 化妆:华天崎  / 发型:张振HUATIANQI-BEAUTY / 统筹:Ellie / 造型统筹:MAO / 造型助理:Yori / 制片助理:欣欣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