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精彩专辑 | 非遗拥抱流量

2023-12-04 来源:芭莎男士
十月,我们去往北京、江西、四川拜访了四位寻求突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雅婷从英国留学归来,接手父亲公司,研制玲珑釉配制技艺;缪伯刚拜师孔令民,学习曹雪芹存世遗留的风筝技艺;亓昊楠同师傅王津,让故宫钟表修复室开枝散叶、愈发壮大;周佳亮因一首《蒙古人》,走上融合传统曲调与现代音乐的创作之路。

11

吕雅婷、缪伯刚、亓昊楠、周佳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师徒制线性地,封闭地代代相传。在人们的注意力被短视频占据的今天,非遗传承人也试图开始拥抱流量,尝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十月,我们去往北京、江西、四川拜访了四位寻求突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雅婷从英国留学归来,接手父亲公司,研制玲珑釉配制技艺;缪伯刚拜师孔令民,学习曹雪芹存世遗留的风筝技艺;亓昊楠同师傅王津,让故宫钟表修复室开枝散叶、愈发壮大;周佳亮因一首《蒙古人》,走上融合传统曲调与现代音乐的创作之路

源源不断的流量为非遗技艺输血。将传统的转化为现代的,让非遗活态传承下去,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玲珑釉配置技艺非遗传承人

吕雅婷:买卖是最好的传承

玲珑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被洋人称为“嵌玻璃的瓷器”。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吕雅婷是玲珑釉配置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有着良好的教育经历与专业的商业训练的她正在让瓷器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5

吕雅婷

一项事业

在景德镇北站外,喷泉景观铺设有中华缠枝莲青花玲珑瓷板,出自“富玉陶瓷”。“富积于时,玉成于质,正如美好的事物需要品质和积淀。”景德镇的瓷器从盛唐开始就被称为假玉器,因此瓷器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高贵、纯净。今年刚满三十岁的吕雅婷,是富玉陶瓷的董事长。在镜头前,她很少摘下眼镜,这次拍摄,对她来说是一次新奇的尝试。

今年八月“女孩因上学爱转笔设计出可以转的子”的话题冲到微博热搜第二,达2.4亿次阅读,其中的女孩就是吕雅婷。当时她看到热搜以后挺惊讶的,采访提到的转转杯也是她几年前的创新产品。其实这个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市场反应没有这么好,没想到现在火了。

7

吕雅婷

吕雅婷出生在景德镇,从小就在坯房中长大,对瓷器司空见惯,直到去英国留学,才知道外边的人对瓷器很感兴趣。这种感觉对她来说是“熟悉又陌生”。回国以后,她从父亲那里拿到了玲珑釉的配方。她虽然对瓷器很熟悉,但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系统地学习。“父亲就让我从技术开始学起,没想到我就真的是喜欢上了。”

在公司拍摄时,工厂设施十分现代化,吕雅婷的好朋友就提议去光明瓷厂,那里很不错,是个原生态的取景地。光明瓷厂是景德镇的十大国有瓷厂,也是玲珑瓷生产量最多的一个瓷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之后,吕雅婷的父亲就招揽了一批在光明瓷厂从事玲珑瓷制作的师傅们,成立了公司。现在,仍有一部分老师傅留在那里,经营着个体生意。他们早上做瓷器,中午吃完饭,下午就去休息。等四五点我们到达以后,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了。他们还在做以前的瓷器,没有什么变化。

6

吕雅婷

如今,吕雅婷接手了父亲的公司,大刀阔斧地做着创新。在样式上寻找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但工厂的老师傅们却并不感冒。开始她拿着新的设计图纸找到部门的老师傅,他直接说这破坏了规矩,瓷器不是这么做,即使软磨硬泡也没有用。吕雅婷只好自己琢磨,和团队一直尝试,慢慢地老师傅也看不下去,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做。几次尝试以后,老师傅们也开始改变,“现在我们是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讨论了。”

材料上,吕雅婷也在创新。在传统单一玲珑釉的基础上,她研制的翡翠微晶玲珑釉像翡翠一样,颗粒均匀,晶莹透亮,并研发出五彩玲珑釉。由于挖掘原料的地点无法总保持相同,每一年,翡翠微晶玲珑釉都会不断调整,达到她满意的效果。与仍在光明瓷厂旧址仅以瓷为生计的人不同,吕雅婷把玲珑瓷当作了人生的事业。

4

吕雅婷

大而美 小而精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吕雅婷新烧制的一批青花五彩玲珑团菊杯花瓣上的彩色玲珑釉并没有覆盖住雕刻出的孔洞。之前小批量的尝试都还顺利,没想到这一窑出了问题。玲珑瓷能够烧制成功不光与玲珑釉本身有关,还与成型的泥巴、上色的颜料、瓷器外面上的一层釉都有关。只有这四者匹配才能烧出好的玲珑瓷,这一批具体哪一步出了问题,吕雅婷也还在研究中。

青花五彩玲珑团菊杯是她根据个人兴趣做的仿古瓷,即使有很多年经验,依然会碰到同样的问题,需要重新调整配方。釉料配方由几十种原材料组成,但凡有一种原材料发生变化,都会有可能影响配方。“就比如说你有一种原料,你从山头挖到山脚,从第一座山挖到第二座山,或者你是今年挖出来的和十年前挖出来的,它都会有一些区别的,它都会影响的,所以就很容易出问题。”

3

吕雅婷

吕雅婷现在在做大而美跟小而精的玲珑瓷,青花团菊品茗杯就是小而精,已初具眉目。大的玲珑瓷前人没有做过,在成型上能烧出来已经非常困难,现在她已经开始有所突破。今年四月与天猫的合作中,团队用玲珑瓷制作出约两米高的天猫形象。

现在吕雅婷想要做出一些造型大胆,吸引眼球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再开发中国传统与西方审美结合的产品,跨越审美差异,一步步慢慢地走。从流通到市场占有,一个品牌的建立流程在海外就读过国际贸易专业的吕雅婷口中变得清晰。

2

吕雅婷

自我造血

吕雅婷一直坚持非遗是需要走向市场的,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市场。父亲给予了她这样一个平台,从手工到机械生产,市场化驱动能够让瓷器被看到。她强调非遗人要有“自我造血”能力,“血”就是经济支撑。“只有当非遗传承人通过手艺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非遗技艺才算得到社会认可,否则也留不住这项技艺。”

抖音上,有“富玉餐饮具旗舰店”和“吕雅婷与她的玲珑瓷”两个账号,公司的账号更多是展示实力、推出新产品的内容,个人账号更关注讲好陶瓷故事。通过视频内容和产品销售的结合,吕雅婷希望通过直播与商城进行市场转化,作为年轻人,她很想把线上的内容做起来。

以前,富玉陶瓷的线下销售占了九成,线上只占一成。现在,线上的销售能够占到四成左右。不过线上占大头的还是天猫、京东这种货架电商,抖音上的客单价还是比较低。此外,公司与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渠道合作,进行企业集采,还与知名IP《上新了·故宫》合作推出文创产品。

1

吕雅婷

在景德镇,富玉陶瓷已经有九家门店,全国各地有许多的代理商和经销商。明年开始,以富玉陶瓷为门头进行的店铺展示,会逐渐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启动。“因为景德镇很小,我们想通过不同的区域去测试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一个认可。”吕雅婷说。

谈到对未来继承人的设想,吕雅婷直言自己和团队都很年轻,没有着急找接班人。对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否愿意延续陶瓷事业,她都会尊重。她并不希望孩子因为所谓的责任感回来接手公司。和吕雅婷的父亲对她一样,言传身教,顺其自然,“他希望我能与陶瓷这行建立一个情感的联系,又能从中获取乐趣。”

 

曹雪芹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作为国家级非遗“曹雪芹风筝”第四代传承人,2013年创办曹雪芹风筝手工坊,坐落于北京大观园芦雪庭内。曹雪芹风筝源于曹雪芹撰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北方为“鸢”,因而得名。书中详细记载了风筝四艺—“扎、糊、绘、放”。现在,他的风筝梦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7

缪伯刚

故土 故事 故物

十月的北京天朗气清,为拍摄87版红楼梦建立的大观园,虽并非曹雪芹所居原址,但因电视剧的长红成为红楼迷的集体回忆。

走过太湖边上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尽头便是芦雪庭。芦雪庭三面环水,“当时高人就说这里风水挺好的,天上有风筝飞,底下有水流。”从芦雪庭南侧进入,穿过屏风,北侧是缪伯刚创作的地方,画毡上有一条刚刚成型、还未上色鲤鱼。东侧是茶室,墙上挂着以蓝为底、红为辅的《福满人间》风筝。蓝色作为主体是反白画法中最难的处理,一旦画错无法更改。沙燕的两侧两侧膀角、配花和喙上,分别有一只红色蝙蝠。蝙蝠,谐音“福”,取幸福美满之意。

6

缪伯刚

西侧,形形色色的风筝或挂在墙上,或立在地上。其中有一件六尺大小的《孔雀开屏》,花纹繁复,颜色层叠。这件风筝,他花费二十多天、上色三至五遍得以完成,传说这是古代公主选驸马时作祝贺之用的风筝。当胸的“孔雀开屏”象征高贵身份,两膀和双腿上画有代表富贵的牡丹花,取富贵之意,和两个膀角上画的一对白头翁一起,寓意“富贵到白头”。风筝中的艺术元素与位置并不固定,但需要整体意合。“每个艺术形态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膀角上面画一对白头翁,寓意‘富贵白头’,如果画两只乌鸦,那就不吉利了。”

《龙马精神》首映礼上,缪伯刚以电影名称为灵感设计制作了一件肥燕风筝,赠与成龙,成龙很是喜欢。他运用了中国传统五行“金木水火土”,其中“水”占画面七成,水生财,预祝电影大卖。

2

缪伯刚

手艺是他生长的土壤。拍摄中,他常常要拿起手工坊里他熟悉的制作工具,“我们手艺人手上就是要有东西”。

缪伯刚与曹雪芹风筝的缘分,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北京的一次风筝艺术展上,他结识了师父孔令民。毕业后,缪伯刚在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到茶文化公司做品牌设计总经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保持着紧张的生活节奏,上班后乘车去师爷的家中学习。“当时师爷得有八九十岁了,我那个时候带着DV机把他说的话都录下来。”有时因白天工作过度劳累,缪伯刚会趴在桌子上睡着,但师爷仍然会接着讲,DV机也继续录。回家以后,缪伯刚通过DV机反复学习,打磨技艺。

4

缪伯刚

现在,缪伯刚依旧保存着当年的影像。师爷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手艺记录下来,供后辈参考。在师爷孔祥泽91岁大寿那年,缪伯刚送给他91个青苹果,“清清白白,不为名利”,把中国的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2013年,缪伯刚辞去工作成立公司。“我觉得又要上班又要传承文化,时间哪里够啊,我就干脆自己成立公司,通过公司的模式来运营和传承曹雪芹风筝技艺。”缪伯刚学生很多,但并没有选择自己的下一代承传人。他对徒弟有两个要求,第一要艺德,第二要喜欢。缪伯刚对艺德的解释是“守”艺,为社会服务,“如果学了这个技艺之后不外传,自己很保留,有什么用?”,而喜爱自然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技艺。

5

缪伯刚

社会“守”艺

就在缪伯刚童年长大的缪家村,他的第一只风筝在六岁那年起飞。现在,那片地已经建成风筝放飞基地,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为缪伯刚亲笔题词“那一年”。他小时爬树的地方作为古树林被保护起来,缪家村也成为浙江省3A非遗景区村庄。

2018年,为风筝寻本溯源,回归奉化,缪伯刚在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缪家村建立了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是第一家浙江风筝博物馆。村东沿溪,形成风筝主题公园、苗慧国学文创馆、苗慧学堂、莼元桃学院,缪家村也成为风筝文化特色村。在博物馆大厅中,有一尊曹雪芹手持风筝的雕塑,两侧分别挂有 “计利当计天下利,成名应求万世名”“南鹞北鸢,同修梦想”。博物馆里的研学基地从当地农民集体采购食堂所用食材,许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游客多了,农家乐也多了。“真正的传承不光是手艺,更多是一种带动。”

3

缪伯刚

曹雪芹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写到,他有一位朋友于景廉,由于征兵受伤成了瘸子,穷困潦倒,儿女啼哭,眼下又是年关因而向曹雪芹借贷。虽曹雪芹慷慨解囊,但并非长久之计。于景廉无意间向曹雪芹提及,京城公子买一只风筝的钱,足够他家老小好几个月的生计。曹雪芹便扎了几个风筝给于景廉去试试。除夕那天,于景廉登门道谢,原来是曹雪芹的风筝卖了高价。因此曹雪芹希望风筝这门手艺能够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于是援笔写下了《南鹞北鸢考工志》。

曹雪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传承人缪伯刚的家乡逐渐变成现实,当然这也是他师爷孔祥泽、师傅孔令民所希望的。“我们的手艺也要形成‘守’艺,是‘守住’的‘守’。” 只要认识了解曹雪芹风筝的人,就是在传承,括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前来研习的学生、采访报道的媒体。“这都是一种传承,不过我们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而已。”

1

缪伯刚

风筝寻梦

在手工坊正中的牌匾上,“风筝寻梦”四个大字出自师爷孔祥泽的手笔。缪伯刚创建曹雪芹风筝手工坊只是一个开始。现在,他的风筝寻梦越做越大。

文化传承与实体企业不同,缪伯刚需要把文化传承变现,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成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家级非遗申报成功无疑促进了这一过程。

2006年,“曹雪芹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遗,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缪伯刚应邀赴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参加国际交流,将曹雪芹风筝赠与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多国首脑、大使、参赞。现在,他希望开发曹雪芹风筝的文创产品,让文化步入大众生活。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

亓昊楠:凝固的时间

2014年,由故宫博物院申报的古代钟表修复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一冷门职业走入大众视野,其中钟表修复师王津被网友称为“故宫男神”。近些年来,他的徒弟亓昊楠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为这项技艺的传承添砖加瓦。

4

亓昊楠

西学东鉴

工作日中午,亓昊楠在瞭仓钟表博物馆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与拍摄。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传承人。十八年前,亓昊楠进入故宫的钟表修复室,开始跟从师傅王津从零学习古钟表修复技艺。亓昊楠从拿现代钟表练起,到上手修复文物,十八年里,他逐渐能够独立承担古钟表的修复任务。

故宫博物馆共藏有1500多件钟表,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还有清宫、广东、苏州的做钟处。修复完成的钟表展演功能完全恢复能够运转,是对亓昊楠工作的最大的肯定。现在,故宫钟表馆内展出了六十余件钟表,可惜的是,大部分来欣赏的游客只能看到它们静态的一面。由于受到场地局限与文物安全,即使钟表的展演功能恢复也无法经常展示,否则会产生磨损。游客只能了解钟表的外观,这是令修复师和游客都感到遗憾的一点。对此,亓昊楠一方面把运转的视频录制上传到网络媒体上,另一方面,他尝试在未来将博物馆的展览做得更丰富一些:通过扫取钟表旁边的二维码,人们能在手机上看到它动态的展演。

1

亓昊楠

钟表作为“西学东鉴”的产物,从西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落地生根。由于皇帝对钟表的喜爱,于是在紫禁城中成立了一个清宫做钟处,专门设计、制作钟表。在这个机构中,有三部分人:传教士,中国的能工巧匠,还有大量的太监作为基础的劳动力,制作的钟表以大型的木质亭台楼阁式座钟为主。后来广州、苏州、南京等地也独立设置机构,制作商人、官宦家庭能够购买的钟表。虽然来源于西方,但由于长时间经验的积累,中国各地的做钟处有了独创特色的钟表,比如广州钟表外观以蓝底珐琅为主,表演功能多融入蕴含中国传统寓意的形象。同时,内部机芯从生产、改造,到自主设计,钟表从内到外已经是我国独立设产的产品。

乾隆后期到嘉庆时,广州钟表的做工已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虽然存世量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甚至国外也还会回购一些广州钟表。故宫博物馆馆藏了大约百余件广州钟表。虽然源于西方,但远渡而来的钟表在东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亓昊楠

世界的钟表

疫情过后,亓昊楠开始重新恢复与全国各地博物馆之间的联系。采访当天,他刚结束在安徽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馆的联合活动。故宫博物院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沈阳故宫、颐和园、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都分别建立了古钟表联合修复室。他去往各地博物馆为他们培养一到两名钟表修复人员,以便后期他们能够对馆藏钟表进行独立地修复、保养。

国际上,亓昊楠也曾去往英国和瑞士的博物馆与钟表工厂进行学习交流。在瑞士,十五六岁的学徒在钟表学校对钟表的每一个门类进行拆解、组装、调试、制造、设计,系统地学习下来需要五六年时间。毕业以后,他们与表厂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岗位。

除了培养模式不同,国外在修复工具上也更加成熟。“现在我们买了一个进口的清洗研磨机,它能均匀低速地旋转去对零件进行打磨。”用传统工具徒手刷洗,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清洗不到的地方,还需要用砂纸、抛光轮、抛光布等进行细加工。在对钟表零件进行精细操作的过程中,进口的钻床能够匀速垂直地打孔,机械的稳定操作减小了文物受损的可能。

古钟表修复是一个综合门类,它的外观有铜器、木器、珐琅、珠宝镶嵌,内部有机芯。《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后,钟表修复室招收的新人有做木器的、有做珐琅修复的,也有从芬兰回国学机械的,所以现在一件钟表的修复分工十分明确。王津和亓昊楠在让新人在学习基础理论、机芯修复的基础之上,让他们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的方向深入研究。

亓昊楠向我们介绍了钟表修复组关于珐琅修复的一个研究课题。广州钟表的珐琅是一层层通过多种温度烧制而成,每种颜色对应不同原料成分与烧制温度。他们通过实验检测珐琅成分配比与固化温度,再不断调配使新制颜色达到与修复文物最贴合的状态。现在,在珐琅修复方面,钟表修复室的经验已经十分完善。

铜板油画是钟表修复组正在着手的课题。在钟表展演功能的区域,常常用铜板油画作为背景。时间长了,油画会自然起皮剥落。修复组想要研究如何能够控制、减缓脱落这一过程,以及如何修补已经剥落的油画。“我们现在是一步一步进行研究。因为文物不能说你拿来想试就试,”试验成功的方法还必须要反复测试,最终才能大面积应用,形成颠扑不破的方法。

3

亓昊楠

记录者

和大多数我所认识的非遗传承人不同,亓昊楠的微信头像并不是个人肖像照,而是十二星座中的摩羯座,自然,这就是他的星座。其实开始他也是用自己在工作中的照片做头像,不过后来他不希望别人通过微信能够直接知晓他的工作。不像微博、抖音这样的自媒体平台需要一个正式形象,微信是一个私人的社交场域,亓昊楠希望能有自己的隐私与自由。

微博是亓昊楠最早使用的社交媒体,偶尔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他的微博粉丝数激增。许多人在评论、私信中问他最近的修复工作、展览计划等等,亓昊楠索性开始规律地分享他的工作内容。在抖音上,他每天发布一条短视频记录工作日常,从未间断。“专业搞这个的,就是日常拍、录,把我们的一些照片、视频去展现出来就行。”

纪录片的播出,为这项冷门的技艺带来了持续的流量。亓昊楠也承认,不论是与各地各国的合作,还是设备技术更新的资金来源,都与流量密不可分。不过,他从来没有过度关注流量,也没有因为数据不好而烦躁。“因为我想做这件事儿,我就想让喜欢人看到这东西,又不是为了涨粉流量,你看我抖音粉丝就一直这么多。”

亓昊楠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看到。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点燃了一大批年轻人热爱修复文物的心,他也希望短视频能够激发人们潜在的兴趣。这是亓昊楠觉得最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给自己做一个记录,让别人就看到你正在做什么,你将来能做什么。”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呼麦非遗传承人

周佳亮:揉入世界的民族曲调

周佳亮是马头琴与呼麦的传承人,师承纳·呼和、萨切荣贵。马头琴与呼麦作为尽人皆知的蒙古族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佳亮在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扎实练就技艺、做好传承,更是如何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把马头琴带往世界的舞台。

1

周佳亮

汉族人

周佳亮开始发在抖音上的视频只是为了“记录美好生活”。2022年年底,他用马头琴弹奏坂本龙一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火了,于是,他开始尝试用马头琴弹奏各种流行乐曲。

拍摄当天,周佳亮身着民族特色的服装,背着两把马头琴出现在现场,一头长发让人戏称为“草原公主”。二十多岁的他在采访拍摄时还很腼腆,但他很快融入了我们。在成都双流区中心公园的草坪上,他在湖边拉着马头琴,仿佛把人们拉回了水土丰腴的内蒙古大黑河边。

1999年,周佳亮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那里的大多数一样,他是汉族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内蒙人。十五岁时,他在腾格尔专辑歌曲《蒙古人》中第一次听到马头琴,“就是说我的DNA动了,因为我感觉马头琴那种诉说感、故事感很强烈。”初二,周佳亮只身一人前往呼和浩特学习马头琴。他的父母也都是汉族人,“我的父母没想那么多,就让我做自己爱做的,不要那么累,搞艺术开开心心就好。”

2

周佳亮

通过朋友介绍,周佳亮认识他的启蒙老师纳·呼和,他是国内首位马头琴教授。第一次见面是在老师家中,纳·呼和让他唱歌,看了他的手,条件不错,于是让他留在家中学习。住在纳·呼和家中的独他一个,也算是关门弟子。除了日常起居,周佳亮基本上都在学习弹奏,每天练习近12小时。

半年后,初二结束,周佳亮凭借马头琴特长就读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在附中里他以学习马头琴为主,其他的乐理知识为辅。高考第一年,由于文化课成绩不足,他没能进入内蒙古艺术学院。第二年,考上了。虽然文化课对周佳亮是个难题,但在马头琴人才济济的内蒙,连续两年他都是马头琴专业的校考第一。

周佳亮被特招进了乌兰牧骑班。乌兰牧骑,在蒙语中是“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到各个牧区乡下去演出。乌兰牧骑班的培养模式是“一专多能”,进入班级的学生有各种专业,除去自己专攻的方向外,还要学习很多的副专业。周佳亮的副专业是呼麦和古典吉他,此外,他还旁听了一些作曲班的课。乌兰牧骑班上,大多老师和同学都是蒙古族,会说蒙语,但作为汉族人的周佳亮与他们并没有什么隔阂。与周佳亮相识的马头琴演奏家李波在国际上十分有名,和周佳亮一样,他也是汉族人。

4

周佳亮

品格与技艺

高中时,周佳亮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马头琴音乐会,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在高中举办个人音乐会的马头琴演奏家。他当时不过十七八岁,“有点傲了,有点厉害了。”纳·呼和把周佳亮叫到琴房,让他谦虚低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住在老师家的独特经历,让周佳亮更能理解老师。现在,他心里更能沉得住了。

3

周佳亮

纳·呼和的教学与其他老师略有不同,注重基本功。大部分老师都是以曲子为主,教学进度很快,一年能够学习很多首独奏曲。周佳亮跟随纳·呼和一年只学了两首,每天大多都在练长弓、音阶这样的基本功,重复成千上万遍。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只是有些自我怀疑。看到别人已经开始练曲子了,自己还在练最基础的内容,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但等我真的学起曲子来,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拉得更稳,更好。”

如今,周佳亮也作为老师在教学生。与自己的老师一脉相承,他带学生也会把基本功放在首位。可这样枯燥重复的过程往往让很多人半途而返,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见。

5

周佳亮

自我与大众

在《国乐大典》上,周佳亮演奏的曲目改编自芬兰摇滚乐《I want my tears back》。将马头琴融入摇滚、电子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周佳亮也不像传统演奏者一般坐着把马头琴夹在双腿之间,而是站着演奏。

在节目中有评委提出质疑,批评这破坏了“人琴合一”的律动,也有评委鼓励这种创新行为。周佳亮认为这并不破坏马头琴演奏本身,而且站着在舞台上有更多展示的可能性,更有表演张力。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在之后的节目中,《国乐大典》的老师们也采用了站立的方法演奏,肯定了他。

本科期间,周佳亮参与了一个由乌兰牧骑班组建的民乐组合。乐队有八人,使用有四胡、羊皮鼓、雅托嘎等蒙古族乐器,自然,周佳亮在乐队中负责马头琴的演奏。毕业后,他重新组建了一只乐队,通过网易云分享创作的歌曲。

与节目中表演的改编不同,创作是从零启动。实际上,从大学旁听作曲课开始,周佳亮就在不断尝试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音乐是我说话的方式,和外界相通的窗口。”创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平衡自我与大众,他常写马头琴协奏曲、民乐合奏,也尝试过爵士乐。不论何种乐器,都是周佳亮音乐创作的工具。也因为创作,他离开了内蒙古,来到成都发展。

6

周佳亮

2022年,周佳亮来到成都,希望与当地的艺术家、音乐人增进交流,激发灵感。在成都的两年里,他遇到了很多榜样。最初周佳亮了解苏紫旭是通过《融·解》,后来他在北京看了苏紫旭的演出,彻底被他“圈粉”。机缘巧合下,两人在成都的Live House同台演出,周佳亮用马头琴作为类似大提琴、小提琴的弦乐为苏紫旭的歌曲伴奏,演出效果很好,于是两人又合作完成了重庆场的演出。

除了独立音乐人,周佳亮与许多以蒙古乐器为底色的乐队也相熟识。安达组合中的毕力格巴特尔、其其格玛都是周佳亮的民歌老师,他们将民族曲调揉进世界音乐中。周佳亮也有幸与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共同演出,在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身上,他看到年轻的能量。

在传承创新非遗的道路上,周佳亮也做出了年轻一代的努力。他在抖音上的个人账号内容多是用马头琴演奏现代乐曲。除去这些,账号也是他个人生活的展示。“和有趣的朋友在一起做创意,一起玩,我的生活还有很多值得被记录的。”周佳亮说。

 

 

 

监制:佟宇 / 策划:李祺 / 执行:于妙妙、王宇轩 / 摄影:谢天、付酉 / 文:ESP、于妙妙 / 妆发:邹成程、杨爽 / 服装:马敏倩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