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黄西 | 脱口秀可以解决的问题

2021-09-06 来源:时尚先生
黄西曾经和美国情景喜剧《Full House》的主演之一鲍伯·萨格特坐在一起聊天,此人最初也是一名脱口秀演员。上中学的时候,黄西通过电视转播看了《家庭滑稽录像》,当时这个节目在国内风靡一时。得见其人,黄西对他说:我挺羡慕你的。对方有点儿惊讶:你是很成功的脱口秀演员,为什么羡慕我?

6

黄西

理想路径

一个脱口秀演员,最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是这样的:在线下演出中讲得不错,获得机会在电视上展现展现,然后去主演情景喜剧,或者去主持综艺节目。

在美国,脱口秀演员的从业时间、喜剧水准与收入、行业地位并不完全成正比。一个在行业内拥有高知名度的脱口秀演员,可以拿到行业内的高收入,但终究无法与通过电视走红的那些演员相提并论。

黄西认识一些在美国讲了三十多年脱口秀却从没上过电视的演员,他们中的大多数这辈子都没见过经纪人,没有公司,也没有固定薪资,收入勉强支撑生活,一旦生病,连医疗保险都没有,靠大家捐钱凑医药费。

黄西当然想走上最理想的那条路—出演一部《老友记》那样的情景喜剧。如何获得这样的机会呢?这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2007年,黄西在美国一个脱口秀大赛上表现出色,一位来自美国最大的电视台的制片人约他去办公室聊聊。到了办公室,没聊几句,制片人就掏出一个情景喜剧的剧本递给黄西:“你读一下这个角色的台词。”当时黄西从来没看过剧本,都不明白哪些是人物介绍,哪些是情景介绍,哪些是动作说明,他在一堆文字中翻来覆去地找自己该读的台词在哪儿,急得满头是汗。不用说,这事没有下文了。

有了这个惨痛的教训,黄西特意请了一位表演指导,学了一段时间的表演课程,等待机会的再次降临。2009年,黄西登上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节目《大卫·莱特曼秀》,这是该节目史上第一次邀请华裔做嘉宾,一张略带拘谨的中国面孔和移民视角的脱口秀立刻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录完节目,主持人大卫·莱特曼当即在黑板上写下了Joe Wong(黄西的英文名),再画个圈,表示将黄西作为正在筹备的情景喜剧的主演人选。

情景喜剧是美国长盛不衰的剧种之一,几乎每一家电视台、每一个影视公司每年都想做情景喜剧。然而,能够投入拍摄的概率低得可怜,《大卫·莱特曼秀》想做的那部情景喜剧最终也没有成型。

后来,黄西又和五六位编剧试着合作过,其中不乏哈佛毕业生,但还是没有做出来一个情景喜剧。有的影视公司甚至会当面说“我们不要亚洲演员”,黄西只好半开玩笑地回:“那你们要不要一个亚洲编剧兼配角?”

5

黄西

移民故事

黄西入行很晚,32岁才开始讲脱口秀。

当时,他在美国莱斯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显微镜,依次往三四百颗青蛙卵里注射DNA,睡觉都梦见青蛙卵。这个项目做了一年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中途放弃的话,又浪费了之前那么长时间的努力。但这就是科研工作的常态。

在那段枯燥又压抑的日子,他通过看脱口秀来调节情绪。有天,他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打趣科研生活,同学朋友都夸“你很幽默啊”,他突然发现,原来美国人也能理解我们的幽默。在美国,幽默被视为完美人格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还不会讲段子,当上总统以后马上变得幽默了,因为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帮他起草发言稿,适当的幽默有助于提高总统的亲善力。可见,一个人在美国获得“你很幽默”的评价,会带来多大程度的自信的提升。

还有另一件小事推动着这位生化博士走向脱口秀。有天,教授提出一个问题,黄西觉得自己英文不好,不敢发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旁的美国同学。美国同学立刻举手,把这个想法讲出来,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赞许。黄西意识到,自己必须突破“不敢表达”这一关。

很快,走上脱口秀舞台的黄西发现,在实验室里找不到答案、科学也解不开的问题太多,脱口秀虽然不能直接解答这些问题,但能化解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说出来,笑一笑,情绪释放了,又能积极地面对问题了。

美国脱口秀行业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新人黄西初出茅庐没有名气,经常要通过“拉来几个观众”获得一次演出的机会。俱乐部会邀请观众填写反馈卡,在“今天你喜欢谁的演出”一栏,即使观众不记得黄西的名字,写下“我喜欢那个中国人”,都能让他开心几天。

然而,2007年,黄西萌生了退意。当时,他已经5年脱口秀,仍然名不见经传,一位前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其实你讲得挺有意思的,但是美国观众不会对一个华人移民的故事感兴趣。”黄西很伤心,不再讲脱口秀了,专心搞科研。

一年后,他去哈佛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活动,发现已经有中国人在哈佛担任教授了。黄西有点儿感慨:美国的科研学术界不缺中国人的身影了,但美国的脱口秀界还没有中国人。再联想到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发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时说的话:有些事情没人说起就被遗忘了,我们要发出声音。黄西觉得,自己应该站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讲出华裔身在异乡的故事,发出华人的声音。

2009年,黄西成为首个登上《大卫·莱特曼秀》的亚洲人。2010年美国电视记者年会上,黄西作为唯一受邀的脱口秀演员,表演了15分钟的脱口秀。站在白宫的演说台上,他以外来人特有的视角调侃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骄傲自大、公民持枪、发动战争、新闻并不真正自由,还顺带揶揄了总统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吐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主国。他一句一停,等在场的记者们和拜登悟出上一句的笑点,全场爆笑结束后再抛出下一个笑点。

一夜过后,黄西成为全美闻名的亚裔脱口秀明星。同年,他又摘得全美喜剧节比赛的桂冠。美国脱口秀的舞台上,终于有了华人的声音。

4

黄西

不敢冒犯

今天,黄西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飞机高铁,各地演出,节目录制,有时候还拍拍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都弄点儿,但都不是很成功”。

当年,在美国名声大噪之后,黄西受邀回国演出,接受媒体采访,成为在美华人的成功典范。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脱口秀是什么,不少人问:脱口秀和相声有什么区别?很长一段时间,黄西只好自我介绍是“单口相声演员”。他去学校、企业演出,人们大都是来看他的,不是来听脱口秀的。有次黄西在台上说着脱口秀,一位大妈举手,站起来问:“黄西,你说我家孙子该不该出国啊?”

2013年,黄西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的主持人,在新的舞台上展示喜剧才华,用幽默的语言探讨严肃的问题,与嘉宾和观众一起求证网络传闻的真相。于是,他有了更多时间在国内生活,也开始思考如何把脱口秀带回中国。

那一年,拥有2400万常驻人口的北京只有一家脱口秀俱乐部,一个月一场演出,也没有正儿八经的推广宣传,需要黄西发微博广而告之,发动观众去看。有个晚上,演出结束后,七八个脱口秀演员站在方家胡同的一个垃圾桶旁边,围着黄西问:“美国那边脱口秀怎么讲?开放麦是怎么一回事?个人专场怎么弄起来?”

黄西回国讲脱口秀,有人说“肯定会水土不服”。黄西却觉得“水土不服”正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不了解就会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创作兴趣。他也特意做了一年半的准备,积累中文段子,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拿到小剧场试讲,看看观众的反应,从中摸索国内观众喜欢什么内容、什么话题、什么语言风格

3

黄西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平衡。与黄西擅长的“想一想之后会心一笑”相比,国内大部分观众更偏好无须思考的、直接的、高频的笑点,黄西会在一场演出中先快速抛出几个观众习惯的小幽默,让大家放心,熟悉的方式来了,等观众大笑起来之后,再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接受不同层次的幽默。

技术问题的背后还有文化的问题。在国内很多饭局上,大家经常说:黄西,你一个说脱口秀的,怎么这么放不开?他们在饭桌上直接拿女孩的身体开涮,认为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幽默。黄西很难接受,脱口秀怎么能讲这种话呢?生活中也不能啊。就像他接受采访,记者们百分百会问到关于收入的话题,而在国外基本不会,聊的都是喜剧风格、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

那年,黄西在美国记者年会的表演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当着美国副总统、美国媒体记者和电视机前的美国观众提及“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主国”一事。上台之后,他讲出来了,并且赢得了爆笑和掌声。这几年,他在国内各地演出,几乎每场都会试一两个新段子,但很少有冒犯性,稍微有点儿冒犯,观众就会不太舒服。

他只能安慰自己,在美国记者年会上说的那些冒犯性的段子,在美国的其他剧场也不适合讲。现在,至少国内出现了杨笠这样的脱口秀演员,开始敢于试探并且打破脱口秀的表达边界。

1

黄西

改变有限

最近几年,国内脱口秀市场繁荣起来,黄西的演出邀约也多了很多。有时候,他感觉脱口秀演出比演员还要多。

总的来说,黄西看好中国脱口秀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基于方言的、全国人都易于接受的喜剧艺术形式,同时,脱口秀带有天然的都市化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隔膜。从外部竞争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数量尚且有限,也没有大规模体育赛事与脱口秀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在美国,四大球类运动—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是全民关注的焦点,NBA赛季刚结束,全美橄榄球职业联赛又开始了,脱口秀还要和体育赛事抢市场。

回国八年,黄西看到国内脱口秀演员的人数增长了10倍都不止,隔两个礼拜去同一家俱乐部,新人又来了一拨。虽然95%以上的新人撑不过半年,至少剩下的5%还是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

对于脱口秀的标准,也许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解读,在黄西看来,写好段子、讲好现场是关键,互动占演出的5%差不多了,再多就是本末倒置。入行之初,黄西的语速和节奏比现在稍快一点儿,一位说了二十多年的脱口秀前辈告诉他:你一定要慢下来,要给观众留出想一想的时间。《艾伦秀》的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 也说过,脱口秀有两个糊弄观众的方法,一个是说话特别快,另一个是声音特别大。

当年黄西决定再战脱口秀,意图在国外发出华人的声音。今天来看,结果也许是一言难尽的。声音发出去了,有没有人听又是一回事。就像张纯如写的那本书,可能没有获得多少美国人的关注,华人读者反而更多。在美国上节目的时候,黄西会特意推荐中国的音乐或其他文化艺术,大部分的观众没有兴趣,跨文化的交流比他预想的难得多。

2

黄西

有几年,黄西一心想通过脱口秀的表达来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推动思想的变革。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他不再对此抱希望了。总统竞选期间,几乎所有脱口秀演员都拿特朗普开涮,最后,特朗普是民主票选出来的新总统。这让他突然意识到,对整个社会来讲,脱口秀能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

尽管很多留学生都在尽力扭转西方人对“中国人缺少幽默感”的刻板印象,但说了21年脱口秀的黄西认为,改变仍然缓慢。曾经有一个在荷兰留学的中国女孩告诉黄西,她在一家酒吧打工,有天电视里在播放黄西的脱口秀演出,白人顾客们笑着看完,然后纷纷转身对这名中国女孩竖起了大拇指。黄西有点儿感动,觉得自己多少改变了一些观念,但是改变有多大呢,也许就是这个故事这么大。今天美国人对华人幽默不幽默的印象正在因为黄阿丽等演员的演出而发生变化,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一代又一代的脱口秀演员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当年和黄西一起入行的美国脱口秀演员,现在的发展也是有好有坏。有的很早就上电视了,有的直到最近两年才有点儿热度,大多数已经不说脱口秀,回到了本行。黄西估算过,在美国,能够走到自己心中那条最理想的路,通过电视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再拿到长期稳定的情景喜剧出演机会的演员,不到1%。

回到黄西和鲍伯·萨格特(Bob Saget) 坐在一起的那天,黄西对萨格特说“我很羡慕你”之后, 萨格特也对黄西说:“其实我也很羡慕你。”黄西很意外:“你羡慕我什么?”

“你把脱口秀讲到了白宫,而我却永远也做不到。”

 

采访、撰文:Maggie / 策划、编辑:暖小团 / 服装造型:傲寒 / 美术编辑:孙毅、默菲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