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
功夫在戏外
今年春节之后,于和伟一直没有拍戏,将近三个月了。如果按照原计划,他应该已经在上海进剧组拍新戏了。因为疫情,意外又难得地掉下来一个这么长的假期。
这几个月,他在家看电影、看书,想和朋友见见面聚一聚,也是因为疫情,很难实现了,只好改在线上聊聊天。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有点依赖手机的人。手机就成了他与当下真实世界连接的唯一窗口,一个个鲜活的人在新闻APP、短视频里,他挺喜欢看。疫情这两年,所有人都生活在不确定中,随之而来的焦虑和恐慌,都会留在记忆中。将来有一天,遇到情景相似的戏,于和伟就会把这些经历和感受翻出来用上。
2018 年,因为拍一部反映检察官工作生活的剧《决胜法庭》,于和伟在厦门与当地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聊天、相处,了解他们的性格气质与工作习惯。2020 年,《巡回检察组》开拍,于和伟在脑海中勾勒检察官冯森的气质,预演冯森的心中所想,那年在厦门和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相处经历帮了很大的忙。
于和伟
但是,决定冯森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更多还是来自他对人的认知。于和伟认定冯森是一个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不管冯森做一名警察还是一个小商贩,他都改不了这样的性格,都会这样为人处事。在拍戏之前,去相关的行业体验生活固然重要,对于和伟来说,做演员最关键的还是要多了解人,见过的人越多越丰富,对人性的了解就越深厚,看到一个剧本,就知道其中的各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演出来观众一看,“哎,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这不就像那个谁嘛!”角色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特点,很生动,那样才有意思。于和伟永远相信,没意思的戏,观众是看不下去的。
为了让观众觉得有意思,于和伟经常在表演中借用戏曲中的一个说法—指东打西—京剧演员要把手往右指的时候,一定不会直接向右一指,而是先伸手向左,再往下绕圈到右边。京剧的韵味就是这么来的,运用在影视表演中,则会带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演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可以有面目狰狞的一面;演一个邪恶的人,可以面带微笑,亲和力特别强。下一个情节不能让观众猜着,猜着就没意思了,不要让观众预知角色下一句会说什么、下一步要干什么,才会吸引着观众看下去,同时,人物的行为和情节走向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
于和伟
神仙、老虎、狗
前段时间,于和伟收到一位朋友的微信:向你求证个事,是不是演了伟光正的人物之后,就不能演反派了?
于和伟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但他没法回答这位朋友,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于和伟自己的观点是:演员不应该这么想,演了再多的正面人物,也不妨碍塑造下一个反派角色。然而,当他反观自身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未必那么坚定。
面对外界贴的标签,于和伟变得不像以前那么敢了。大家说于和伟是魅力大叔,那他敢不敢演一个邋遢的人呢?从能力上来说,他当然可以做到,但是他也知道,有的时候,市场是市场,艺术是艺术。假如这样一个机会来了,能不能接演也许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其中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首先,要敢于跳出舒适圈,而人在获得大范围的认可之后,往往会觉得待在标签里挺舒服、挺安全的。
于和伟
于和伟当然不满足于活在标签里。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演员是“神仙、老虎、狗”,什么都可以演,什么都应该演。学表演,是为了塑造各种角色,体验任何生命甚至物体的经历。表演有趣之处在于此,意义也在于此。可是现在,于和伟常常有点胆怯。被关注度越来越高,再想凭着一个演员的热爱去演各种角色的时候,不免先想一想:观众会怎么看?
早在2003 年,于和伟在重庆街头,遇到一位老大妈走过来问他:“你是《历史的天空》里面那个万古碑吗?”他心中暗喜,演一个角色被记住了,自己还被认出来了。没想到,接下来老大妈当街把他骂了一通,因为他在那部剧中演的是一个“坏蛋”。今天,网络上的声浪恐怕比二十年前更热烈,一个例子是,于和伟的师姐吴越,因为《我的前半生》中的角色被骂伤了。从塑造角色的角度来说,于和伟认为吴越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一个演员的范畴。
“过去的难与易和现在的难与易,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于和伟总结,“那就是,你还能不能纯粹地做一名演员。”
于和伟
忘掉上一个
于和伟有时候想,如果自己的名气稍微下去一点,会不会好一点?一直这样真的不行,大家会起哄,“呦,于和伟老师演得太好了!”这么说的人越多,于和伟越是怀疑:有那么好吗?他喜欢逆向思维,相信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祸福相依。人家赞他是“行走的教科书”,他想,表演哪有教科书啊?《军师联盟》播出期间,有人说他“演技炸裂”,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感觉挺刺激的,后来发现到处都在这么说,而且说着说着就变味了。
以前,他的名气是阶段性的。每到新作品播出期间热闹一阵子,过一段时间又能回归自己的生活。近几年,演完《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再到《巡回检察组》《觉醒年代》和电影《悬崖之上》,熟悉于和伟的人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他成了一个标杆,被架上了神坛。这当然是好事,让演员更有成就感,可是,他理想中的状态是“大家看我的角色,让我自己去生活”,这样能让演员活得更单纯、更丰富,走得也更远一些。
于和伟很早就认知到,应该与热闹保持一些距离,自己的生活拿出来消费的部分很少很少。到现在这个年龄阶段,他觉得演员就是一份工作,可以塑造各种人物,感受百样人生,挺有意思。和成为标杆相比,他更喜欢演员这个职业本身。
于和伟
《军师联盟》播完,很多观众发现,剧中的曹操和几年前《三国》中的刘备都由于和伟饰演,但这两个角色的形体、表情、台词、节奏全都不一样。对于和伟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每一个角色的塑造过程本质上都是一个从内心去寻找的过程,寻找自身与角色在性格中的重合之处,然后把它放大。比如刘备是隐忍、“装孙子”,曹操是不羁狂狷、特立独行、真小人,做小人就做一个坦荡荡的小人,做得光明磊落,不藏着掖着。每一个人都是丰富的,性格当中有很多面,演员要懂得透过一个人物去发现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人。于和伟相信,古今中外几千年,其实人的性格类型差不多,无论多特殊的角色,一定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人。
时至今日,于和伟愿意把《军师联盟》当成自己的代表作,不仅因为这部剧在自身发挥、主创团队和观众评价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也有他对曹操的偏爱。在《三国》演刘备期间,于和伟同时也去了解了刘备的对手,获得的认识与之前印象中的曹操有所不同。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一代枭雄,也是建安文学的高峰,他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胸襟和气魄,也有一统天下气吞山河的能力与智慧,还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度意识觉醒。在《军师联盟》中,于和伟把这样一个曹操呈现给了观众。
于和伟看到,刘备和曹操都是强者,但两人的世界观完全不一样,刘备是拿一件衬衫当黄袍,借皇叔的名义感召天下,而曹操是拿一件黄袍当衬衫,随意一穿,不当回事。无法判定谁好谁坏、谁对谁错,这就是一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人。相对于刘备的绵里藏针,于和伟更喜欢曹操的真强大,他更喜欢塑造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人物。
于和伟
演技与修养
年轻的时候,于和伟没怎么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角色。17 岁,他就读完了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想象自己是其中的各位男主角,却从来没有机会出演。等到现在,他对那些人物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发现自己大概只能演金毛狮王或者黄药师了,要是再过些年,就只剩下老顽童了。二十多岁接到过的一些反派角色,现在来看反倒是很好的经历,因为越往后越少有这样的机会,自己至少曾经有过这样的呈现,而且哪些尝试让他更明白,所谓的反派和正派其实都是人。
演过的每一个角色,无论好的坏的,都曾“教育”过于和伟。他习惯把人物的命运和他所做的选择放在现实社会中去审视,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呢?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碰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就这样,他从刘备身上学到了情商,向曹操学会了百无禁忌。过往的角色加起来,让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一再拓宽,有了更多维度。
于和伟
于和伟非常欣赏孔子所言“君子不器”。对一个演员来说,演技当然重要,但是对一个人而言,修养是更重要的。做演员,不要局限于剧本、台词、造型、动作,更重要的是之外的世界,你怎么认知生活?怎么认知生命?“你要去经历,去感受,去认知,去思考,到最后,演员所呈现的就是你从中获得的生命认知,”于和伟说,“演技是这些经历结出来的果子,不能只奔着结果去,要去体验这个过程。”声台形表只是基本功,到底要表达什么、怎么去表达,这是演员更需要想明白的。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不必固守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也不要把自己局限于职业的身份里。
于和伟记得,有位美国记者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曲子了。”他钻研的是物理领域,但他在音乐领域也有自己的热爱与修养。也许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对世界有如此丰富的认知,才有了相对论。假如一个叠纸盒的人天天听音乐,也许他叠纸盒的动作就会有节奏,他叠的纸盒也是美的,艺术就这样产生了。于和伟相信,任何行业都情同此理。
策划造型:杨威 / 人物编辑:佟宇 / 编辑:张雪斌 / 妆发:司君 / 服装:小强 / 文:Maggie / 助理:高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