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路阳 & 路海波 | 终于成为我心里 爸爸的模样

2022-08-16 来源:时尚芭莎
一路走来,无论生活还是创作,对他影响最深刻、也是他最感激的人,莫过于父亲路海波。从小跟随父母在剧场中度过的童年时光,在父亲支持下完成的处女作《盲人电影院》,被父亲“逼”出来的《绣春刀》,父亲推荐的书、一起看过的电影,父亲的关怀甚至批评……路阳都视为父爱带来的幸福,是最日常、也是最深刻的感动。

2

路阳 & 路海波

路阳导演说,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总是希望给观众讲述小人物的浪漫故事。从《盲人电影院》里为盲人们口述电影的孤独老人,到《绣春刀》里腥风血雨中的兄弟情谊,再到《刺杀小说家》里不顾一切的父爱,直到最近热播的《风起陇西》里三国时期大英雄背后的小人物传奇,路阳的创作视角,总是聚焦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小人物命运:“不讲英雄豪杰,不在庙堂之上,我更关注那些无名之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又背负了怎样的命运?”

一路走来,无论生活还是创作,对他影响最深刻、也是他最感激的人,莫过于父亲路海波。从小跟随父母在剧场中度过的童年时光,在父亲支持下完成的处女作《盲人电影院》,被父亲“逼”出来的《绣春刀》,父亲推荐的书、一起看过的电影,父亲的关怀甚至批评……路阳都视为父爱带来的幸福,是最日常、也是最深刻的感动。

路海波已年过70 岁,依旧在中央戏剧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活跃在戏剧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舞台上。在路阳眼中,父亲是一个开朗、严谨、认真、逻辑清晰,同时又非常严厉的人。他的精神与品格,成为了路阳前进路上的塔。已为人父的路阳,也终于真正明白了父爱的深沉与博大。

谈起儿子的生活点滴和创作历程,路海波如数家珍,他甚至能轻松道出和路阳有关的大事小事发生的具体年月。“胸怀热爱,认真投入,心怀感恩”是路海波对路阳的要求和期待。这些期待,也如同一张二次曝光的胶片,映射出父子二人的动人回忆。

1

路阳 & 路海波

你的生活 成就我的热爱

在《风起陇西》的片场,大家注意到,路阳导演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故事了如指掌。其实他与“三国”的缘分,早在五岁时就开始了,而他对于影视和戏剧的热爱,无疑是因父亲而起。

路海波和妻子都在中戏从事戏剧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们让路阳识字的方法,也颇有戏剧色彩:用连环画看三国。剧场也是路阳热爱戏剧的摇篮。作为双职工家庭,路海波和妻子工作忙碌,看戏时常把小路阳带在身边。中戏的《培尔金特》、人艺的《狗儿爷涅槃》、徐晓钟的《桑树坪纪事》,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大大小小的毕业演出,都成了路阳有关戏剧最初的记忆:“那时候太小,很多戏不是特别理解,只觉得舞台上呈现的是很有趣的故事。但就是从那时,开始感受到人物和戏剧作品本身的情绪,那是一种很直接的感染力。”

路阳少年时期,路海波由于研究需要,经常邀请师生和同行到家里观看影视作品,刚开始是录像带,后来是VCD。路阳有时看到一屋子的人,也默默坐下跟着看。在这些“蹭看”的影片中,有一部对路阳影响深远.北野武的《花火》。当时,路海波经常来家中观影的学生里,韩延和路阳年龄相仿,两人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自此,路阳迷恋上了小人物的情感和故事,韩延之后也拍出了《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

路阳回忆,当时常常看到父亲的书桌上有影片资料:“也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故意的,都放在那儿。我有时候就自己拿去看。”路海波笑着说:“我其实知道他看了,因为回家经常发现他作业还没写。再一摸电视,都是烫的,碟片也不在原来的位置。我有时候暗自笑,但从来不说。”

除了戏剧和电影,路阳还继承了路海波对阅读的热爱。路阳爱读战争故事和科幻小说,在父亲的书架上,时常翻看塞林格的《九故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父亲推荐给路阳的《青铜时代》《许三观卖血记》《我的精神家园》,路阳在高中读完又带到大学宿舍的床头,现在依旧珍藏在办公室的书架上。书已经很旧,但那代表了与父亲有关的阅读记忆,历久弥新。

5

路海波

父亲传承的认真

当问到路阳,父亲身上最珍贵的特质,路阳毫不犹豫地问答:认真。这种特质也成为日后路海波对路阳的要求和期待。

1968 年从上海前往乌苏里江边的边境县城武陵,路海波成了黑龙江建设兵团的战士,屯垦戍边,满腔热情;但心中最强烈的,是求知欲和读书梦。他随身携带了《许国璋英语》《中华活页文选》,勤学苦读之下,1976 年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学生会主席。路海波终于能专注于学习,除了日常课程,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阅读50 页专业书籍,做了很多读书笔记,既是自我要求,也是精神享受。

多年后,即使已经成为教授,路海波依旧坚持学习。父亲苦练英语的情形让路阳印象深刻:32 开的纸,抄满了英文单词,贴在房间各处,用尽可利用的时间学习、背诵。

1992 年,路海波考取了加拿大政府奖学金,出国深造,1993 年至1995 年在美国学习。路阳因此随父亲在美国上学。其间,路海波每天开车接送路阳上下学,当路海波发现路阳受到同学影响,沉迷玩乐时,坚定地给路阳转学,督促他认真学习。学年末,路阳各方面表现优异,被评为杰出学生,也是学校里8 个杰出学生中唯一的外国人,直升当地排名第一的高中。

那几年,路阳每周最期待的娱乐活动就是周末电影.每逢周六日,路海波就会带儿子去看电影,金· 凯利、《变相怪杰》都是父子那时的快乐回忆。

回国后,高中文理科分班,文科成绩优异的路阳在父亲的强烈主张下,选择了理科。但路阳提出一个条件:“大学本科之后,如果有机会继续进修电影,你们不能反对。”这的确是路阳早就想好的一条曲线自救之路。大学毕业后,他果断做出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

路海波的态度很明确:“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父母也会支持你的选择。”路阳随后以高分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毕业后,在路海波的推荐下,路阳拍摄了处女作《盲人电影院》,初露锋芒。

但没想到,刚拍完《盲人电影院》不久,路海波就对路阳说:“你写剧本吧。写一个大概1000 万元制作成本的电影。”路阳一脸惊诧:“我才拍一个100 多万元的作品,现在要写1000 万元的?”

虽有惶惑,但路阳开始动笔,中途一度难产,但在父亲的压力之下完成了。几天后,父亲对路阳说:“我看过了,也给很多专业人士看过,剧本还不错。你去找钱筹拍吧。”路阳再次惊诧:“我还以为已经有投资了,原来是什么都没有就让我写,写完了还要自己筹拍啊……”

经过两年时间,路阳和团队才完成筹资、建组。于是有了观众们在2014 年看到的电影《绣春刀》。路阳明白,这是自己在刚走入影视之路的迷茫之时,父亲用压力给予的另一种动力。

6

路阳

从抗衡到理解 珍惜日常

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柔软疼惜相比,父子关系多了一些抗衡,路阳笑称还是“强烈的抗衡”。但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越来越明白和感激父爱的深沉博大。

《盲人电影院》后期阶段,路阳和团队在北京鼓楼租了一套平房作为工作室。一个夏天的晚上,路阳请父亲来看片,没想到路海波看过之后,严厉批评路阳拍得不对,但路阳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父子俩在胡同里大吵一架。走出胡同,鼓楼东大街的夜晚车流如织,人们唠着家常,沉默许久的父子二人,默契地转过身和对方道歉。路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现在想想还挺好笑的,也慢慢理解了我爸对我的处女作的担忧。好在作品最后有了不错的结局。”

在《刺杀小说家》的首映礼上,路海波曾道出对路阳的心疼:“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年只见了两面。我们真的很心疼,特别担心他的身体。”如今,路阳忙碌脱不开身时,路海波就和妻子到片场探班;路阳得闲休息时,老两口就带着食材到路阳家里给他们做好吃的。

“不当家不知父母恩”,路阳说如今的自己终于切身理解了这句话:“有了孩子之后对父爱的理解和之前有很大差异,逐渐体会到,父亲赋予我的动力和能量是极其充沛的,也真正相信了《刺杀小说家》里父亲对孩子不计代价的爱和付出,理解了父爱中那些特别珍贵的本能和强烈的情感;我也慢慢想要为父亲去做很多事情,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刺杀小说家》上映后,路阳曾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生活也能像小说一样被改写,你希望你的生活是怎样的?”当我们把同样的问题抛给路阳,他思索了几秒说:“如同小说和同名电影《横道世之介》里的人生,一切都来自现实,但又高度理想化。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相处和回忆,是特别细微的东西,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可能会忘记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但某一天突然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很美好,很珍贵。”

7

路阳 & 路海波

Q&A:

你们身上最相像的特质是什么?

路海波:胸怀热爱,认真投入,心怀感恩。

路阳:执着,认真。

在父子关系中,你给对方打多少分?哪里扣分了?觉得对方会给你打多少分?哪里扣分了?

路海波:我给他打95 分,因为陪伴的时间太少了;他应该会给我打90 分左右,可能会觉得我太严厉了。

路阳:我给我爸打95 分,扣的5 分,我会和他私下说;他会给我打80 分吧,一是陪伴的时间太少了,还有我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有没有什么话是心里很想跟对方说,却一直没有说出口的?

路海波:我和路阳的妈妈都想对他说:我们永远支持你,永远爱你,永远爱你的妻子和孩子。

路阳: 其实我平时跟我爸什么话都能说,但一直想说的是:我始终觉得我爸是个年轻人,并不觉得他已经70 岁了,有人说他是老教授,我还是不太适应。在我心里他始终是40 岁的状态,而现在我到了40 多岁的年龄,也终于成为了我心里爸爸的模样。

 

 

编辑:李津 / 摄影:张弘凯 / 撰文:郭蓉 / 妆发:陈凌、田可(MQSTUDIO)、余佳 / 造型:秦蕾 / 编辑助理:李欣宇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