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韩雪说:“人生中一定有很多当时觉得很难熬过来的时候,我也会有某一段时间特别的低沉和不快乐。
但是,我并不想把它们拿出来分享。于我来说,并没有必要总是想起或是消费自己的痛苦。”
我们的对话,其实,是在这样一种近乎尴尬的语境中开始的。但后来,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温柔、越来越宽厚、越来越调皮……反正是越来越,我喜欢的样子。
韩雪
韩雪接着说:
我没有把《男人装》的拍摄特别与其他的拍摄做区分。只是看选题是不是喜欢,片子的参考是不是在自己的审美范围。也会沟通,不要刻意的性感,不要刻意的裸露。寻找女性身上自然散发的魅力就好。
就像我现在衣柜里还有好多以前的衣服。18、20 岁的时候有很多颜色非常鲜艳的裙子,还是抹胸或吊带的。而现在颜色就会单一得多,也会穿着更加保守些。审美因为年龄的不同有了很大变化。
韩雪
有时候,我自己觉得曾经有的那些还在,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外界丰富和武装起来。就是一个粽子蘸白糖的过程,粽子还是粽子,没有变,可变甜了,似乎就和白粽不是一个东西了。同学和朋友们觉得我变化不大,他们也许是客气,也许是对我已经不那么了解了。
韩雪
我交朋友看缘分更看气场。不会特别去想交什么朋友。但遇到了,又很投缘,就会成为朋友。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笔友,会互相鼓励学习。只记得他写着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但遗憾的是,当年没有留下更多的联系方式,进入大学后就再也没联系了。微博中的一个好友是鬼马星,当年因为买了她的小说版权做影视改编认识的。做完了《淑女之家》后,2017 年她因病离开了。特别遗憾的是没有在她还在世的时候把更多的好作品改编完成,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
韩雪
之前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其中有一段描写朋友苏宇的死亡,描写他的身体由于希望和失望交替带来的沉浮。感受到亲人便上升,当他们远去,身体又迅速地沉下去,最后像无数水滴般消散。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关于死亡体感的描写。都说人到最后是含着一口气,是什么让人久久没有吐出最后一口气?也许是对尘世情感的牵绊吧。我自己在创作新的短片时,就在一场水戏中借鉴了这段描写所呈现的状态。剧中的小男孩不会水,但在他听到母亲的呼唤和感到父亲向他游来,会本能地求生上浮。可一旦没有这些外在的关怀,他就会丧失求生的欲望而下沉。
韩雪
其实我比较相信直觉,第一判断虽然看似是感性的。但大脑也是在最短时间内权衡利弊计算过的。真正不能错过的机会,一定也是对你有着强烈吸引的,是翻来覆去会惦念着的。如果这件事在你脑中挥之不去,就毫不犹豫抓住它。
比方说我每一年都会有学习乐器的冲动,但总是拿起又放下,但我觉得,等我工作不那么忙了,我一定会补上这一课的。
韩雪
我每天都坚持学一些新东西,上周知道了原来元宵和汤圆不是一个东西,昨天看到了科学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猫是液体的,今天学习到了一些关于氢燃料电池的优势,明天应该会读到一篇英国政治体系相对全面和基础的解读。我还特别想去做一些跨国的文化交流项目,我觉得如果有人请我去,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
韩雪
我曾经想过当外交官、想当律师、想进学校上课,我还想在实验室里做生物实验。我对搞研究这件事情确实有兴趣,但现实一点儿考量,已经错过了扎实基础知识的年龄,物理、化学要先补好多课。生物知识,相对来说好补充一些。想象一下,如果能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去观察我们的身体,甚至是这个世界,一定会从世界观上产生重大的变化。大小之间、强弱之间,会不像我们过去所认识的那样笃定。人一定会变得更谦卑,更充满敬畏。
韩雪
希望疫情赶紧过去,能带着家人好好出去玩。很快学会法语(哈哈,当然这个基本不可能)。能实现脑机接口,这样很多想学的东西就不用再费劲地往脑子里装了,一步到位。
作为女演员,作为新人导演,市场对你的需求和你的自我诉求并不一定能够完美契合,要在摸索中前行。对我而言,就是不做违心的事情,做或者不做,都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反应。不往回看,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韩雪
最近刚做完的一个短片叫作《半镜》,是关于女性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学会自我接纳。我在墙上埋了一个线索,是一幅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思的画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描绘的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少女克里斯蒂娜在广袤的玉米田中艰难爬行的背影。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背影很可怜,会非常同情她。但她身上的坚忍又恰恰是这幅画作闪光的地方,也是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正向价值。稍有遗憾的是,这幅画并不是每个观众都注意到了。而片尾乳腺癌伤疤的露出,现场拍了一个非常写实的镜头,很遗憾没有剪进去。
韩雪
我演、我导……每一部作品出来,会有很多意见,很多善意的,也有不少恶意的。要看这些建议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情绪,如果是针对问题的有建设性真诚的意见,我一定会听取、反思,并且改进。但如果带着强烈的偏见和私心,无论对方是谁,我都不会理睬。
一路过来,确实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和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学习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参加综艺节目之所以强调“指教”,也正是让我们这些新导演有机会在不同的声音中锻炼和成长。
韩雪
我应该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作品角色那样的画家。最早做剧本大纲的时候,最先想的是用传统的女性视角进入故事,但觉得那样做太常规了,所以选择了一个最终落点回到女性身上的男性视角,故事看起来会更有情趣,最后的那个底会更加意料之外,悬念也能兜得更久。
我经常觉得大脑在飞扬,手跟不上。我和我的角色都是理性包裹下感性的姑娘,我们都爱自己,并且认同自我价值不需要靠异性的认可来体现。
监制=司司司 / 摄影=徐晓伟 / 编辑=eko+ 小凯 / 妆面= 坦子惠 belinda / 发型= 谷自鑫 SalsaStudio / 制片=刘海伦 / 文字=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