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两千多年前,西汉才女班婕妤这样描述用丝绢缝制成的合欢团扇的:“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两千多年后,在隐于苏州吴趋坊附近的一间名为“嗜闲居”的工作室里,这轮“浑圆而皎白的汉时明月”,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团扇工艺,穿越千年的时间瀚海,在一位85 后的手中重现光彩。
他是李晶,85 后团扇工艺师、匠人、主理人……对李晶而言,这些名头事关外界的论断,多说无益;但若事关团扇,必须郑重其事。他不求自己的团扇作品繁复华贵,只希望自己手中的团扇回归本真,让工艺与实用性达到最佳配比,让手艺与商业生发出一个和谐的故事。
霓裳后,扇里新
现如今,“嗜闲居”工作室有了不小的名气,团扇制作、传统珠宝制作的工作,却让他不得闲。尽管如此,李晶还是保持着固定频率,学戏、唱戏、为名角名段拍摄——不同于把唱段整段囫囵记录,他拍摄的作品,一看就是专业票友之作——跟着他的镜头,能看到唱段里的精髓。
李晶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文化,特别是这种能把传统工艺与文化集纳起来的门类,戏曲、团扇都是如此。当年,正是戏曲提供了一个机缘,才让他与团扇相逢。那时还在念书的他,被一曲《锁麟囊》吸引了。“整个大学期间,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就在戏曲上。”除了戏曲唱念做打的桥段和意蕴,舞台上的戏曲道具同样让李晶心心念念——手工刺绣的戏服,银錾刻、水钻工艺的首饰以及演员手中的扇子,正是这些精美配饰让舞台上的名角分外耀眼,让舞台之外的票友戏迷珍藏神往。
李晶谦虚地表示,对舞台配饰的追求,是业余票友的一种心理平衡,“虽然唱功上还有差距,但是希望能跟演员一样嘛,就在服装道具上多些讲究。”由兴趣引导,他开始了收集之旅,李晶找到许多扇子。扇,是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必备道具,张弛有度、可攻可守—— 可代笔墨,可做刀枪,可增儒雅,可添娇媚。
除了完好的折扇和团扇,在寻找阶段,他也寻到很多珍贵却部分缺失的扇子,“有的扇框没有了,有的扇面没有了”,虽然是局部,但精致的工艺让人叹服,“漆刻花的团扇柄、红木雕刻团扇柄,扇骨本身工艺非常精致。”李晶想要找人修复,但到了苏州,他才发现,修复折扇的师傅很多,但鲜有修复团扇的师傅。
和每一门老手艺一样,团扇修复面临匠人断层。与其等待一位修复师傅出现,李晶想:莫不如,撸起袖子自己来。
李晶
赏亘古,用本源
团扇,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把扇,其实和戏曲一样,是个集纳多种老行当的载体。
一把完整的团扇,除了要制作扇面,还要制扇框、勾画稿、制扇档、制流苏、裱扇面。若要细分,可能还会需要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大漆等更细致的工艺。在所有这些工艺当中,缂丝是李晶非常中意且复杂的一门传统丝织工艺。
缂丝,在传统丝织工艺中素有“织中之圣”之称。“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堪称一场华美的数学游戏——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需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多种技法按图稿所示交织,形成“通经断纬”。
苏州,乃古代缂丝织造技艺集大成之地,技艺一代代传承至今,苏州城里仍有技艺绝佳的缂丝传承人。李晶说:“缂丝老手艺人好多不在苏州城,我记得有一次打车、换公交,再转大巴,才找到师傅。找到一个,下一个就能更快地找到了。慢慢地,我找到了更多手艺人。”
一面是兴趣点燃的时不我待,一面是老行当的集大成者,在苏州发展无疑成为李晶的最佳选择。他本科学的是管理,是父亲帮他选的。毕业时,他面前摆着两条路:投身精密计算的商业世界;或是依照兴趣,踏入古朴雅韵的传统手工艺世界。显然,李晶选择了后者,并考取了江南大学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名正言顺”地进入团扇的世界。此后,从无锡到苏州,成了他熟悉的路线,和手艺师傅们学习,让他感到踏实。
李晶的工作室至今保留着他装裱的第一把团扇,尽管“坑坑洼洼,各种糨糊弄在上面一塌糊涂”,但这是成就之路上的重要一步,“一开始,我其实很受打击,总是在不断反复做失败的工作。”渐渐地,团扇工艺还是被他逐步掌握。
一把团扇最直观的是扇面,李晶的扇面设计灵感最初来自古画,陈洪绶的《水仙图》、李安忠的《晴春蝶戏图》、马兴祖的《疏荷沙鸟图》都曾被他设计入扇。对他来说,传统与现代审美从来不是冲突的概念,“我的理念一直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不是俗气的,其实有很多可以被现代人所用。因为中国历史太漫长了,审美风格太多变了,有很多素雅的内核,在今天看起来一点都不落伍。”除了传统绘画,当代年轻人喜欢的图案,亦可入扇。
“我觉得有一些美是亘古不变的,也是一直被大家认可的。”对于李晶来说,设计是有准则的,“不管图案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必须要好看、高级。这个是最重要的。”团扇虽小,却有诸多创意延伸的可能:扇面不只有缂丝,还可以尝试丝、绢、绫罗等材质,辅之以书画、刺绣;扇框材质多样,形制各异,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之形;扇柄亦有竹木牙角之分,可配之以精致的回龙须。这些搭配组合在一起,就会诞生许多奇妙的乐趣。团扇也是他的一方“舞台”,能延展出许多创意空间,老银、白玉、玛瑙,李晶对此有过很多尝试。他觉得这并不是反传统,“古人做手工艺,不会永远在仿制前朝,他们自己也有想法,也会塑造自己的风格,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传统基调。最终展现给大家看的,依然是中国的团扇。”
爱一行,干一行
“嗜闲居”工作室,是李晶初到苏州时成立的,其名源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余嗜闲,雅好古,稽古之学,唐虞之训;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名如其作,带着雅韵,亦带着敏而好学的谦虚。如今的嗜闲居,集结了很多手艺过硬的手艺人;也因团扇制作精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李晶延请老手艺人与他共同修复创作,他则一面学,一面做;并用更现代的组织方法,让更多历尽时光的老手艺呈现在扇中。
带着尊重和传统手艺人合作,李晶学到很多。偶尔地,他也不得不面对现代设计流程与传统规则的碰撞,比如,时间上的习惯,或者工匠师傅对一些设计图案的擅自修改。“当时,我找到一位做工非常好的师傅,想用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做扇面,很古朴的画,底色是仿古绢咖啡色的,梅花是黄颜色的,绣眼是咖啡色的。”过了几天,师傅说:“小李,东西做好了,但是我家里有点蓝色的线多余了,我帮你直接改成蓝色的线。”李晶当场不知所措,“我问师傅,为什么不用咱们商量好的来做,师傅说可以省线。我非常惊讶,最好的师傅都会犯这种错误。”他慢慢觉得做团扇,和传统手工艺匠人打交道,并不是自己想象中这么简单,“需要自己对每个工艺都更加了解才行。”后来,他会在设计稿上给师傅们标清楚:一只栖在树上的鸟,哪里是树干,哪里是鸟爪,他事无巨细;一朵花,红色花瓣五种渐变色,他把线给师傅配好。
在传统手艺传承的故事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很多匠人背负着使命,以传承绝学手艺为己任,与淡薄为伴,“择一事以终老”。在他的理解中,年轻一辈手艺传承人能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认识很多老的手艺人,像当年我们父母被分配工作一样,手艺更像是工作。”老一辈经由“干一行,爱一行”进入行业,年轻一辈则有机会让兴趣指引,爱一行,干一行,所以拥有更多能量。“我观察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为自己去做,他们不是说继承家业或者为了去谋一份生计、要一份工资,反而因为兴趣,注入了更多自己的热情和爱好。你去复制一件东西,跟你你有热情地去创作一件东西,这个状态会非常不一样。”
采众长 ,获真知
这两年李晶对珠宝的兴趣比较大,在团扇制作之余,他还开始跨界尝试珠宝设计,结合錾刻、珐琅、辑珠、花丝等传统首饰,用明清白玉、翡翠、蜜蜡、玛瑙等主材,把中式之美带入到现代的珠宝设计中。和从前一样,他以自己的兴趣做事。随着兴趣顺流前进。
平日里, 李晶喜欢逛展览、看戏,纳百艺之精华。他特别害怕封闭,“我觉得手艺人千万不能盲目自大,因为最终决定手艺人高度的是审美、眼界和文化修养。”之前在苏州看顶级顾绣展览,其工艺之精美让他和朋友叹为观止,但旁边有几位上岁数的小名家,对着展品说:“ 哎,这个东西还没有我做得细,没有我做得好。”李晶觉得,面对展览,最重要的还是要博采众长,思考为什么展品这么好看,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去呈现,带着这样的思考目的,才会收获真知。
虽然如今的85后,已经是社会中坚的年纪,但面对老手艺,李晶仍然是个年轻人,或者加个定语,走在前面的年轻人。他觉得,小而美的工作室或许是年轻艺术家起步的选择。“掌控好艺术和金钱的关系,也是手工艺未来的趋势。”对于想要进入传统手艺研习的年轻人,他的意见是,大可不必去追逐潮流——昨天做众筹,今天做短视频,明天做直播,反倒会耽误做作品的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 要相信一件事,你只要东西做得够好,就一定会有受众,一定会被大家看到。”
1、福山寿海扇 2、扇中扇 3、青蕖扇 4、蕊寒扇
TIPS: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1. 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寓意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2. 南北朝时期,南朝都城建康( 今南京) 的士流贵族等大士家们 ,出门皆常持此物( 团扇、蒲扇及折扇等)以纳凉遮阴。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团扇才允许被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3. 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杖扇新录》载: 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编辑:王逸敏 / 文:何肆 / 摄影:杨川 / 妆发:薛宁 / 视觉: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