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人物 | 张浩天:悠然游入音乐之海

2023-09-11 来源:芭莎男士
在普遍内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爱好当作自己的职业。90 后新生代钢琴家张浩天正是如此,热爱引领他入门,推动他走向一个又一个更大的舞台,在每一场演出中把音乐化作语言,让观众领略音乐穿透时空的美。和同龄人一样,他也在寻找内卷和躺平之间的平衡点,寻找属于自己的“上岸”方式,试图更纯粹地享受音乐本身,悠然从容地游向开阔海洋中去。

 3

张浩天

离不开的舞台

再一次走上舞台,面对真实的观众,张浩天有点激动。他在琴凳上坐下,深呼吸,让心情恢复到平静且专注的状态,弹出第一个音符。在过去的三年,受疫情的影响,现场演出始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很难确定演出排期,也无法预料下一场演出会不会取消。期间,张浩天也尝试过线上直播自己的钢琴演奏,但是,直播的声音效果远远无法与现场演出相比,也不能感受到观众在台下侧耳倾听的屏息。他期待回到真实的舞台,和观众在剧院相聚,现场感受古典音乐的动人魅力。

对舞台的渴望,早在二十年前就在张浩天的心里种下了。那一年,10 岁的小浩天是一名学琴的孩子,天资初露,在老师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上,他看着台上的老师一举一动特别潇洒,旋律随着老师的指尖流淌,像魔法一样。就这样,他暗自决定,长大以后要像老师一样,在舞台上演奏,用钢琴为观众施魔法。

钢琴家,这个职业留给大众的印象往往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形象。事实上,钢琴家的确有这一面,但也有与现实接轨的另一面。从五岁开始与钢琴相伴至今,张浩天感受到,钢琴家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职业,也是一个极度内卷的行业。

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钢琴是主角般的存在。每一个乐团基本上只有一位钢琴家,独奏钢琴家则更加孤独,从选择曲目、排练到完成整轮巡回演出,都是一个人的工作。因为古典音乐的专业性壁垒,他人能够分担的部分有限,对音乐的理解、演奏技艺的提升只能由钢琴家独自完成。简单地说,独奏钢琴家的日常状态就是自己练琴,自己总结和反思,自己做职业规划,自己驱动自己。这个职业的特性之一就是没有太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没有太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好在,张浩天有不少相知多年且专业能力过硬的老师和学长,他们时常一起交流切磋。

7

张浩天

回到潜力无限的中国

数据显示,在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已经将近4000 万人,几乎占全世界弹钢琴孩子的80%,而且,中国琴童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0% 的速度增加。

欧美学琴的那些年,张浩天身边的同学中,一小半甚至一多半都是亚洲面孔。没错,这的确是一条从起跑线就开始“卷”的跑道,但是,张浩天从小就是万千琴童中的“卷王”、“别人家的孩子”:15 岁以年度排名第一、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破格录取,20 岁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研究生院,一路上获得的专业奖项更是不胜枚举。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不仅仅是张浩天在音乐上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日复一日的自我鞭策。无论是每一天的练琴,还是大大小小每一场演出,他对自己都有极高的要求。

说起来,张浩天的学琴经历比较特殊,他和国内大多数钢琴家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径。他在国内完成了钢琴启蒙之后,5 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加拿大生活,之后一直在欧美国家接受教育,为了学琴去过很多国家生活居住,他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因此他吸收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化,也拥有了多种多样的视角和思维,这样的世界观让他的内心更丰富,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古典音乐的世界,也能更平衡地做音乐。

在国外上学的时候,张浩天也曾和老师一起来到中国演出。他发现,台下的观众里有很多年轻的面孔,这在北美地区的古典音乐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整个欧美地区进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演奏会的大都是中老年听众。从这个细节中,张浩天预感到中国是更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他也希望能够把古典音乐带给不同年龄的观众。同时,张浩天发现古典音乐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可能性更大,国外的大部分市场都在沿袭古典音乐的传统思维和做法,比如欧洲基本上只能去古典音乐剧院演出,相比之下,国内的观念更创新,环境更容,有很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可以尝试更多想做的事情。

身为中国的孩子,张浩天选择在毕业后回到国内发展。回国后,他很快获得了在国内开启第一轮钢琴独奏巡演的机会,幸运又顺利地从优秀的毕业生转换成为年轻的钢琴家。

6

张浩天

初入江河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钢琴家张浩天也要经历从学校到职场的身份转变,也要在各种尝试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也要面对高度内卷的时代。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去学钢琴,可是每年有多少场钢琴独奏会,需要多少位钢琴家呢?可以推测,这个比例相当悬殊。另外,虽然当下的文化市场越来越繁荣,演出场馆和演出场次越来越多,然而,与话剧、音乐剧、歌舞晚会等演出形式相比,钢琴独奏会就显得没那么热闹了。

早在上学的时候,张浩天就选择了钢琴独奏方向。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志向,不是在乐团或者剧院里担任合奏钢琴师,而要成为一名独奏钢琴家。如果说进入乐团或者剧院工作算是一种“上岸”,那么,选择钢琴独奏算是从一开始就拒绝了“上岸”的可能性。

毕业后,张浩天看起来一帆风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这些年里,他做过各种尝试,去过不同的场馆演出,也和不同的乐团、音乐人合作过,在青奥会开幕式上演奏过,也上过电视节目,创作过乐曲。他越来越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调整。

5

张浩天

刚毕业那几年,张浩天特别喜欢挑战,偏爱弹技巧性强的曲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他慢慢地找到了一种平衡,现在他依然可以弹这些作品,但是他比以前更注重音乐性了,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让观众感受到乐曲讲述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同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乐曲当中。

在所有的成长里,心态的调整是最明显的改变。给自己过多压力的人,要学会放轻松一点,与自己和解。一天的钢琴练习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的张浩天学会了不去多想,明天再接着练。他也开始接受,没有一场演出是完美的,每一个现场都会或多或少留下遗憾,世界上没有一个钢琴家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就好。

2

张浩天

内卷与热爱

古典音乐是一个发展了几百年的传统行业,在贝多芬、海顿所处的时代,曲目量没有现在这么多,乐团里的乐器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个时代也没有今天这样海量的信息,音乐家不需要在公众领域宣传自己,也没有“我今天要不要发一个朋友圈,明天要不要发一条微博”的焦虑,人们的精力得以更专注。因此,过去的音乐家的人生中没有太多其他的事情,他们全身心投入在古典音乐世界里,是优秀的钢琴家,又在作曲上有所成就,同时还是其他乐器的演奏高手。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钢琴家也没办法像过去的音乐大师那么纯粹地生活在古典音乐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张浩天也要通过社交媒体和乐迷、听众们互动,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演出动向,和音乐相比,他觉得自我宣传不是自己的强项,也常常羡慕几百年前的大师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沉浸在音乐里。可是,我们回不到那个时代,张浩天能做的就是守住对自己的底线要求—对得起音乐和听众,对他来说,这永远是第一位的。

1

张浩天

幸运的是,对钢琴和古典音乐的热爱,总能让张浩天在日常的焦虑和挫败感中获得享受感。每次演出前半个小时,他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看手机,一个人待着,静下心来,清除所有杂念,把自己调整到一个高度专注的状态。一场演出全程一个半小时,每一个曲目他都力求完美,身体和头脑一刻都不能松懈。

音乐家需要舞台,就像运动员需要赛场。一个钢琴家必须在不断的演出中获得成长,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要去在比赛中获得成长。张浩天明显感觉到,自己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演出过程中学习的。相比独奏而言,他也在与其他乐团或者音乐人的合作中经历了不一样的碰撞和交流。如果说独奏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流,是对自身的一种检阅,那么,合奏就是双方在相互融合中寻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对钢琴家来说,这两种演奏方式都是必需的训练。

每一次演出结束,张浩天都能感受到一种快乐叫多巴胺,也能感受到一种释放叫内啡肽。谢幕的时候,如果演出效果好,得到了掌声和夸奖,那是一种类似多巴胺的简单直接的快乐。那一刻,他也会想到从筹备到演出的过程,感受到和运动员历经长时间的艰苦备战之后最终赢得一场比赛一样的压力的宣泄,那是一种内啡肽般的强烈情绪。

8

张浩天

上岸与入海

过去的三年,张浩天感觉很无力,总是难以到达舞台。因为疫情,演出取消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时候,他已经到达一个城市准备演出,飞机落地之后没多久就收到了短信通知:接下来的演出取消。

今年,演出市场终于恢复到了井然有序的状态,观众也回到了剧院。张浩天集中精力准备下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这是一个重要的行业盛会,到时候,全球各国的艺术家们将聚在一起演奏、交流。下半年,他还会和一些美术馆合作,在艺术氛围中演奏钢琴曲。不同于剧院里台上台下的观感,在美术馆这个特殊的场地,观众能够获得更近距离的音乐体验,钢琴家也能更直观地察觉观众的感受,张浩天也很喜欢这种奇妙的演出场馆。

前段时间,张浩天来到复旦大学演出,在和同学们的互动中,他惊喜地发现,很多年轻人学的是与音乐没有关联的专业,但他们懂音乐也爱音乐。还有人告诉张浩天,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弹钢琴,这个消息让他非常振奋,他相信,听众越专业越能促进音乐人的进步,音乐市场也会更加繁荣,他也会更加享受用音乐和大家互动。

在这个时代,内卷是逃不掉的。张浩天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越来越严重的内卷大潮中觉得实在卷不动了,但也无法真的去“躺平”,所以他让自己一直保持在仰卧起坐的状态。这些年来,他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平衡,不管是躺平和内卷之间的平衡、完美和遗憾之间的平衡还是多尝试还是更专精之间的平衡,懂得平衡,迷茫和焦虑就会减少。

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变得更繁忙了,内卷也更强烈了。我们有各种尝试的机会和选项,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困扰,因为我们接收的信息和要做的选择太多。怎样在海量的信息中间做出最好的选择?张浩天的标准永远是音乐,任何合作的前提是一定要达到他对音乐的基础要求。

他慢慢发现,其实自己也拥有“上岸”的权利。对张浩天来说,“上岸”不是寻求职业和人生的安稳状态,而是一种阶段性的休息,给自己一段反思和调整的空档期,让自己喘口气,积蓄力量,看清方向,再往前走。他打了一个比方,“你一开始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上岸休息一会儿之后,你需要提升自我、保持更好的状态啊,那我再往上游,到大海里去。其实,游泳池就是在学校的时候,毕业后就进入江河、进入市场了,等到有一天游进大海里,就是走向了更盛大的舞台。”

最终,一切都源于热爱。张浩天想尽力把钢琴独奏做好,做到“非常精非常细”,这一定是不容易的,他想过,可能这辈子都达不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也要往这个方向去追寻。

 

 

监制:佟宇 / 统筹 & 策划:李祺、赵文斐 / 摄影:张博然 / 撰文:Maggie / 美术 & 制片:Mia(一颗葡萄)/ 妆发:邹成程 / 服装造型:马敏倩 / 助理编辑:王宇轩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