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所看到的,它们分别记录了中国钢琴家陈萨过往经历的重要时刻。在她的履历中,留下的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的瞬间。那些闪耀在国际音乐界的权威大奖,让她成为音乐领域中“新一代的青年偶像”。都说这个时代浮躁,可在陈萨的演奏中,观众被她那无需迎合或妥协的投入,带到了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中,从“肖邦玛祖卡”到“德彪西前奏曲”,那是一种“小径分叉的花园般的玲珑雅趣,抑或是急风骤雨过后的宁静致远”。
都说这个时代多彩到绚烂,但在陈萨的清醒世界里,她每天坚持练琴,留给自己4 个小时的孤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给每一种颜色加上精准的修饰,比如绯红、明黄、苍绿,但对于黑和白,那就是琴键的颜色,鲜明到无需修饰。
陈萨与钢琴相伴30 年,钢琴是她身体的延伸,亦是精神的归属,让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她从不畏那高光背后的寂寥,因为她心中充满光晕。这光晕犹如宝石般璀璨,投射在黑与白的琴键之间,也是深邃轨道里永远追寻的那束光。
最新发行的专辑《肖邦夜曲全集》中,陈萨弹奏了21 首《夜曲》。对她来说,夜曲是心灵的自画像,暗流激荡,充满幻想,有着最浓烈的黑、最刺眼的亮、最暴戾的震吼和最悲悯的怅惘。
“在梵高的绘画、肖邦的音乐中,夜晚不只是时段和景象,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心灵激荡。夜晚于你而言,又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这是来自陈萨的思考,她在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努力地找寻着。
音乐与珠宝的一些定律也是相通的
有一些感悟不需要以岁月来界定,投入得多了,心里自然清清楚楚:“音乐是感受提炼出来的精粹,无关性别。所有弹奏音乐的人都是不断地被一种近似雌雄同体的精神体指引着。”
8 岁时就明确了音乐之路,16 岁时少女陈萨穿着绛紫色晚礼服站在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专业评委面前,从这天起,“陈萨”这个名字在世界古典乐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不要去怀疑耳濡目染的作用,陈萨在浓厚的音乐氛围里长大。“ 我的童年,打个比方说,像一匹训练有素的野马,是自由自在的。只有在练琴和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我需要去遵守父亲给我定的纪律,其余的时候我就是尽情地撒欢。所以对我来说,自由可能是我天性里就有的,我不喜欢被约束,有一点小叛逆,而对于自我的探索,我觉得还是要回到学习艺术这条路上。它让我受到延绵不断的指引,去探索或者说去寻找真理的含义。当然我相信,只有我们越接近真理的时候,所谓自由的维度才有可能被无限地拓展开来……”她娓娓地讲述让那些值得被纪念的过往,看上去变得轻描淡写,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超出常人的韧劲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成就每一位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因素。对陈萨来说,自然也是如此。
14 岁那年还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陈萨,来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并一举夺取了青年组比赛第一名。来自国际古典乐领域的专家们纷纷将目光注视在她身上,其中的一位评委竟然是著名的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的主席范妮· 沃特曼女爵。很快,陈萨接到了正式的邀请,这让她作为当时最小参赛者登上了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的舞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场比赛让陈萨打开了通往世界乐坛的大门,通过电视转播,陈萨收获了自己在欧洲的第一批乐迷。
后来,陈萨进入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学习。她的生活始终充满光彩,从中国到英国,又从英国去了德国,那段留学经历让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更立体;浸染在另一种文化之中,抛开演奏的专业技巧,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机会去发掘每一首乐曲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弹琴不能只有一味的汹涌澎湃。感觉是一种浮动的状态,如果只靠感觉弹琴,那是靠不住的、经不起推敲的。一定要有一些智慧,用认知从逻辑上去织成一张网,把你的感情铺在上面,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没有这张网,就很容易落入虚无。”她全情投入在黑与白的世界里,棱角格外鲜明。她说,音乐是一条不断寻求自我和生命意义的永恒之路,每一次演绎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瞬间自我”的爆发,意义则取决于无数瞬间的积淀。
拍摄那天,好几盘珠宝出现在她眼前,她开玩笑地说:“它们都不属于我,但我知道,我们有极为相似的存在——对珠宝来说,是工艺上的精度;对我来说,是对音符和情绪的把控。我和珠宝工匠似乎都活在苛求精度的世界里,虽然辛苦,但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一些必须去精益求精的事情存在!”
这是一个平日里喜欢素颜、演出时不能过分修饰的钢琴家,珠宝看起来离她那么远,但她心里的那份执念与精雕细琢、传世千年的珠宝贴得那么近。
用色彩重塑黑白的经典
最新发行的专辑《肖邦夜曲全集》比陈萨预计的时间晚了一年推出。与世界上大多数钢琴家一样,演奏肖邦的《夜曲》伴随着陈萨的艺术之路。2019 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举行“肖邦夜曲全集音乐会巡演”的艺术家,这套曲目的录音也在当时的规划之中。时隔两年,当启动了这张筹划已久的专辑时,陈萨在思考中开始了新的尝试——2021 年盛夏6 月的北京郊外,她为《肖邦夜曲全集》专辑拍摄“另类”MV 短片,全片没有一个特写镜头,暗处的固定镜头像一个旁观者,记录暗夜里发生的人和事。“虽是配合新专辑发行为由,延伸了去看也无妨,比如每个人的生活里,或许总有一部分残缺有待愈合,找自己,等明天……”
2021 年在结束波兰的工作后,她有了21 天的独处时光。那是让她此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对于一个从8 岁至今每天坚持4 小时练琴的人来说,她的韧劲儿是常人难以估量的。但让她思考的是,如何在黑与白的琴键中注入更鲜活的彩色。在专注了太多年之后,她突然意识到,璀璨的生活能够让她投入到音乐中的情感更立体。随后,她与古驰、香奈儿等国际品牌开展了跳脱出黑与白世界的跨界合作。在为古驰竹节包拍摄的视频中,时间从流金岁月回到当代,她闭上眼,手指在竹节柄上有节奏地轻敲,如同在琴键上演奏。反复哼唱,谱写灵感,蓦然看见一旁的竹节包,“作曲家”从包里找出一支钢笔,时光流淌,灵感泉涌,一如指间旋律婉转。如若没有被音乐浸染过,再高超的演技也无法将这一幕表现到位。
这是注入了艺术鲜活色彩的合作,似乎打开了陈萨的“色彩”之门。她渐渐发现了色彩在她演奏过程中的妙趣——同样演绎肖邦,她的手指早已经像内心感受一样敏感,但她依然要去探寻肖邦的每一种情绪、色彩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在弹奏勃拉姆斯的作品时,手指要变得比它本身的重量还重,甚至需要手指不再是手指,而是手臂的延伸;如果遇上德彪西,手指最好是变成画笔或者刷子,如水般流动,抑或散发水墨画的质感。“我常常说音乐就是人类从上天那里获得的最美好的礼物,而说回来当这一切都这样自然而然、悄悄地被连接在一起,边界都被打开的时候,连‘自由’二字都是不必要存在的。这是一种高于自由的状态,太美妙了,可能还是那个词最大吧,那就是爱。”
Q&A:
看到你在嘉柏丽尔天性香水《我和我的故事》中对于“Me,Myself and I”的定义表达:它们都是“我自己”,却又不同。这种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陈萨:“Me”是别人眼中的我,“Myself”是寻找自我的过程,“I”则是撕去标签完整的自我。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重印记,都有一段属于“我和我的故事”需要被整理、被重塑。不是每一个状态下的“自己”都能被看到,关于“我是谁”,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可能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思考和答案,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我大概是从20岁出头的时候开始去想这些问题的,或许更早。这在音乐中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意识,而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答案。比如说,我一直很想知道的是,一首同样的曲目,在几百年前被写下来,又被无数的大师演奏过很多次以后,我应该怎样才能演奏出自己的唯一不可复制的版本?我也曾经去问过一些大师们,他们都说答案很简单:找到自己、做自己(Find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你的演奏自然就是不同的。这个问题从出现在我的意识里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钢琴在你的生命里最贴切的形容是什么?
陈萨:它是一个载体,就像我这个人一样,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我也只是一个载体。你相信吗?当这样的共振产生的时候,虽然心里也许会有一种孤独感,但会变得不那么孤独,因为它们被感受到了,它们的感受有了回响,这是很温暖的一种感应,它对我很重要!
你觉得音乐与珠宝互通的艺术性在哪里?
陈萨:很多人认为音乐都是被人演奏的,但其实每一首乐曲传递的都是自然的声音,就像每一块宝石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一样。音乐的自然之声和珠宝的自然之光都可以流传百世,也可以走向经典。这个世界是需要经典存在的!
编辑:尹璐 / 摄影:郭航 / 文:尹璐、沉雪 / 化妆:张依楠 / 协助:徐丛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