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人物 | 施展:皆为循环

2024-06-14 来源:芭莎男士
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施展,经常被称为“跨界”学者的“小镇青年”,用他宏大的视野,在人类学、社会学中摸索出经济脉络,深入简出拨开当下重重迷雾般的经济现象,重构清晰格局。

6

施展

分析世界格局,窥见未来秩序,用历史的眼光衡量经济社会的变迁,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施展,平时如同大多数高校教授一般进行着学术研究,但同时,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走到镜头前,讨论或热点或冷门的“中国经济”相关议题。他的作品让人很难区分这到底是是个锐利的经济人,还是个冷静的史学家。《枢纽》《溢出》《破茧》横空出世的三部著作将这位缜密学者眼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铺陈展开。这位经常被称为“跨界”学者的“小镇青年”,用他宏大的视野,在人类学、社会学中摸索出经济脉络,深入简出拨开当下重重迷雾般的经济现象,重构清晰格局。

7

施展

古今出海的进步与破局

2016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总共1700万人。3年后,到2019年下降为1100万人,下降了近600万。从流量红利的角度来看,红利正在消失,大家会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中国市场进入了深度存量竞争时代: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它向头部企业聚集,品牌聚集度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深度存量博弈的时代,也能看到“历史”“疆域”“文化”对于商业的宏大影响。

如同蝴蝶效应,每一个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也许都会因为大洋彼岸一个细微变动而发生变化。在如今,国际秩序早已成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约束条件。

问:当下中国的商业出海,与历史上几次出海有何异同?

施展:清末民初时出海下南洋的一批可以说都是穷苦无依的人被迫出逃,而当下的中国企业出海,可视作是新一轮的下南洋,这轮下南洋是中国商人带着自己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足够的资金远下南洋。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卷”的过程,卷出来的能力再到海外去,对于当地来说都是有着不对称竞争优势的。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官员来中国都提这个问题,说中国产能过剩,对他们是个冲击,这是个事实,此前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满足全球的需求还有余。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企业被迫大规模出海,以规避各种关税壁垒的影响,结果就是中国的过剩产能向全球输出,但这当然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就业机会,改变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相对于上一次出海的不同点。

但两次出海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在海外实际上中国仍然没有规则的构造能力。没有规则的构造能力,就意味着即便有财富也很容易成为被其他力量收割的对象;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有可能影响到当地人所习惯的生活方式的情况下,更是蕴含着很多潜在风险。

要想具备规则构建能力,需要很多商学以外的知识。如何跟当地的社会形成嵌合性关系?如何理解并融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关系中,如何善用国际规则?又如何在当地关系、西方资本关系的多方博弈中找到最有利的位置?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中国的企业家们似乎关注还不太多。要具备规则构建能力,除了具体的商业过程之外,可能还需要一系列别的知识的供给,比如需要一系列新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知识系统。

10.1

施展

中国创造

别看华为今日的争气与体面,这背后的中国品牌海外市场路,几乎每一家都走得磕磕绊绊。来自于本土政策的限制,以及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根深蒂固的“廉价”印象,made in China在海外一直是生存艰难。中国品牌面对难题见招拆招,以华为为首的中国手机品牌主打价格战,致力于加深和欧洲运营商的合作,进入当地运营商渠道,从而降低价格,以仅为苹果的三分之二的欧美售价迅速占据了市场;小米印度市场大胆起用本土最受欢迎人气女星卡特莉娜·卡芙(Katrina Kaif)为品牌代言;改变在国内以线上为主要销售渠道的策略,在印度大量增设品牌直营店,大量聘用印度员工;海尔产品团队考虑到欧洲消费者个子高,取下层冷冻室食物时需要跪下来,故将打开式柜门改为抽屉设计,并设计成一触即开。

但这些取得不错效果的因地制宜之外,是否还欠缺点内核力量?

问:如何看待中国品牌的海外成长之路?

施展:就传统产业来说,中国肯定现在是有一些不错的品牌了。但是品牌酝酿的时间跟西方品牌相比还是短,还有相当的路要走。

从国内来看国货话题,国货潮牌其实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上,它很多时候是与一些民族主义情绪之间发生共振的。但这是一个双刃剑,如果是因为与民族主义情绪发生共振才能成功的话,是很难出海的。因为海外是不会跟你的民族主义情绪发生共振的,所以要想品牌的影响力超出中国的话,就必须得依托文化的输出。文化的输出中,你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但更要呈现出这种独特性与人类的普遍性之间的关联,呈现出你的独特性对于人类的普遍性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只有能够成功地如此呈现,你的文化独特性才会被人所欣赏,并进而转化为对你的品牌力的加持。

9

施展

社会重构中的阵痛期

问:对于中国来讲,未来新兴的行业将会集中在哪些领域?

施展:回看人类历史,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那就是每一轮工业革命都同时伴随着两件事,能源的转型和信息密度的提高。第一轮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和纺织机的时代,第二轮工业革命是内燃机和钢铁重化工的时代,第三轮工业革命是原子能和电子产业的时代。如今到了第四轮工业革命,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的时代。

在每一轮工业革命中,此前的传统行业不是说不在了,它们仍然在,但是它们会被新的能源形态和信息组织形态完整地重构一遍。所以要说未来有潜力的行业,那首先肯定是正在发生的最重要革命的两个领域:一个是新能源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领域。但不是说其他行业就没前途了,因为任何行业都会重来一遍,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能源利用方式也都会重来一遍,以新能源的方式。所以传统行业也是有前途的,只不过以传统的方式去做传统行业没前途,但以新的方式去做传统行业,那需求将会极为广阔。

问:从历史角度来看,消费降级会不会是一个周期性呢?

施展:我觉得会,经济学上有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康德拉捷夫周期,大概60年一个周期波动,这六十年中大概有20-30年是一个上升期,然后会有十几年的一个平台期,接下来又是20-30年的一个下降期。在上升期的时候,各个行业势头都会很好,但是到了下降期的时候,状态则会恶化。而在每次上升期都是各个行业扩大投资的阶段,二三十年后投资饱和,各个行业就开始卷起来,整体利润率下降,就进入下降期。

我个人粗略的判断,我们此时正处于一个下降期,所以当整个经济活动都是下行时,消费不可能上行。但是等到下一波新的技术革命完成,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再次到来,康波就会再次进入到上行周期,到那会消费自然就重新打开了。

8

施展

问:人工智能会带来更大的失业率吗?

施展:这个我倒不那么担忧。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还在讨论这个话题。我说在农业经济时代——重农轻商的时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在从事农业,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在从事工商业。当时的社会观点就是,哪个好人从商呀?如果跟当时的人说,未来只有百分之五的人从事农业,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干别的,他们是无法理解的,会觉得那百分之九十五不就是没事干了吗?我们现在对于就业的理解大概可以跟那会作类比,以工业经济时代的方式来理解,我们觉得人工智能出现,大量的人会失业。但是每个技术的出现,都一定会催生出新的服务需求出来的,从而形成更多的新就业。我们姑且开个脑洞,二十年后元宇宙可能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时会在元宇宙里面出现大量的服务需求。元宇宙的提供商本身是第三产业的话,那也许在元宇宙里面的服务业的就得叫第四产业了。如同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在农业里面一样,我们今天也不大容易想象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在今天的已知行业里工作。到那会,咱们今天所说的失业自然就过去了。只不过这个中间会有阵痛。

但很不巧的是,短线来看,当下,我们这代人刚好就在这个阵痛里面。但是从长线来看,我并不悲观,因为那个未来一定会到来。

 

 

监制:佟宇 / 策划:李祺 / 摄影:张博然 / 撰文:张凌絮 / 服装造型:马敏倩 / 妆发:杨爽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