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越、曹导、陈婧霏、鸟鸟、辛巴
好玩的事 = 脑细胞最想接近的事情,一旦实施,它便活跃于各个神经末梢,从而唤醒整个人的能动性;再不做就晚了= 金钱、时间、所处环境等等,就像上了闹钟,按时按点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但这位定闹钟的人是不是自己呢?
仔细回想,“好玩”这个词好像总是和“ 年少”挂钩。年少时,我们即使对有趣的事情充满向往,也会觉得人生很长,以后再做也不迟,时机就这样被慢慢消磨掉,后来发现,所谓好玩的事,也变得不那么想做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带出了一批机遇和挑战,COSMO 找到这几位好(hào)玩的人,他们在激烈的浪潮里找到了新玩法。
当其他人正在观望时,他们就已经抱着nothing to lose的心态投身这些迷人又有风险的好玩领域,不去计算沉没成本,反而可以乘风破浪,走得更远。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都不会做了,不妨趁着年轻,好好试一把。在他们的世界里,好玩的事,不是玩玩就好。
辛巴
叫辛巴的人很多,唱RAP 的只有一个
辛巴
29 岁; 前职业:房地产公司财务; 现职业:NOUS 厂牌rapper
辞职书上写的是:工作越来越忙,不辞职就没法做喜欢的事。
内心深处想的是:我要表达!我有太多想说给世界的东西还没被听到!
说唱节目的热播,让rapper这个群体从“地下”一跃成为潮流风向标。虽然市场环境几经波折,但rapper特有的swag吸引着年轻人前赴后继地唱出自己写的歌词和旋律。与国外无缝同步的说唱流派,在国内也各有拥趸,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靠一两首hitsong突然走红,是很多梦想成为rap star的年轻人给自己的人生规划。而现实中,rapper中没有签公司、没有五险一金,甚至为了做歌把积蓄掏空的,大有人在。做rapper,迷人又危险。
时间回到2015年,hip-hop的中国元年到来之前的两年,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财务小辛决定辞职。此时,他已经是融资部门被领导器重的得力干将,连客户都很喜欢酒桌上这位从不会逃酒的孩子。出乎领导的意料,他不是被其他公司挖角,也没有转行去做更赚钱的职业,而是准备当个职业rapper。凑钱和朋友租工作室、写歌、录demo、筹备自己的专辑,手头连1万块钱都拿不出来的“无业人士”想做的事,在家人看来就是行走在危险边缘——明明有体面的工作,怎么生生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小辛觉得,就算看起来是很窄的路,可干的事却很多,而且身边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大家一起走,说不定路就宽了。
其实除了说唱,辛巴还做过不少好玩的事。他做过少儿足球教练,本身对花式足球也很精通,甚至可以去做专业的足球解说员。但这些职业虽然好玩,也能满足职业尊严,但却不能满足他内心表达的欲望。“我平时灵感特多,想法也多,只有说唱音乐可以把我所有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在台上传递给更多人。”
辛巴
在辛巴开始全职做rapper的那几年,每当家庭聚会,他的职业都是亲戚们心照不宣会避开的话题。看着兄弟姐妹开心聊着升职、成家等话题,在台上freestyle停不下来的他只能沉默。但几年后,随着行业迎来爆发期,他参加的多档节目播出,家人们看到了他的努力,也认可了他的工作。那不是不正经,只是不寻常。
在通常对rapper的刻板印象中,越叛逆越显得有范儿,但辛巴却向着这个刻板印象发出叛逆光波。他的歌词中没有一句脏话,身上也没有纹身,待人接物都透露出礼貌稳重,对待工作人员客气地一口一个“老师”。COSMO问:“请问您的脾气呢?”辛巴:“忘家里了。”其实这就是他的真实状态,哪怕这个状态在普遍追求酷的行业里不那么受追捧,甚至让他有时候得不到好镜头,“但我本身就这样。”
作为rapper中少有的做过“职场社畜”的人,辛巴在辞职之后,为了不荒废时间,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去工作室,觉得那样才有“创作状态”。之前做过财务工作的他,在厂牌创业初期,还承担下报税、对接商业内容的工作。把rapper的脾气放进口袋,把客户的需求精准完成,哪怕客户要求他连续七天进行一小时的freestyle表演,每场的报酬200元。“和不同人打交道的时候,要用不同的方法,我要调和大家去接赚钱的活儿,因为如果没收入,就不能继续做音乐。”有质量的口碑打下来后,创作作品时才不会捉襟见肘。
如何给好玩的事避险,辛巴觉得,要给自己一个期限:把职业上的“冒险”看作人生投资规划的话,那一定要“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辛巴给了自己3年期限——如果3年后还不能靠说唱养活自己,就回去找份工作。他把养活自己的标准定为每场巡演能有200个观众,刨去演出成本和做歌的成本,每个月可以有几千块收入。这个标准在2015年是西安大多数普通人的正常收入水平。
风浪来的时候,埋头输入与创作。2018年,hip-hop潮流回落到低谷,此时距离辛巴给自己定的期限还有1年。行业不景气,以往rapper们聚集的battle比赛也陆续改弦更张。而underground出身的辛巴,把精力放在了创作上,并通过livehouse演出维持日常收入。行业低谷过后,他积累的创作经验让作品更上一个台阶。辛巴建议年轻人,别把前途押到一首歌或节目上,尽全力,但不要投机;特别是不要为了成为职业rapper而退学全职做音乐。
辛巴表示,虽然学校里大概率不教编曲或作词,但可以给一个相对高的起点。除此之外,尽全力,不后悔就好。
鸟鸟
一个叫鸟鸟的人,决定去做脱口秀
鸟鸟
29 岁; 前职业:杂志编辑; 现职业:全职脱口秀演员
辞职书上写的是:消解人生愤怒,得靠说
内心深处想的是:成年人的“跨界”算不上冲动
在中国,脱口秀被称作“行业”也才五六年的时间。人们在地铁里刷脱口秀视频,在周末抢空线下演出票,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带着自己遇到的“奇人奇事”,以抛梗的形式,充满表达欲地冲向开放麦。有人说,脱口秀正走向成熟,但远未定型。但脱口秀既然好玩,又何必一定要在风口之上呢?
杂志社编辑下了班,准备去脱口秀俱乐部讲开放麦。她不想让观众知道自己是谁,上台前起了个代号:鸟鸟。“鸟是比较自由的动物,可以飞,但它也不用飞得太高,就没什么压力。”这是鸟鸟决定叫这个名字的全部理由。没想到,“楼兰美女”和“干尸二号”的段子成为一个小小的引爆点。她出现在热搜上,老同学辗转相问: “这个鸟鸟,就是我们班的那个XX吗?”当初因为焦虑爆发,她连毕业聚餐都没去参加,后悔至今。如今能被老同学看到、回忆起来,还能被鼓励,很好。然后,她叹了口气:早知道要上电视,就认真一点起名字了。至少得加个姓,看起来像个真名。
2017年从北大毕业后,因为害怕跟人打交道,鸟鸟先做了一段时间编剧,朋友出去跟人谈项目,谈完了回来,俩人分着写。然后,她回到老家内蒙古考了编制,进了杂志社。生活安稳,每天进办公室看看稿子,改一改,给领导审。连加班时间都固定,就是临出刊那几天。好是好,就是没什么成就感。这种感觉挥之不去。
2017年,《吐槽大会》第一季和《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相继播出。鸟鸟是中国脱口秀最早的那一批观众。她的家人爱看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是她的童年喜剧启蒙。等到了《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出圈,家人和鸟鸟一起看起了脱口秀。
家乡安稳的生活给了她一些安全感,但表达的冲动和“愤怒的冲动”并不会因此彻底消失。尽管生活还算幸福,但在成长、上学、找工作的过程中,她都会“感受到一些很微妙的愤怒”——很多人可以在生活中消解掉,“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舞台上说出来才行。”
鸟鸟
2019年年末,她第一次上开放麦,在内蒙古那个边远的脱口秀俱乐部里,冷场了。第二次登台是在2020年8月,前一天开车上班的路上,她想到一些点子,自己越说越激动,觉得能炸场。她没判断错。今年她在《吐槽大会》当编剧,和同事一起为许知远撰稿。节目播出后,人们惊叹“许知远说脱口秀竟然这么好”。去年底她来上海参加笑果训练营,程璐和梁海源对她说: “你可以来试试。”她接受了这个建议,辞职、搬家、换工作,并将2021年1月定义为“从事脱口秀的开端”。
父母强烈反对——这是吃青春饭,是不务正业!去上海做一个脱口秀编剧,不也就是个螺丝钉吗?等岁数大了,创作不出来了,怎么办呢?岁数过了,也考不了公务员了,也结不了婚,这辈子不就完蛋了吗?复述这段话时,鸟鸟的声音反而比正常说话的声音有力一些。那是属于父母的力量,每一个问题都在用长辈的权威感挑动年轻人对未知的恐惧。鸟鸟这样经常看起来忧虑、慌乱,说话前先要叹口气的人,竟然没有被吓回去,反而说:“他们也不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班是我自己在上,只有自己知道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有多么痛苦,不管外面看起来,这个工作多么光鲜。来上海做脱口秀,风险当然也能预料得到,但是那份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还是要自己承担这个责任。”她不是莽撞的人,会先铺好安全垫。确定靠脱口秀赚到的钱能在上海养活自己,她才辞的职。
她想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答案是:能待在这个创作的环境里,跟很厉害的人待在一起,总有走起来的那么一天。可能要等两三年,但总有那么一天。幸运的是,这个行业正站在加速带上,等待的时间急速缩短了。她原本的理想是写小说。但出版的周期很长,写作本身就是坐冷板凳的事,真写出来了,还要等上半年才能面世,再一本本卖出去。而脱口秀要快得多。现在,要是没有商务活动,她早上起床后先做点家务,然后看看电影;下午写稿,想说什么就写下来;晚上去开放麦,观众反应好,就把这一段留下,放进待打磨的作品库里。
这个快速形成闭环的创作过程,给了鸟鸟极大的满足感。帮别人写稿得到的是技术上的乐趣,就像解应用题,在已知条件下找到最优解。但自己演出,是创作的快乐,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人喝彩,有人共鸣,有人因此快乐,还有钱拿。“工作对我很重要。”她说自己不是那种坚持自我的人,需要别人的认可。她把生活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三分之一时间在磨蹭——消磨在一些不重要的、可以舍弃掉的事情上,剩下三分之一用来工作,带来人生近百分之六七十的乐趣。为了得到这些乐趣,她成了鸟鸟。
曹导
别人想一份工作到退休,我却一个月换一个职业
曹导
32 岁; 前职业:极限运动类创业公司合伙人; 现职业:职业体验博主
辞职书上写的是:因个人原因和平退出
内心深处想的是:当公司管理者可太烦了,博主这个活儿,我能干~
2019年,体验式和沉浸式的视频博主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似乎只要拥有一台手机和一个稳定器,人人都可以迅速入行。其中,职业体验视频博主是有趣却小众的一个门类。想要成为职场变色龙,门槛可不低,既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又要能迅速学习必要技能;但另一方面,以拍摄为目的短期内体验一个职业,必然只能学到皮毛。当体验别人的职业成了一种职业,职业体验博主们会不会最终学“废”了?
做过联合国环境署的实习生,也和朋友创过业,兜兜转转,曹导找到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体验类博主。其实早在自己做公司的时候,曹导就隐约觉得,比起管理别人,她更喜欢在世界各地去冒险,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随着公司业务的展开,她在机缘巧合之下与一位大V合作,深入亚马逊丛林、巴哈马群岛等地,做了10期探险类的旅行节目。通过这次合作,曹导积累了自己的原始粉丝,也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于是她退出了公司,开始了“一个人即一个团队”的博主生涯。原本一切都很顺利,曹导不常规的旅游体验看起来爽到飞起,也迅速积累了人气。就在这时,疫情来了。旅游博主集体“失业”,曹导也不例外。出不了国,没法继续拍片子,在迷茫和焦虑中她把目光转向了身边——那些我们从未真正认识过的职业。
曹导
曹导有一个长长的list,这是她决定做职业体验后,陆续记录下来的自己想尝试的职业,然后就开始按照单子去拜托亲友。真正让她爆红的就是这个系列的第3期:外卖骑手体验。曹导注册了平台的外卖员,头盔上戴着gopro,在炎炎烈日下骑着电动车奔跑,汗水浸湿制服。她与高端商场的保安争吵,在树阴下因为委屈而沮丧,又继续工作。她把外卖员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随后是超高压电路检修员、阳澄湖蟹农、快递员、宠物殡葬师等职业体验,这些职业有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听说过,也都知道他们看起来是在做什么,但从不知道这些职业究竟要面对什么。曹导用镜头把职业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是另一种旅行,在熟悉的环境中变换身份的旅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状态。
在曹导体验千奇百怪职业的过程中,并不是都很精彩刺激。有时候她会被误会,被投诉,有时候她要突破自我,也有的时候职业本身就很容易让人“破防”,比如最近曹导体验的宠物殡葬师职业,在拍摄的一周时间里,她几乎每天心情都很低落,甚至把眼睛哭肿。“当然会问自己,这样还会觉得好玩吗?但能够进入到这个职业真实的一面,看到宠物主人们分享的很多故事和情绪,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用友善换真心,用态度拒绝恶意:面对着长长的职业list,大多数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去联系谁,曹导要耗费大量时间做前期沟通。做旅行体验博主时,她积累了很多与陌生人迅速打成一片的经验,最有用的就是首先展示友善与诚意,让对方放下戒备。当然,如果对方散发出危险或者恶意,作为沟通方面的“老司机”也能用气场分分钟怼回去。
除了技能准备,还要做好情绪准备:长期做体验类视频,曹导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拍脑袋”。但毕竟是输入速度赶不上输出,输出内容多了有时候情绪上会疲惫。这时候不要把“制造好玩”当作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真实的感受体现出来就好,毕竟“真体验”才是好体验。
井越
从视频“螺丝钉”到内容“独裁者”
井越
29 岁;前职业:编剧;现职业:VLOG 博主
辞职书上写的是:想记录,想表达
内心深处想的是:好玩的事都不是一时兴起
在大众认知里,“全民vlog时代”更像是一年之前的新鲜事,这种一个人的生活日志透过网络变成了可以分享的视频日记,也有人评价说vlog已经过了风口期,但“记录”这件事的玩法还有很多。
井越有一个名为“大概是井越”的微博账号,粉丝四百八十多万,视频点击量超过2.3个亿。他五六年前就开始做vlog,用他的原话说 “我拍vlog之后的大半年,大家还在对vlog如何发音而争论不休”。井越更多是因为对创作的兴趣:“在我刚进入视频内容制作行业时,大家对短视频的概念是10分钟左右的视频,跟电影短片差不多,从5分钟到20分钟都有。现在当然大不一样,现在的短视频就是10秒,我可能跟不上了。刚开始我想要做vlog,可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玩游戏,看书和搞剪辑,拍下来会无比枯燥。我爱看的视频也不是vlog,而是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看日本鱼市场杀鱼和欧洲菜市场分割奶酪,一些粗暴的记录,反而独具感染力。最终我还是选择了vlog,并非想拥有一个串视频备忘录,而是想以它为框架去展示一些自己的审美或喜剧能力。”
许多年轻人觉得,跳出上班工作的桎梏发现好玩的新事物并培养发展成自己的新事业,是一件很酷的事。为此,他们常常热衷于追逐前辈的经验轨迹。井越有点反感所谓的经验建议分享,“当你发现一个建议是说给超过1万个人听的,就根本不用听这个建议。”上大学时,井越转过专业,转过很多次,“从看起来会很赚钱的什么电子信息专业最后转到哲学系去了”。决定尝试做vlog,是在井越辍学博士的那段日子。经验其实一直在积累,但正经在公司上班的那几年,他的主要工作是职业脱口秀编剧,其中的经验也给他做喜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练背景。井越很喜欢伍迪.艾伦的单口喜剧。一个磕巴、怯懦,甚至有点啰嗦的小男人形象,却在脱口秀讲台上大放异彩,“他并不是刻意为之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自己写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有且只有自己去讲出来才最合理,最满意,因为至少不满意的时候是由自己负责。这是当时伍迪.艾伦的想法,也是我现在的想法。”
井越
“在父母眼里,我可能现在仍然属于无业状态。但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主要尊重的是‘我’这部分,而不是‘选择’。我的vlog不会拍我和家人一起的日常,我的各种起床吃饭学习娱乐的私生活日常。这些内容可能是其他vlogger内容创作的重头,但在我这反而不会被展示。倒是我很多家人在看完我的视频之后会感慨,在视频里听我说的话要比现实中这些年听到我说的话总和都多得多……”井越最初拍vlog的契机源于对喜剧的热爱,他喜欢看喜剧片,研究喜剧以及脱口秀。在他的短视频中,常被使用的“模仿-共鸣”类喜剧从未出现过,倒是常见一只灰色的、会穿不同毛衣的公仔“小箱儿”固定出镜,他常常会捯饬出一些有他与小箱儿夹杂穿插的搞笑桥段。“创作是一个孕育的过程,对我来说非常美。我也非常喜欢剪辑,非常喜欢倒一杯咖啡自己在家剪,甚至比我拍摄的过程还要喜欢,是让我比较舒服的状态。”
工作的改变,对井越是不断选择自我成就的过程。他一直喜欢做编剧,也喜欢做现在的内容创作。
过去他只是一个链条中的一员。而现在从最开始的策划脚本到内容创作再到最后一步加字幕,都是自己。从原本内容制作链条上的一环,成为内容的“独裁者”。“我选择用这个模式来传达一些我自己的创作,无论是一些美学的或者是喜剧的创作,我把我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好了。‘坚持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魅力就在于你无论最终做没做好,它的责任、荣耀或后果,你自己都能欣然承担。”
陈婧霏
看不懂我?那就对了
陈婧霏
30 岁;前职业:兼职英语老师;现职业:唱作人
辞职书上写的是:常试常新,多轨发展
内心深处想的是:把“ 陈婧霏”变成形容词才是终极目标
即使音乐人早已不是新兴行业,但好像总会被归类到小众范畴。踏入行业前,需要做好长期没有收入的准备,也要抱着默默无闻的预想。所谓好玩的事,尝试出新玩法,才称得上“大玩家”。
如果以普世认可的标准来看,陈婧霏恐怕是个会被“看不懂”的年轻人。拿着炙手可热的清华经管专业的文凭,半路出家跑去伯克利学起了音乐。在她的同学们纷纷按部就班地奔赴时代“精英内卷”的洪流,努力赚取财富时,她走了一条现在看来也不能单纯被称作“任性好玩”的路。“我不是那种有退路的人。” “说直白一点,谁不喜欢享受?肯定也会有挣扎,如果跟他们一样,物质上这些年会好很多。这种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坦白讲是会让我内心有波澜的。”
虽然陈婧霏的标签是音乐人,但她说自己从来就不是很爱唱歌的一个人,“如果我不自己写歌,我是不会唱歌的。”大学毕业那会儿,陈婧霏有过很好的工作of fer,也曾经在金融类咨询公司正经打卡上过班,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兼职英语老师。但很快,她选择跳出这样稳妥的发展轨迹,“我是个射手座,不喜欢循规蹈矩。”她希望能营造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无论去哪儿都是好的。而这种追求无限可能的状态,对她而言,诱惑力极大。“做音乐对我甚至也不算一个梦想,我就觉得自己迟早会这么过,不知道是一种信念感还是什么,或者说,是某种召唤。”
在几年的上班、学习、兼职经历后,陈婧霏选择全职投入音乐创作的工作。然而这个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决定,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稳定,不务正业。“确实有很多人非常不理解,包括我的家里人,不能说不理解,只是他们比较保守……其实,我哪怕到今天也会怀疑自己,还是会有困惑下一步要往哪儿走的时候。”陈婧霏记得,上学那会儿,心理学老师说过,人有三个区域,“舒适区”“挑战区”和“危险区”。而当人处于“挑战区”时,介于安全与危险的边界之间,是成长最快的。“做音乐肯定不如上班稳定,而且我又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半路出家,比较野路子,肯定有好多让我觉得很惶恐的存在。但我很喜欢跨界这个事儿,这又是一种让我很舒适的状态。”
陈婧霏
在网络上,陈婧霏有个“学霸”的标签,“感觉就是凭借高考那一次的考试,以及看你上了哪一所大学……”她对此其实挺不以为然的。有媒体此前对她做了人物采访报道,然后有段时间,清华许多校友也来采访她。那些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年龄在二十一二的人,常常困惑自己学了几年的专业,想再转专业已经晚了……面对这类问题,陈婧霏觉得能够理解,“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非常聪明,其实做什么都能做好,但是他们面对的信息太多了,反而造成了一种混乱。其实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你人生还长着呢。”信念被动摇这件事,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但是怎么说呢,我是觉得幸亏我坚持下来了。很多人中途选择放弃,他们现在反而可能羡慕我的坚持,因为你一旦去选择投入那种生活,确实赚到钱了,就早已经没有心态再来做音乐了。我其实是一个自觉性非常差的人,好在我现在表达欲是挺旺盛的,我每天都想写,而且我愿意学习。”今年的音乐节和巡演对陈婧霏来说,收获很多。过去,她会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哪个音唱得好不好这件事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直到她在跟台下的互动,感受到音乐最初带给人与周遭互补的力量。“我没想到有这种感觉,可能最近才能开始真的享受。”
陈婧霏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喜欢电影里的法式闲适,她想要这样的音乐色彩。她还喜欢胡思乱想、自找麻烦。比如她会较劲,明明要上镜,为什么还放纵自己吃这么多;接着较劲自己为什么会较劲……层层自我批判,可能分散到最后,想的已经完全不是最初那件事了。“我就希望有一天,‘陈婧霏’三个字能成为一种形容词,比如下意识地说‘这很陈婧霏啊’。”
编辑:王逸敏、宫哲怡 / 摄影:李银银(SIIVIBA 辛巴 陈婧霏 井越);余露(鸟鸟 曹导)/ 文:否极(鸟鸟); 王木木(陈婧霏 井越); 若菲(SIIVIBA 辛巴 曹导) / 视觉:玉清 / 造型:张晨蕊(SIIVIBA 辛巴 陈婧霏 井越)、Eli o(鸟鸟 曹导) 妆发:丫丫、薛宁、杨棋、思雅 / 制片:Sunn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