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hypnos,原意是指古希腊神话中主管快乐与自在的神。可见从一开始,人们就认为进入催眠状态是非常快乐,非常舒服的。同时,hypnos 也包含“睡眠”的意思,因为古希腊人相信,能够睡个安稳觉是健康快乐的标志,而不能安然入睡的人必然是痛苦的、不舒服的。这层含义导致了许多人将“催眠”跟“睡眠”混为一谈。
那么,催眠到底是不是睡眠?或者说,被催眠了的人是不是睡着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一个人进入了催眠状态,他/ 她也并非完全地失去了意识,也不会完全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掌控权。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家里老爸开着电视打瞌睡,你喊他,他没反应。但假如你拿起遥控器调了台,他立马就会跳起来:“干吗换台?我还在看节目呢。”
其实,老爸的打瞌睡就是进入了催眠状态——处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介于半睡半醒之间,对各种刺激仍有反应。这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对于催眠状态的解释,也是1841 年由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定义的现代催眠概念。
催眠很神秘吗?
许多文艺作品将催眠描述得非常神秘,最经典的场面就是一挂怀表晃呀晃,就能很快地让一个人“睡着了”,并且你让他/ 她干什么,他/ 她就干什么。在催眠的早期发展历程中,这的确是经典场面。怀表、水晶球是催眠师们的常用道具。
然而,除了催眠表演,用于治疗的现代催眠基本丢弃了这些工具,进而选择了语言催眠——催眠师仅仅通过语言的暗示,让被催眠者进入潜意识的状态之中,从而修复过去的创伤或者激发潜在的能力。将花里胡哨的表演形式削减之后,催眠的神秘感也就减轻了。
催眠是暗示吗?
催眠是暗示,或者说,暗示即催眠。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把一个念头放进人的脑海里,就再也难以清除了。”一个人受到一种理念的暗示,那么他/她就被这个理念催眠了。比如说,你认为某个国际大牌的包包就是好,就值那么贵的价格;或者你相信历史对于某个人的功过评价、盖棺定论,从而对他/ 她形成了固有印象,这些都是被催眠的结果。
为什么催眠时行为会不受控?
前面说过,催眠状态下的人并不会完全丧失对行为的自主控制权,但又会表现出部分地不受控,比如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按照催眠师的要求去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1992 年,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希尔加德提出了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同时进行活动的两个层面:一个是能被意识到的,一个是意识不到的。也就是说,催眠状态下,人很容易进入这种解离状态,“身”与“心”是分离的,因此会出现行为不受控的情况。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是不是谁都能催眠我?
答案是:人人都可以被催眠,但不是谁都能把我催眠。
一个人能被催眠,首先是他/ 她本人得愿意被催眠,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被暗示性。也就是说,是被催眠者交出了打开潜意识大门的钥匙,催眠师才有机会进入。那些完全不想被催眠、完全不信任催眠师的人,是不会被催眠的。另一方面,催眠师的专业能力再高超,如果得不到被催眠者的信任,那么催眠也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催眠师只是帮助他/ 她进入状态罢了。因此,你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走在大街上随随便便就被一个陌生人催眠了,其实是虚构。当然,如果你的某些内在需求被别人了解并利用,那么被催眠也是完全可能的。
再说被暗示性。世界上大概1/4 的人极易被暗示,1/4的人对暗示阻抗很强,剩下1/2 的人处于中间状态。另外,年龄也对于被暗示性有影响:从幼儿开始,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被暗示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8-21岁时最容易受暗示,40 岁之后被暗示性下降。超过80 岁的人对于暗示的接受度非常低,因此要催眠老年人其实是很难的。
当然,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保健品传销团队就成功催眠了一部分老年人。其原因是,他们满足了老年人某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事实上,被催眠的人心里一定有个bug(心理需求,比如财富、健康、自我价值感等),找到这个bug 就能完成催眠。
暗示敏感度测试
放松身体,手臂自然地垂放在身体两旁。闭上眼睛,将双手向前平举,往上跟你的肩膀一样高。请将你的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握拳并把大拇指向上指向天花板。非常好,轻松地保持这个姿势。
现在,想象你的右手大拇指上绑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氢气球。氢气球带着你的右手一直往上飘,越飘越高,越飘越高……继续想象你的左手掌心放着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非常非常沉重,它会压着你的手一直往下沉,你感觉到你的左手越来越往下沉……
这样持续暗示一会儿,然后睁开眼睛,观察自己的双手之间的高低程度有多大差距。差距越大,说明接受暗示的敏感度越高。反之则敏感度低。
PART 2:催眠的作用
在催眠界有一句箴言:幻想即现实,现实即幻想。因为幻想对人的影响跟现实对人的影响并没有区别。也正因此,我们在催眠状态中对被催眠者做一些工作,让他/她发生一些改变,其成果也能被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开发潜能,增强自信
人们之所以觉得催眠神奇,是因为我们的意识给自己设了限。这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比如养育者会教你规避各种危险,但与此同时也就禁锢了你的能力。所以说,养育和教育,是最长程也最深刻的催眠。
但通过催眠也能重新激活被禁锢的能力。举个例子:有一位30 多岁的女士学开车,但她总是拉不起手闸。她的解释是自己身体弱,没有力气。而在一次催眠体验时,催眠师引导她做了人桥(见注释)并且成功了。她发现自己居然能够承受另一个人一百多斤的体重,这让她异常震惊:原来我是非常有力量的!下一次练车时,手闸轻轻松松地拉了起来,连教练都惊呆了。
可见,大部分时候并非我们缺乏能力,而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催眠,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将这部分被隐藏被禁锢的能力开发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不能使人变得无所不能。如人桥所展示的“超能力”其实是基于人体科学的,人类的身体本身就可以承载3-4 倍于自身体重的重量。而催眠只是将这种能力激活而已。假如你想要通过催眠去追求人类本身所不具有也达不到的能力,那么就会造成麻烦,可能引发癔症、精神疾病,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生命。所以说,催眠是安全的,但假如设置了不恰当、不合理的目标,那么催眠也会变得非常危险,让人走火入魔。
宣泄情绪,增加生命体验
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催眠,是因为担心被催眠之后会出糗,做出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举动,比如大哭大闹。而与之相反的,有人寻求催眠恰恰是为了能够无所顾忌地哭闹一通。有一位来访者主动提出被催眠的需求,他的原因是:“ 我已经好多年没体验过’情绪’这种东西了。笑都是假笑,想哭又哭不出来。”在进入催眠状态之后,这位人过中年、事业有成的男士时而哭得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时而又像个街头泼妇那样嘶喊咒骂。这些都是他多年来积攒在内心的情绪,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在催眠的过程中出现失控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也是潜意识的安排,说明这个人需要一次失控。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不敢尝试的事情,催眠提供了一个体验机会。
培养专注力
文章开头我们就说过,当你在考场上埋头苦答考卷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很容易接受引导(有时是来自他人的引导,也可以是自我引导),从而打开潜意识的记忆库,激活更多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专注状态下容易做出惊人的成绩。
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音乐家忘情地弹奏,作家写作忘记时间,玩游戏的时候有人喊你也听不见。甚至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二战期间,日本棋手桥本宇太郎和岩本薰在广岛对弈,争夺“本因坊”头衔。两位棋手专注于比赛以至于无视了原子弹的爆炸。
专注即催眠。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催眠来培养和提升专注力。
人桥
人桥是表演式催眠常用的方法,即通过催眠暗示让被催眠者的身体变得僵硬有力,然后将被催眠者的头、脚分别搭在两把椅子上,腰部悬空。之后请另外一个人甚至两三个人踩到她的身体上,被催眠者的身体也不会塌陷,就像一座桥一样稳稳地承担起身上的人的重量。这种表演需要在专业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千万不要自己擅自尝试。
PART 3:催眠的方法
眠并非人类的独创,动物界也有催眠的应用。比如一些动物会先绕着猎物跑,将对方绕晕之后再进行捕食。这种绕圈跑就是一种催眠的方法,让对方进入专注的、无意识的状态之中。
事实上,有节律的重复性运动,是最常见的催眠方式之一。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晃动怀表来催眠,就是运用了同样的原理。
第二种经常使用的催眠方法是肌肉紧张性平衡。比如按摩、冥想放松等,它们通过肌肉紧张性的转变,让自我与外界强烈的界限感消失,使得生物节律同步化、心理过程单一化。
还有一种催眠方法也很常见,就是重复性话语。比如在催眠师进行催眠的过程中,你也会发现,他/她会将重点词语不断重复,起到强化暗示的作用。再比如在奥运会赛场上,有不少运动员都有“喃喃自语、自我鼓励”的现象,像大家喜欢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经常在场上对自己说“别紧张,领先俩呢”“要有耐心,打得坚决点儿”,这些都是自我催眠的做法。
如何利用催眠进行放松?
我们前面提到的节律性运动、重复性话语和肌肉紧张性平衡,都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在这里再推荐给大家一段催眠引导语,能够帮助自己或者他人进入更深的放松状态:
想象在你的前面有一扇门,你走过去轻轻地推开了门,你会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座美丽的花园。你看着,欣赏着,完全沉浸在花园的美景里。
你会看到花园的左边有一个瀑布,右边是一排茂密的大树,中间的路上种满了鲜艳的玫瑰。你感到心情非常的愉快。
你向瀑布走了过去,你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瀑布落下溅起的水花打在你的脸上,有股清爽的感觉,让你感觉非常的舒服。你用手接了口水喝,口中留下淡淡的甜味。
现在,你转过身走向盛开的玫瑰花,你可以闻到玫瑰的清香。同时,你还会听到耳边响起小鸟的叫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
太阳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你能体会到皮肤上有一种温暖发热的感觉。一切都是那样舒服,令人愉快。
你感觉到身上的肌肉开始慢慢地放松下来,脸上的肌肉慢慢地放松,你的手会完全地放松。慢慢地,你的腿也会放松了,整个身体都非常放松。你好像感觉自己马上就会闭上眼睛,进入到一个非常舒服、非常平静的放松状态。
催眠并不神秘,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有些时刻处于被催眠的状态里。按照李鼎智老师的说法,催眠就是意识退到后面,潜意识浮出水面。所有的专心致志、浑然不觉的状态都是催眠。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利用催眠打开潜意识的大门,并非要去修正某些错误,而是建立一种关系的联盟——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一起进行探索、重构,发掘被催眠者潜意识中真正想要什么以及拥有哪些能力。催眠师不能在催眠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植入到被催眠者的脑海里,更不能要求被催眠者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生活。
说到底,每一个生命都犹如浩瀚海洋,我们创造不了海洋,也改变不了它。我们能做的只是借助催眠潜入深海,看一看那更为辽阔的、超出想象的世界。
如何利用自我催眠进行减重?
自我催眠是指自己引导自己进入催眠状态,通过积极暗示达到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身心健康、开发自我潜能的目的。
自我催眠的几个要点:
1. 设立目标,要明确地说出“想要的”,而不能只是“不想要的”。因为“想要的”目标明确,便于达成;而“不想要的”目标模糊,潜意识很难帮你达成。以出门打车为例,假如你跟司机说“我要去首都图书馆”,那么司机很快能将你送达目的地。但如果你说“我不去国家大剧院”,这种表达也没错,但是目标不明确,司机就不知道往哪里开。
2. 对于目标的表示要正面积极。比如“我要快乐轻松”就比“我不要焦虑”更好。因为潜意识状态下,人会接受一些关键词的暗示,比如不断听到“焦虑、焦虑”。
3. 目标要是完全适合自己的,并且是靠自己努力可以达成的。
4. 时间要有限制,地点也要明确。比如“我要在6 个月的时间里减掉10 斤体重”。5. 从现在开始做,千万不要“从明天开始”。
以瘦身为例:
第一步是设立目标:我要在6 个月的时间里减掉10 斤体重。
第二步选择方法: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生活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项运动来坚持。比如跑步可能比去健身房更容易达成效果好,原因是跑步不受场地、教练等外因控制,可以自己操作达成。如果是去健身房,你往往会因为教练今天有事、器材用起来不顺手等借口而放弃。
第三步是马上就做: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去跑步,风吹雨打都不耽误。每次跑完回来,要感谢自己的努力坚持。
为了帮助自己坚持,还可以利用“成功景象法”:晚上睡觉前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一幅画面,就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之后,自己穿上漂亮的运动服,在温柔的晨光中跑步。你的身材健美,步伐轻盈,一边跑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都非常舒畅。潜意识更容易接受画面,所以演示出来要比对自己理性地说出来更有效果。
“成功景象法”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提升自信和自我能力。除了瘦身,它也经常被用于解决社交恐惧、考试焦虑、演讲恐惧等问题。
编辑:张鸣、张彦 / 撰文:书吉 / 摄影:Dennis Pang(VIORIS AGENCY) / 模特:孔亮 / 特别鸣谢:方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