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林存真 | 让奥运看起来更美

2022-03-04 来源:时尚芭莎
从2003 年到2022 年,林存真与奥运会结下不解之缘。作为北京冬奥申办标识、冬奥会会徽、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者,她自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现代设计语言为北京冬奥设计了一张最具识别度的名片。作为2008 奥运景观工作的参与者、2022 冬奥组委的艺术总监,她以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理念把控奥运景观,让北京冬奥展现魅力无限的美。

1

林存真

“冬梦”与“飞跃”

2017 年12 月15 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发布,两个标识出自同一位设计师.林存真。

国际奥委会巴赫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揭幕,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都是奥运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以北京冬奥会会徽这一形象彼此联系沟通;会徽代表了北京冬奥会的愿景,把中国的美好展现给全世界,用独特的方式把现代与传统融合在一起;会徽还会把冬季运动的乐趣带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年轻一代。”而用林存真的话来说:“当我们努力尝试了诸多设计元素,列出了所有的关键词,最终确认,用三千年来延续不断的汉字,以书法这个代表本民族最高艺术表达的形式来呈现,就是最适合的。”

林存真设计申冬奥标识“墨舞冬奥”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现代奥运会一百多年的历史,全球那么多国家倾举国之力申办,所有的人目光都聚焦于此,那么申办就是一个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的机会,这就是奥运设计的重要意义。”林存真和她的团队列出所有能想到的关键词,在一次次讨论后,最终聚焦了几个方向.汉字+ 书法,有代表性的北京历史建筑,以及能代表冬天的冰雪元素等等,最终在这些思路中仍然确定了汉字+ 书法的方向。“从甲骨文开始,我们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文字史,而且像书法这样以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书写作为本民族最高艺术表达的形式也是独一无二的,当这两个连在一起就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

此外,从现代设计语言的角度来看,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就有图像性在里头,它是有基础也有可能性用于呈现体育运动的。“墨舞冬奥”将书法形态的“冬”与滑冰、滑雪形态相结合,更把下面的两点与“2022”打头的数字“2”相融,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天人合一的形态。“冬最开始写得非常像一个字,经过几次探讨,又增加了运动元素的比重,这样,中国人看字,外国人看画,无论是谁都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它。”从申冬奥标识到冬奥会徽,“冬”字顺滑升级,在大众看来是顺理成章之事,而在林存真看来,这是另一次挑战。“冬奥会徽公布时有人问我,设计了申办标识又设计会徽,是不是有优势?我说不是优势,是劣势。你要把之前的努力全部归零,重新再努力一回,和别人带着新鲜感开始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2016 年7 月31 日,奥组委向全球征集会徽时,林存真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完全不同角度的设计,然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她发现书法的表达仍然是最佳选择。当问题又回到原点,对设计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果再用冬字,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申冬奥是要向评委们表达出中国有实力、有信心举办冬奥会,就是表达、承诺,更多地偏向人文,所以这个标更偏重文化概念。而举办时要突出它是一场体育盛会,核心是运动,所以要更多地增加这方面的表达。”于是就有了“冬梦”。一个“冬”字被赋予了丰富的运动内涵,上半部分的三笔模拟了速滑运动员的身姿,下半部分则取材于滑雪运动,中间舞动的线条则代表着起伏的山峦赛道。作为设计师本人,林存真的解读更为丰富:“中间部分其实还融合了雪车项目,整体这个字看起来又与花滑运动员的身姿有契合,所以是融合了非常多的运动意义。”如果说冬奥会徽是跟一个字“较劲”,那冬残奥会徽则是另一种周折。历经多次修改,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初的“飞跃”方案。“两枚会徽,每枚八个笔画,加起来一共十六个笔画,修改了十个多月。”

2

林存真

Look of the Games

在中央美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冬奥会会徽设计师这些身份之外,林存真还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艺术总监,负责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品牌、形象和赛事景观的设计和管理工作。这份和奥运的缘分还要上溯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06 年,林存真被借调至北京奥组委,任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处副处长,负责奥运形象景观设计与管理工作。“奥运景观在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Look of the Games,大概可以理解成.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你所看到的都在这个视觉体系之内。”

北京奥运会的工作让林存真获益良多,也留下了一点遗憾,会徽、福娃、祥云这些我们所熟知的北京奥运元素其实都是各自独立的。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景观体系以会徽为核心基础元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品牌视觉框架。北京冬奥会的设计体系特别丰富,从2018 年开始就在持续不断地发布。吉祥物、火炬、展台、制服装备……框架完备又有专业把控,令这些设计看起来既各有特色,又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感。

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就是有赖于这样的框架与把控,。设计过程从头脑风暴所有元素开始,许多动物都被列出来,结果仍是熊猫。“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设计之初我们尝试了麋鹿、生肖虎、兔子等无数方案,但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会有第二个答案。冰糖葫芦是一个很有亮点的初稿,它是在冰糖壳里加进了不同的形象,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到底算几个吉祥物呢?这个疑问导致整个方案差点就被否了。最后,我尝试提出只取其中的一个来试试是不是可以?”于是,熊猫被“装进”冰糖壳里。

新问题接踵而至.熊猫装在壳里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引入冰丝带场馆元素,一下子将熊猫变成了戴着冰雪运动头盔以及装饰彩带的形象,探索未来的科技感有了!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也是‘救’回来的。当时的要求是两个吉祥物虽然承载的内涵各有侧重,但必须是两个动物搭配,所以以笼为元素的‘雪容融’被驳回好几次,但我下一次还会把它拿上会,因为我确认这是个对的方向,它能承载我们想要的人文情怀。”在林存真看来,从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的灯笼方案与冬残奥会徽气质是一脉相承的,‘飞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灯笼的特质是从内向外发光。

设计 不仅是设计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的艺术总监,也作为一名设计师,林存真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设计本身,她一直想做的是通过设计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为了做一个“冰墩墩”的壳,她去见各种材质专家,跑生产厂家。“2008 年的时候,天桥上到处是卖福娃的,但这届冬奥,你看不到外面有什么山寨,因为技术含量高。”以设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林存真的“野望”,虽然是设计专业出身,但她的工作经历远不止于单线条的设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她进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第二年,在单位的鼓励下,她和同事共同创办了《艺术与设计》.一本设计类杂志。在杂志做得欣欣向荣时,她又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去德国深造。2002 年,获得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同时又在很多重大赛事的设计项目上表现优异。还记得2015 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吉祥物“燕儿”吗?将在民间深受欢迎的小燕子、老北京传统沙燕风筝以及京剧脸谱融于一体,既具备浓郁的北京文化特色,又不乏活泼灵动的运动气质,这个设计也是出自林存真之手。

以设计为本,但又不仅限于设计。2009 年,林存真参与组织、筹备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这个大会又催生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她始终对这个推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保持着高度热情。几年前,她为设计周策划的主题展名为“合应自然”,将从《考工记》等传统文化典籍中选取的关键词与当代中国设计师作品一一对应。“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设计能回到中国传统,汲取文化的力量,为今天的中国设计背书,让它在世界上树立一个更明晰的形象。”思行合一,林存真的这些设计理念在她的个人创作中一直有明确的体现。从“燕儿”到“冬梦”,括她的个人设计品牌REBORN 重生,皆是如此。“最近的一个系列是把宋窑中残损的古瓷片和大漆、3D 打印这些材质结合做成盘子,使用的又是传统的髹漆工艺,把这些历史的碎片变成我们今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我把这些作品放在观复博物馆的网店售卖,本来以为会很小众,但没想到相当受欢迎。”

而最近一件令林存真感受到设计魅力的事还是与奥运有关。“一件带有国旗的奥运T 恤,我穿上去见朋友,他们个个要买同款,于是我就去奥组委的特许商店帮他们买,发现门口排着长龙,虽然不想排队,但是很高兴,因为这证明了设计的魅力!”

 

策划:文冀 / 执行:叮叮、刘詠施、文冀 / 摄影:张弘凯 / 文:厨花君 / 造型:秦蕾 / 妆发:伟亚 / 编辑助理:李欣宇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