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去太空给全世界的孩子们授课
2021 年12 月9 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在世界上最高的课堂.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试验……在主讲老师王亚平娓娓道来的讲解中,这些神奇的科学小实验就像一粒粒火种,点燃着无数孩子心中的梦想。
而此时王一正在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中国科技馆。“太空授课在我们的整个计划中,是作为一根非常独立的线拎出来,从头到尾地计划和实施,讲什么内容,用到哪些教具,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讨,脚本前后改了好几十版。”
这是全球直播,一个字都不能差,王一比喻,就像打磨一颗钻石,看着它从毛坯变得光芒璀璨。
而这一刻,她感受到的是满足和珍惜:“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热情,对沉浸式教学体验的深度认同,也让我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科教兴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航天员用实际行动点燃了孩子们对太空的梦想。”
2021 年,中国载人航天“超级年”。
4 月29 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被成功送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6 月17日,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9月17 日乘组成员返回,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0月16 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开启为期半年的空间站生活,刷新中国人驻留太空纪录。
11 月7 日,翟志刚、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12 月9 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
王一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令人激动的一年:中国空间站、四次出舱活动、一次太空授课,而她,是这些高光时刻的全程参与者与见证者。
从事航天员教学工作多年,王一主要负责的是专业技能训练,根据每次任务的不同,训练的重点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在神舟六号任务期间,她负责的是飞行程序训练和故障训练,几百种故障预案,教员对每一种都要熟练掌握。到了神舟七号时,她主要负责的是出舱程序方面的单项训练,在神舟九号任务中,参与交会对接训练,神舟十号任务中负责太空授课方面的训练工作,神舟十一号任务和中国空间站开启后,她主要负责太空生活保障和科学实验工作。
而从神舟九号开始,中国的女航天员正式登场。“我有近一年的时间,都在做女性航天员的模拟训练工作。“既是教员,也是女性,还同样都是孩子的妈妈,在工作中,她们经常“心有灵犀一点通”,也用女性的情感视角,为科研任务增加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像我们这次王亚平出舱任务,11 月初的时候正好是不错的时间窗口,刚好她女儿要在那几天过生日,走之前她说要给女儿摘星星,我们就讨论说要不要就定在女儿生日那天执行出舱任务。”
“但是后来工作人员们验证了一下,出舱对生理和心理都是非常大的考验,所以,领导决定把出舱节点放在女儿生日之前,这样王亚平就更有动力了,她说自己得认真地完成任务,完成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样安排的效果非常好。”
王一
每门课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经常有朋友好奇王一的工作,“给航天员当老师,和在学校里当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是她最常遇到的问题。
答案是不一样,特别的不一样。
首先是很多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更没有可以参考的课件。“我所从事的航天选拔与训练学是国内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的稀缺专业,我们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理论框架少之又少,很多内容都是原创的,需要自学、归纳和顿悟。”
大量的前期工作,从训练的策划、撰写提纲到方案的准备、细则的拟定,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全新的挑战。而其中令王一觉得最具挑战的是:“我们是一群没有上过太空的教员,要教上过太空的航天员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领域有很深的研究,让航天员觉得跟你在一块,是永远能学到东西的。”
而那些针对航天员制定的地面训练项目,最先试训的,一定是教员。“教员先试训,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经验,比如模拟太空舱,我们选拔身体素质方面符合要求的先进舱,这样做,既能够让航天员少走弯路,节省他们的时间,对教员来说,也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从神六开始,王一已经记不清自己进行了多少次试训:“几乎地面上所有这些选拨的程序我都走过,包括一些有生命危险的训练也参与过。”神舟九号的交会对接训练,在航天员上手之前,教员们已经练了1000 多次。
每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之前,都会在地面上做大量的摸拟训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我们去逐一解决,然后给它归零。”
开会到深夜是经常的事,哪个环节有问题,哪个环节就要重整,反反复复地论证做实验,王一说,就跟打仗一样,练兵千日,用兵一时。
“在空间站任务中,有一项难度很大的训练.水下训练。我们在航天中心建了一个大型水池,叫作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把空间站同比例模型舱沉入水下10 米深的地方,航天员需要穿着120 多公斤重的水下舱外服,在深水里克服重重阻力,模拟开关舱门、舱外维修等作业训练,一次入水要持续练五六个小时,强度相当于一场马拉松,不仅非常累,而且存在减压病等各种风险。”
在航天员开展正式训练之前,水下试训和相关的科研验证试验都是由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教员们联合参与完成的,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被提出,在长达几个月的航天员训练中,做到了零事故!
而在这些挑战之上,对于教员们更有一项叫“与时俱进”的无休挑战。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航天员们屡次刷新各种纪录,而这背后,是教员们的默默付出:“大学里的老师,一门课一教就是很多年,学生不同,但授课内容不会大变。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从授课形式到授课内容,始终都在动态调整。”
王一
航天员的通天梯和铺路石
王一大学专业学的是自动化,研究生阶段主修航天材料学,辅修管理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航天员教员团队需要一位负责专业技能训练的成员,“所以我才有了报名的资格”。
众人皆知航天员的选拔是“过五关斩六将”,教员的选拔程序亦不遑多让,思想政治考试、身体素质考核、航天知识综合考评、教员试讲、答辩等环节一一闯过,才能成为一名实习教员。
实习教员要踏踏实实地在基础教学工作上磨练两三年,再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一名辅助教员。工作满五年后,具备在某项专业训练上全程设计、参与、组织训练的能力,才能申请主教员资格认证考试。
“我曾有幸以模拟航天员的身份,参与过几乎所有的地面选拨和训练工作,其中我觉得对身体最具挑战性的当属离心机,胸背向最高要承受8 倍于本人体重的压力,头盆向最高要承受4 倍于本人体重的压力。”这项训练被大家称为航天变形记,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这项不通过,其他环节表现再优秀也可能会被淘汰。
很难想象,有哪个领域的老师会像航天员教员这样,要接受如此全方位高强度的考验。
随着任务和担子的增加,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自我成长和学习的压力,从事这样一个稀缺专业,如何才能自主创新,是我们一直的课题。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载人航天是国家重点工程,我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汇集行业顶尖人才,在这样高手如林的环境里,你还想出类拨萃,必须要付出更多。”
不仅如此,作为航天员教员,国家重点工程的一分子,王一和她的同事们需要承担的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学术文章的涉密性,宣传工作的严格审查制度等。“因为这涉及到航天员的训练及相关数据,很多都是长期保密的,我们的很多论文都是内部交流使用,只有在这个领域范围内有权限的人才能看到。”
一路闯关,不求名利,饱受争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奋力前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教学训练工作更好地进行,让航天员在选拨训练中得到最准确的指引,最高效的练习,最安全的保障。
王一借用了她的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的一句话来做总结:“要做航天员的通天梯,更要做航天员的铺路石。”
编辑:文冀 / 摄影:张弘凯 / 采访、文:厨花君 / 妆发:伟亚 / 造型:秦蕾 Chinle / 时装助理:耿文杰 / 编辑助理:李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