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宛若童话照进现实的“冰雪女王”,人们为杨扬的美丽、勇敢与冰雪魔力所折服。杨扬是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曾获得个人全能项目六连冠。她在运动生涯中获得了59 个世界冠军,至今保持着拥有最多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纪录。她是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是首位国际滑联女性速滑理事。
现在,她的新身份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本届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理念是“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为此,在冬奥会筹备初期,我国首个奥运会运动员委员会诞生了。按照国际标准,19 位委员中包括现役和退役的夏季、冬季以及残奥运动员代表,将覆盖所有的比赛项目。
回望申办冬奥会时的陈述环节,杨扬意气昂扬地向世界表达,作为一名奥运选手,她深知运动员体验的重要性。这种体验意味着完美的竞赛环境、无数充满激情的体育爱好者、舒适便利的奥运村和训练设施。在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已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杨扬,带着她的小兴奋开启了这次全新的冬奥旅程。
我们可以做更有影响力的事
杨扬兴奋地告知运动员伙伴们要成立冬奥会运动员委员会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却以为只是另一种运动员大使。不,杨扬想告诉大家的是,他们可以做更有影响力的事。
2002 年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当时连提问都还有些无措的中国姑娘,如今已飞速成长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和世界反兴奋剂运动员委员会副主席。“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冬奥会筹备过程中为组委会建言献策,让北京冬奥会真正成为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会。”杨扬神采飞扬的热情感染着每个委员,调动每个委员的积极性是主席杨扬的首要工作。
前期筹备阶段,她号召每位委员先根据自身经历准备一些意见和建议。在汇总出的80 多条意见和建议中,经探讨整理最终得到48 条参会提议。滑雪运动员委员李妮娜建议在冬奥会赛事期间将冬残奥会赛事的无障碍通道打开,方便受伤的运动员出行。再比如花样滑冰运动员赵宏博提出的在场馆内准备针线包,为花样滑冰运动员出现衣服破损及时提供支持。
这些蕴含着运动员委员切身经历的提议特别打动人,也为组委会的筹备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动员委员们的参与感逐渐加深,这与杨扬在工作中起到的带领、协调、推动作用紧密相关。
杨扬
始终坚信体育的力量
2006 年正式退役后,杨扬的身份角色开始多元化,她在国际体育组织、公益组织、青少年教育组织中持续拓展自己的潜能边界。十多年一路奔跑,内心的动力加外在的机会让杨扬不断突破,不论是哪一种身份、哪一项工作,钻研和精进的体育精神与性格融为一体,她始终坚信体育带给自己的力量。
在国际奥委会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杨扬意识到,体育不只是竞赛,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体育精神是对希望和梦想的点燃,能够积极推动人类朝着和平、友爱的方向凝聚。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在推动一座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声誉。体育不断推动着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为社区、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带来积极的影响。
杨扬认为体育不仅是有人情味儿的,而且是有规则的,更是有理想的。她真的相信体育精神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和平、友谊。记得刚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人跟她说:“那都是做样子的,你们真当回事儿了?”她反问:“为什么要做样子?”杨扬坚定地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去做一些很实际的推动。
透过体育赛事,她看到女性权益被持续唤醒。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女运动员占比不到30%,到北京奥运会时,男女运动员的比例已经很接近。残奥会让世界将目光聚焦在这个超越生命苦痛的群体身上。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也都通过体育赛事的开展被持续推动着。
推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也是杨扬多年来的坚持,她利用各种身份去推动和呼吁,不断传播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八年前,杨扬在上海成立了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建立起全系列的冰上运动培训体系,推动青少年冰上体育教育的发展。从亚洲冰壶锦标赛,到KHL 大陆冰球联赛,再到上海国际青少年冰球节、上海市中小学生冰上运动会,杨扬通过多层次的冰上赛事引发社会对冰上运动的关注。
让更多人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是杨扬未来十年最想做的事。“我想去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影响力不是说要做出名的事儿,是真正把体育的影响力扩大。”国家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时代,她愿意去尝试和突破,将她相信的体育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以运动员为中心是理念更是目标
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切身关注运动员权益的组织。大到运动场馆的设计,细到运动员的每日菜单、交通、文化活动等等,凡是和参赛运动员相关的事项都要参与了解,并从运动员的角度给出意见和建议。除了对内的工作,运动员委员会也需要展开对外交流,参与国际奥委会定期召开的世界运动员大会,与冬奥会运动员代表解读防疫政策,沟通冬奥会的进展情况等。
疫情防控为冬奥会的举办带来巨大考验,不仅要做到在整体执行过程中确保人性化,更大的考验是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保障运动员的状态。运动员委员会在冬奥会政策制定前期便参与其中,开展了大量关于保障运动员状态的讨论。委员会每周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委员会对接沟通防疫工作,将所有防控工作的细节一一落实,为参赛运动员营造更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做着不懈的努力。
冬季项目的运动员职业生涯较长,有些已经成为妈妈的运动员可能会带孩子参赛,这是在往届奥运会中出现过的情况。杨扬在儿子4个月大时就带他到伦敦出差,女儿6 个月大时就一起参加里约奥运会,职场妈妈将孩子“绑”在身上工作已不稀奇。委员会里也有多位妈妈运动员,大家对此都感同身受。如何给参加冬奥会的妈妈运动员以支持?当运动员委员会向冬奥组委会提出这个建议,组委会便为此开会讨论、落地协调,落实奥运村周边的国际幼儿园支持和周边社区中心的日托服务。
“北京冬奥会成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来了解这个模式。”杨扬对运动员委员会的发展满怀希冀。
当被问及如何与年轻运动员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时,杨扬回想起对自己影响至深的故事。那是在1998 年的长野冬奥会后,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在备战四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过程中,她很迷惘,心里知道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杨扬选择了去澳大利亚,在那里训练一年回来后,她的身体、心理都产生了全新的变化。
在那里才意识到,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是最好的,可以说是训练和生活两无忧。但在澳大利亚,她看到运动员还要为生存奔波。有运动员骑自行车卖保险,工作的同时顺带训练。因为热爱而运动,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
一年间,患得患失的竞技状态消失了,她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杨扬常对年轻队员说“要我练和我要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最近,她把女儿的滑冰训练暂停了。“每次练习完她就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练得怎么样?你开心吗?’我看出来这并不是她真的想练,她是在为我练。但我需要让她明白,这是她的事,不是妈妈要求的事。”自己真正想做,就能发挥主动性去琢磨如何精进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清晰的目标,这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是最重要的。
正如安· 兰德所言.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唯有爱方能纯粹,纯粹才催生坚定的目标和不轻易失望的决心。
策划:文冀 / 执行:叮叮、刘詠施、文冀 / 摄影:安杰 / 造型:丁佳佳 / 化妆:戴雯静 / 发型:周隽豪 / 作者:廖炫玺 / 修图:张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