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
张艺兴曾经对演戏感到很迷茫。
“现在呢?”
“现在不会这么说了,我算是找到了演戏的乐趣,变得越来越喜欢演戏了。”
“它是你现在最喜欢的一项工作吗?”
“是喜欢的工作之一。”
张艺兴
纵与横
张艺兴思考了一下,然后举了一个大树的例子,补充之前的回答。
“其实音乐和演戏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存在。就像一棵树一样,音乐是我的根基,是纵向的东西,扎得深我才能站得稳。那我也找到了演戏的乐趣,变得越来越喜欢演戏,我觉得这是我拓展宽度的开始,是横向的东西。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通过演戏的尝试,在音乐上也会给我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想法,它们是可以互相有好的影响的。就像树叶吸收了阳光和其他能量,向外伸展得越来越宽的同时,也在反哺它的根。”
“所以今年,你也安排了新戏的计划?会是什么类型的题材?”
“是的,我也想试试更多不同的角色,不同类型的都可以。题材的话,可能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会多看看,因为可以通过作品,去传达一些价值观的东西,我觉得还挺好的。”
他像一个心中有着全盘计划的绅士,不疾不徐。
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佐证了这一“计划”:“今年他应该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剧组里,或是宣传新戏。可能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曝光会被压缩,因为时间上确实兼顾不过来,但音乐他是不会放的,因为心里喜欢,这个东西就一直在。他不是(想着)广撒网干成啥是啥,出道第十个年头了,应该说他是先专注于一件事(音乐),演戏也是演出‘味儿’来了,然后才想更多地去参与,慢慢在演员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更稳一些。”
也许正像书里说的:“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张艺兴逐渐走出那团萦绕着的雾气,将视线投向新的方向。
如果说“演戏”,被他看作是探索世界宽度的一条路,那年度爆款剧《扫黑风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张艺兴在其中扮演刑警“林浩”。“林浩”之于他,是一个角色,更是一次尝试。拍这部剧的经历让他成长,也给了他信心。
“演戏这条路上,我现在还一直是学习和开放的心态,在《扫黑(风暴)》剧组也学到了很多。”
“有什么心得,或是自己总结出一些关于演戏的方法论?”
张艺兴
他笑着摆摆手:“不不,算不上是心得和方法论。首先做到相信这个角色吧,相信他的经历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然后才能真正去演绎他。”
之后,他有一部新剧《落花时节》正在等待播出。
在许多资料和看过《落花时节》原著的读者描述里,张艺兴饰演的“宁恕”是“反派角色”,但他自己不这么想。
他用了五个词形容“宁恕”:复杂,可怜,偏执,不饶恕,双面。
“可能在大众眼里,‘宁恕’并不那么完美。但对我来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很纠结,我也有点儿心疼他。他是有反转的这么一个人物,我也许不认同他,但我理解他,然后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
最初,张艺兴想要通过原著,对这个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慢慢他发现,“宁恕”身上有一股劲儿与他相近,“他在面对自己要做的、要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一直有自己的执着和坚持。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两个还挺像的,但可能因为我没经历过他的那些遭遇,想得没他那么多。”
每一次拍戏,除了“拓展宽度”,他也在积攒“厚度”。“组里各位前辈老师都特别照顾我,导演、袁泉姐、佳音哥他们都会帮我,比方说教我如何去处理这个人物,也会在一些细节上给我一些建议。”
除了影视剧,他第一次当男主角的电影《捕鱼行动》,杀青也有一段时间了。
这是一个有关网络诈骗的故事,为了离剧情和角色更近一些,张艺兴提前看了大约11个G的案例和影像资料,并且用“吓人”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准备这个角色的时候,你有去了解一些程序员的说话方式或其他习惯吗?有没有学到一些识别网络诈骗的小技巧,回去教教家里的长辈?”
他仔细思考了一会儿,确认关于电影本身还不能透露太多:“反正这个人物,我演的时候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小想法,也跟导演他们请教过,大家等上映之后去看嘛。”
但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应该是非常开心的,这从他的语气中就能感受到。“我在这个剧组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像传君哥,哇噻我们两个那段时间经常对唱,拿着手机互相发,你一句我一句,唱到半夜两三点,还开玩笑说每天对月当歌……真的是一段很特别的回忆。”
风在林梢,这段路注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历,等待他去发掘。
张艺兴
“苦行僧”的不亦乐乎
“但你肯定不可避免地会收获不同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没有想过放弃吗?哪怕某个时刻?”
“每一个人做每件事都会面对多元的评价,不可能是完全一边倒的。所以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都可以去吸收里面好的建议,来改进自己。”
“那恶评呢?”
“转化成素材吧!”他答得很快。
于是我们听到了《苦行僧》里的歌词:“世人都笑看我吃下的苦,浮躁又彷徨还不亦乐乎……世人都吃不下我吃的苦,我只身在山顶不亦乐乎……”
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演艺人物”时,记者采访他,问《苦行僧》算不算他“对恶评的反击和嘲笑”?他含蓄地表示,自己可以直面恶评,但希望“恶意造谣也要付出成本”。
如他所说,现在的他已经“学会了隐忍和自省,遇到很多事也不再爱解释”。只不过,以音乐为媒介,让关心他的人知道,他能够明了干脆地面对这些非议,然后克服它们带来的影响,感觉也不错。
许多类似的情景似乎总在重复,然后很快结束。人们的关注也转向了其他地方,他依然奔波在自己的行程中。
“如果我说我还没听过《东》,你打算怎么跟我安利一下?”
早已不是第一次发歌的张艺兴,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非常冷静:“您还没听过《东》的EP ?那我想安利你去听一听。”
他补充介绍了一下这张EP,但很简单:“我是通过‘倒叙 ’的手法,用《飞天》《三昧真火》《苦行僧》《牧童》四首歌,来讲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其中还有我们国家千年的‘飞天梦’,也是想用我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我们的中国文化中的敦煌文化。”
有一种不安的急切正在静悄悄地消失,转而成为更笃定的感知。
如他曾经聊到过的:“你要选一个(事情),我以后哪怕做不成,我也不后悔。真的有价值的事情,它一点儿也不会给你磨灭(你的坚持),这个事它也磨灭不掉。但有时候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它出来了以后,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你)去怪说‘不懂我’,那不行。”
他的这个“事情”,就是音乐。这是从纯粹的喜欢开始的事业,那就让它回归并保持纯粹。
2020年,张艺兴的专辑同名主打歌《莲》从词、曲到乐器、MV,到处都是中国风的痕迹,后来甚至推出了包含艺术品、服装、装置和科技等元素的线下特展。一连串的音乐“产品”,甚至被分析为用“IP孵化”的逻辑在经营……但问题到了张艺兴这里,反而没有那么复杂。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其实也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好它,让它们在呈现出来的时候,..够不让大家失望,这就足够了。”
前段时间,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课堂上的图片,那是张艺兴的《莲》MV,被纽约大学的教授作为课堂素材,用以举例表达“中国文化软实力正在增强”。这几天,网上又流传出一段舞蹈视频,九个外国女孩在西班牙某个广场上,以《莲》为背景音乐跳起街舞,C位女孩还穿着红色的唐装……
团队的工作人员也替张艺兴感到开心:“这其实是他一直想做也一直都在做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自身的一些影响力,真的能把糅合在自己音乐里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场漫长持续的输出。
我问张艺兴:“今年如果花比较多时间在剧组的话,还会有空筹备新专辑吗?”
他纠正了我的一个概念:“肯定有,一直在筹备。而且之后的音乐,还会有一些全新的想法和概念,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突然明白了他所谓的“一直在筹备”。音乐制作之于张艺兴,严格来讲不算“工作”,不是需要“抽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因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本能地就“有时间”来做,只是很幸运,刚好这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充满“仪式感”的跨年时刻,他也依然想用舞台上的音乐演绎,来陪伴喜欢自己的人。
张艺兴
一个番外
从多数人知道张艺兴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尝试着往新的领域拓展。小时候是当童星的欢欢,出道时是唱跳歌手Lay,后来成为演员张艺兴、舞台导师、街舞队长、原创音乐人、制作人再到自己当老板……
“绝对一点儿来说,一成不变会让你感到焦虑吗?”
“也不是这么说。你看我们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我就是让自己保持好奇心吧,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还是比一成不变有意思。”
现场出片很快,效率奇高,张艺兴几乎提前四个小时结束了当天的拍摄工作。摄影师笑说:“我们都是专业的好吗!”
但在收工之前,房间外,拍摄团队还在补拍环境素材;房间里,张艺兴已经开上了电话会议。
从自己开公司到现在,他把这个阶段定义为“学习期”和“摸索期”。他看了许多企业管理相关的书籍、在短视频平台买付费的在线课程,或是突然出现在某个工商管理类的线下课堂上……极少数人能做到如永动机一般,不断地学习、工作,毕竟懒惰、逐步放低自我要求,也算是人的一部分本性。但张艺兴好像总是站在另一面,深刻和从容在他身上共存,看似满满当当,却不过是在他的节奏里循序渐进。
顺着张艺兴的思路,他果然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
“比起‘努力’,我觉得现在应该说,更是一种珍惜吧。因为我珍惜自己的时间,珍视我喜欢的这份事业,尊重并且相信自己的梦想可以实现,才从内驱动我自发地去学习和工作。”说到底,所有的压力和更高的要求,都来源于“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有更多的事情想做,也想把它们都做得更好。”
“珍惜”这个词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被提及率很高,他把现阶段的状态总结为:成绩与遗憾并存。过去一年,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画卷》和参与《伟大征程》的汇报演出,是张艺兴脑海里最难忘的画面。但每一次,他总觉得还能更好,于是更加珍惜下一次。
不过,张艺兴也有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就像他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说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少了,所以“我来了”。
一起录制这档节目的,是像家人一样的前辈老师们。老师们心疼他太累,希望他能慢下来休息休息。于是在最初的习惯之后,他全程都非常放松,像是更新了一个“番外版”张艺兴——把镜头外的生活中,戳戳屏幕点外卖“对付一口”,慢慢调整成从在大自然里找食材开始,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准备一顿饭。
全国观众都隔着屏幕品尝过他的厨艺,而恰好有机会真正吃过的同事们,也都说他在这方面“有天赋”。红烧排骨、茄子煲、辣椒炒肉都是张艺兴的拿手家常菜,被他的外公亲证为“水平都超过我去了”。
也许是因为做饭也做出了不少经验,这成为他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之一,偶有闲时,就下厨“露一手”。另外,他还养了四只猫.噜噜、萝卜、老三和四弟。
拍摄现场也有一只猫,用自认为舒服的姿势趴在沙发上,慵懒、高贵、威风凛凛。它跟张艺兴一起拍摄,甚至一起登上了这次的封面。
“用网络流行语的话说,这是外面‘有猫’了,家里猫会生气吗?”
“啊……它们在意吗?”
张艺兴说,他的四只猫跟现场这只的性格大相径庭,“真的是太能搞破坏了。”他把“太”字拉得很长,似乎那让他语塞的画面此刻正不断在脑海里重播。
张艺兴
诚恳的小愿望
“很多人从你出道就喜欢你到现在,你总结过自己身上的哪些特点,在支撑着他们的这份‘喜欢’?”
他想了想:“我跟喜欢我的人说过,哪怕物是人非了,我还是那个张艺兴。我还会在坚持,不辜负那些喜欢和喜欢过我的人。我想很久之后,他们提起自己喜欢过一个叫张艺兴的人,不会尴尬,不会难堪。”
他说得很慢,“喜欢”和“喜欢过”,强调得很清楚。
经过自己的经历、见识、得到的、失去的以及悟出的道理的综合擦拭,所谓“格局”和“眼界”的轮廓,才逐渐清晰起来。他不再轻言那些可能会引人发笑的梦想,转而把它们收集进贴着“相信”标签的小匣子里,一遍遍地贮存能量,期待匣子绽开时漫天耀眼的光芒。
经得起摩擦和牵扯的,才是诚恳的真功夫。
张艺兴心中那座名为“自我沉淀”的高台,由一次次完成心里设定的小目标垒起,沉默却高昂。“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在我热爱的事业上,能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你现在算是处在自己的理想状态吗?”
“嗯,我常常提醒自己,想要保持那个状态,也算是一个小愿望。”
“是什么样的?”
他有些郑重:“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哗,也要保持内心平静,不骄不躁,自知自持。”
张艺兴
结语
曾经24岁的张艺兴在《而立·24》里写:“我只做我内心认为正确的事。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如今真正走到了而立,离开家十三年,他给外公写信:“一生过得成功不成功不重要,但至少应该无愧于心。我长大了,可以成为你的依靠和力量。”
狄更斯说,人生的长链,无论是金铸的、铁打的、荆棘编成的,还是花朵串起来的,都源于自己在特别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了第一环。
风的推搡,改变不了叶脉的方向。
张艺兴的一句“谢谢各位老师辛苦了”像是一次打板,宣告拍摄正式收工。他穿回来时的那件橘色羽绒服外套,明亮得有些晃眼,习惯性地小跑几步,快速上车离开,马上要赶飞机去往他的下一个目的地。
摄影:韦来/采访、撰文: 叶青/监制、策划、造型:陈博 / 编辑: 暖小团/服装统筹:李骁/制片:C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