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菡
“一看就是学舞蹈的。”这是张雪菡经常听到的评价。
在人们的印象中,舞蹈演员几乎就是“盘亮条顺”的代名词。然而,在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笔下,舞者几乎总是以另一番面貌呈现。她们系鞋带,调整舞裙,扭动着疼痛而疲惫的肌肉……她们不是聚光灯下娇贵的公主,而是辛苦的训练者,始终在等待出场。
这样的场景,曾经是新疆姑娘张雪菡的常态。在每个人都能歌善舞的家乡,人们似乎天然就有这个天赋、这个基因。她3岁开始学舞蹈,12岁从新疆考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后来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活跃在荧屏上的舞者和影视演员—在这条旁人看起来顺理成章的路上,只有张雪菡自己知道,在“等待出场”的漫长过程中,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是容易的。
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是一名舞蹈生常规的训练时间。一件从小热爱的事情,变成一件每天都要去做的事情,这种心态上的转换往往微妙而艰难。所以,“每一天都很极致”。为了被老师看见,被观众看见,被更多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看见,“躺平”从来不可能在她的字典里。
张雪菡
经历打磨着张雪菡的性子。不需要别人来治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付出了,未必能够即刻获得回报,但只要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所以,张雪菡悦纳常态,不急不躁地做好自己的事,迎接命运的未知与馈赠。她变得更加有韧性了,也更加自信和勇敢。
在电影《封神》中,她摸爬滚打,骑马挥剑,灵动之中透着一股坚持和笃定的狠劲儿。这正是她从练舞经历中获益的。除了在镜头前更好地展现动作的技与艺,她也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和突破,传递给人们一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胆怯的力量感。相比“盘亮条顺”的颜值之美,这才是更宝贵的。
于生活而言,眼界决定心态。在关注自己之外,更多地关注他人,关注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一种训练。武侠的律动与风骨是美,敦煌壁画的清净庄严是美,从先人、前辈到同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也是美。在综艺《登场了!敦煌》中,张雪菡拜访年近90的著名舞蹈教育家高金荣老师,学习了敦煌舞。从每一个眼神、手势,到体态、步法,她将静态的壁画变成动态的舞蹈。在高金荣看来,敦煌舞不仅仅是“舞”,更要与“神”相融合。这让跳民族舞出身的张雪菡格外感动。敦煌舞的创新与东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是相通的,所以,今日的舞者能够通过舞姿,展现历史深处积淀而来的大美。作为专业舞蹈演员,敦煌飞天的动感与感动,通过“舞”的身体动作表达出来,舞者也浸润在大国文化的“神”之韵律,获得了女性的力量、民族的自信。
张雪菡
正所谓,身之所往,心之所向。努力,不仅是身体的训练,也是心境的训练,是努力向梦想中的自己靠近,亦是努力向艺术的更深处探寻、求索。
回首往昔,张雪菡喜欢说自己“比较幸运”。比较幸运的是,她生在了新疆,爱上了舞蹈;比较幸运的是,她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考进了北京;比较幸运的是,得益于父母的培养,她从小是个独立坚强的孩子,什么都能扛;比较幸运的是,她扛过了各种苦,再面对任何事,都可以信心满满地说“我能行”;比较幸运的是,她因自信而沉稳干练,在摄影师想拍得可爱的时候,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而所有这些“幸运”,其实都源自日常的积累。你如何跳舞,就如何做人;你如何做人,就如何成事。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校训所说:“ 遵道崇德,天地人和,文舞相融,德艺双馨。”一直努力的张雪菡一直清楚,在努力的道路上,方向比速度重要。
张雪菡
Q&A:
舞蹈对于女人来讲,意味着什么?
张雪菡:对于舞者来说,它是一种表达方式,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美,它都可以表达出来。对于观者来说,它是一个鲜活的形象,不光是表面上的觉得你好看,还能从你的动态、你的肢体动作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一个舞蹈作品可能时长有限,但舞蹈之美是能够让人铭记的。
作为女性舞者和演员,你如何面对残酷的专业竞争?
张雪菡:大家都很优秀,必然会让人有心理上的落差,会默默地去跟人比较。同时,看到大家都很拼、很努力,自己也会受到触动。能一直坚持就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只能自己默默去努力,自己去扛这个压力。
与传统的东方文化相比较,你认为现代人的审美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地方吗?
张雪菡: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对新鲜事物总是容易喜新厌旧。而艺术、审美则需要沉淀和积累。这恰恰需要我们舞者沉下心来感受和表达,把有质感的美推广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编辑 & 采访: Milu / 协助:赵雯菁 / 文:梁爽 / 摄影: Zakk 然 / 化妆:李济群 / 发型:高鹏 / 服装造型:九日 / 服装助理: Sonia、小羊 / 现场助理: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