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田沁鑫 | 创新之于我

2021-10-20 来源:时尚芭莎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副总导演,中国戏剧文化的标志性人物、著名导演田沁鑫对《时尚芭莎》谈了新科技时代的戏剧呈现,谈了中国文化的新时代传播,谈了她的“野心”—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颗雄心。

1

田沁鑫

创新是想象 更是魄力

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上演,要怎么表现?国家体育场,顾名思义,是为大型竞技比赛使用而建成的,后来也用于大型的文艺演出。但任何一种使用方式,戏剧的呈现都是有一定困难的。观众看到现场演员的肢体动作一定会大于表情,因为无法看到他们的微表情。作为晚会中负责戏剧部分的导演,用戏剧的方式来表达献礼建党百年的赤诚之心,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可是如何让上万名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演是我最大的挑战,也是我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晚会现场已搭建起一面8000 多平米的超大显示屏,它的画面将占据观众的主视觉,如果能用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方式呈现戏剧表演部分,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上万名观众的现场观看问题?我为这个有可能实现的创新构思激动不已,但迎面而来的是完成这项技术所要付出的艰辛代价。

这台晚会力图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感人历程,以及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在这块近万平米的超大屏上“高标准”电影化我们的戏剧表演,而不是像转播足球赛或者转播一场演唱会一样,仅仅投屏到大屏或者副屏上。我们希望在戏剧段落出现的时候,不重复运用镜头,但能够呈现电影品质的画面感受。

为了实现这样的想法,4 台到6 台机位的摄像师要不断游走,演员的站位要极为精准,同时要完成瞬时剪辑这样艰巨的工作,最后呈现的效果要做到完美无缺、天衣无缝。我和工作人员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对抗性因素。在向更多的人求得帮助、讲述戏剧和科技相结合的时候,我得到了来自领导和导演组的大力肯定和支持,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质疑、担心的声音。当然,还有我自己内心的交战,因为我深知,创新的安全底线是万无一失。

2

田沁鑫

我们每天从夜里23 点工作到东方破晓,每当天快亮的时候,剧组人员都会说“来不及了,天已经亮了,大家紧把手……”经过近几个月的磨合,我们克服了动作画面延时、声音延时这些世界性的投屏问题。我们在模拟舞台练习了7 个通宵,终于投屏成功。第八天凌晨3 点多钟,我在主舞台的台阶上不慎摔伤,脚部三处骨折,不得已去做手术,植入了一个钢板,打入12 根钢钉。当时我就和节目组说好俩星期我就返回工作。我没有食言,不到两个星期我就返回了国家体育场。除了手术那两天没有接电话,其余的时间我都在和现场同事进行沟通。现在回想,这次受伤可能也是我不舍昼夜和大家一起“科技研发”的成果之一。有一句老话—越简单越接近真理,但有时候极简的也是最艰难的。

我们使用大舞台上的两个旋转舞台作为戏剧表演舞台。旋转舞台后面的LED 屏,起到真人背景的电影效果。屏幕上的内景、外景和我们的演员要一比一的比例,《战旗美如画》中张艺兴演的小战士,观众们看到的那个坑道可以乱真;十八洞村的长桌宴,背景L ED 中的景象是山寨里的真实人家……正是这些新科技,让我们在建党百年庆典上应用了“戏剧表演5G即时电影拍摄”技术,实现了“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创新构思。

我希望能够有更好的科技为艺术助力。技术一直在丰富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想象,甚至能够借助这些科技的翅膀飞扬我们的想象。我也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观赏艺术的同时,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艺术互为表里、互相碰撞,产生更多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发明创造。

这个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我决定去做一个创新的人。我愿意为目前的5G 时代做更多的事情,推动更多的艺术尝试,探索出更多、更宽广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道路。通过这次庆典的创新尝试,我们开始考虑更多的品牌设备,比如华为,比如大疆的稳定器……我们有能力让戏剧和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碰撞出新的品种,产生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私下里,我们将戏剧称为殿堂艺术,新时代的戏剧应该通过互联网模式得到属于自己的殿堂呈现。

3

田沁鑫

不能停止 创新

现在这个启蒙的阶段,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缺一不可。线下演出是我们的核心,我们一直在为大众呈现非常好的故事和剧场艺术,戏剧表演和舞台的线下演出永远不会消失。

就任院长以来,我准备带领中国国家话剧院开始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做二次元、三次元的中国古典名著,比如和新老艺术家共同创作一些好故事、做一些他们喜欢的舞台剧,比如做一些电影般的漂亮话剧,还比如让世界名著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和互联网实现结合……不断创新应该是一种常态。很多形式现在还没有,需要我们去创造。我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社会反响非常好,这给了我特别大的自信。

驱众心理造成了我们觉得只有年轻人才可以创新的想法,但这是错误的。创新的那些人未必是年轻人,好多都是岁数挺大的人,但是他们引领了一个潮流,乔布斯中年以后才发明了云上产品。这些超前引领时代的人,他们的智商高出常人好多倍,但他们的心灵和小孩一样,极其年轻,这样的人才是最具备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的。

时代向前,我们要去迎接,而不是怀疑、躲避。鲁迅说路是走出来的,创新真的需要牺牲、需要勇气、需要魄力。各行各业勇于创新的人,往往都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很多的不信任和怀疑,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带领我们的事业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新的时代,将新元素注入到古老文化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榜样和偶像。

4

田沁鑫

十四五规划提出,2035 年要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梦。想一想,也就还有14 年的时间了,时间非常短,扬鞭催笛、快马加鞭,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引跑者甚至领跑者。总书记提到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我们的艺术家只有自信起来,才有更强的创造力。梅兰芳先生出访欧美,苏联戏剧大师、德国的布莱希特、英国的卓别林,都从京剧中汲取了养分,让绚丽缤纷的京剧影响了世界戏剧的舞台。

在今天的科技新时代里,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为世界提供隽永常新的中国智慧。文艺应该以其特有的方式去结识朋友、走向世界、助力时代。中国的灿烂文明、古老的文化艺术,应该用现代的方式,不失自信地守正创新。

什么是守正?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了解中国人、懂中国事儿。但简单的事情往往被复杂所裹,要迷雾里看花,迷雾去掉,看花即是花。作为中国人,必须深刻热爱中国文化;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必须浓烈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我们有责任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讲中国,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传递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含蓄确实是我们东方的美德,但传播自己更是一种荣耀,客观地传达自己的优点,不让世界猜我们,要很明白地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和合与共的文明古国、美美与共的泱泱大国。

什么是中国的艺术精神?受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影响,诗歌逻辑、禅宗写意、计白当黑,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中国的文化精神里边有一个很好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功夫。这个功夫并不需要我们使多大劲去表达,它是化在从容的外表之下的。中国是一个外在飘逸儒雅,但内心强大、有气节、文武昆乱不挡的君子。

我们应该把很高端、高雅,很审美的艺术传到国际舞台,让世界产生新的震撼。中国的文化艺术要想领军世界,必须换道超车或者弯道超车,利用互联网产生属于我们的新剧种、新的艺术门类、新的艺术形式。这是我想到的文化自信,也是我的“野心”。

 

讲述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 / 编辑:文冀 / 采访、文字整理:吉波 / 摄影:张弘凯 / 妆发:乔治宗 / 服装造型:刘佳璐 / 编辑助理:李欣宇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