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与咖啡
by Joyce 2021.05.11
初次接触精品咖啡,还是2014 年出国前夕,在丽江的一家不足3 平方米的小店里。喝到的第一杯可以溯源的手冲咖啡,是虹吸壶冲煮的耶加雪啡。酒精灯冉冉升起的蓝色火焰,带我回溯了已经准备放弃的实验室时光,入口果香浓郁的咖啡,更是让人突然觉得咖啡可真不错,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一点呢?
之后与咖啡有关的故事,都与行走有关。
2015 年,在宿舍墙壁上做了一张咖啡馆打卡地图,记录了全世界想去逛逛看的咖啡馆。因为地利,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近一半。比较遗憾的是,剩下那一半,到今天都还没有走完。幸运的是咖啡、咖啡馆对于现在的我,早已不是一份“to go list”,而是工作和生活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2016 年至今,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变化。“现磨咖啡”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岭之花,虽然并没有达到油条豆浆的普及程度,但近几年内咖啡消费人群确实实现了指数级别的激增。
近两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倾斜及国家政策的关注,咖啡市场更是呈现全产业链蓬勃发展。不管是仅仅上海市就存在的8000 多家独立咖啡馆,还是各地纷纷建立的咖啡烘焙工厂,更甚至于终于被大家所看到的云南咖啡豆产区,还有咖啡冻干粉、冷萃液等新兴咖啡产品,都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 咖啡—中国咖啡,正在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很多产区,非洲的、东南亚的、中国的;也拜过很多师,上过很多咖啡课;逛过的咖啡馆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非常多有趣的咖啡人。他们中,有年轻有为的企业家、风光无限的咖啡比赛冠军、咖啡馆里默默出品的年轻咖啡师、坚守土地做种植的农户、致力于改良咖啡品种的科学家、将咖啡时尚化的设计师……每一个人都是因为不同的契机进入这个市场,又都在这个行业内收获、成长。
咖啡豆的源产地是埃塞俄比亚,那里同样也走出了第一个智人Lucy。2018 年年初,我有幸去往埃塞俄比亚参观那里的咖啡豆产区和水洗站。当我站在东非大裂谷的时候,就在想,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一种宿命:这种积极的、健康的、代表蓬勃生命力的饮品,终将被更多的人接受、喜爱。
我想,咖啡行业的纯粹、丰富、有趣及其“未完成”的特性,大概就是所有“咖啡人”一直想要一直为咖啡而努力的原因吧。
10:00 AM
Berry Beans 春秀路店
韦寒夜 Berry Beans 创始人
我们约在Berry Beans 的春秀路店见面,早上10 点,店长已经到位,咖啡师还没来,咖啡机刚刚开始加热,准备一天的忙碌。
Berry Beans 春秀路店是一家社区店,社区店的意思是,服务于方圆两公里之内的客群,他们的消费频次是每天,每天来,他们拥有一天一杯甚至多杯咖啡的需求。
这家店也装修的小小的,和韦寒夜本人190厘米的身高看起来很不匹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些“网红”向的咖啡饮品可以点到,一圈围绕着十几个冰滴壶,还有手冲咖啡会进行现场制作。
韦寒夜在这幢楼的二楼进行妆发。二楼本来是一家知名的京城酒吧,但没熬过疫情,关门了,只留下一些“亚文化”的语句和标识。
疫情倒是从另一个方面“助推”了精品咖啡店的发展。疫情之前,咖啡馆兴起,不管优劣,都在咖啡市场上收割着买家。这些精品咖啡店却活得有点难。
疫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市场开始冷却,一堆人撤退。韦寒夜其实也心里没底,但除了“冲咖啡”这件事情,他也想不到还有什么活能够养活自己并且做得够出色。在他的朋友圈里,老顾客给他留言,询问开门的时间,或者有些顾客干脆买了咖啡机,要在家里大干一场。
韦寒夜没有闲着,做挂耳咖啡、烘咖啡豆、冷萃灌到玻璃瓶里,在网上卖给客户,“那时候大家的状态都很消极,我们这些做实体经济的更消极。但就是靠着和客户之间精神上和物质上这样的支撑,我们稍微都透了口气,从那种消极的七分钟解放出来。”
“还好根基扎得稳,没被风吹跑了。”经历了去年这段日子,韦寒夜彻底不怕了,“心态更成熟了,我知道最差就是这样了,底线就是这样了,后面再出现任何状况,我的承受力都会比别人强。”
在我们聊天的期间,一波一波的客人到来,有些人牵着宠物、运动结束后来喝一杯,也有专门来打卡的年轻人,还有步履匆匆、买了咖啡赶着去上班的白领,这样的一杯咖啡,不仅是饮品,还拯救了他们一天的头脑和思维决策。
Berry Beans 在北京开了五家店,每一家店都不太一样,朱家胡同店藏在一块毫不起眼的红色木板门后,那是韦寒夜在而立之年从工作了12 年的知名连锁咖啡品牌辞职后,开的一家“大隐隐于市”的门店。疫情之前盘下了三里屯旁边只有一个小窗口的外卖店,没有室内的座位、没有遮阳伞、没有开阔的吧台和客人交流,只是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咖啡小卖部”。还有现代、富有时尚感的朝阳大悦城店和宽阔明亮的蜂巢剧场店。
韦寒夜现在很少去“巡店”,他培养咖啡师、培养店长,把更多的权利交给每个店,更多的,他还是做品牌的整体管理和营销,还有就是骑着自行车去胡同里冲咖啡,成为“胡同咖啡小摊贩”。
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满怀着热情。他知道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咖啡还是和中药、苦瓜一样“难喝”的味道。为了让更多人对咖啡有新的认识,他说走就走,骑上自行车,就钻进胡同里给城管大哥、胡同大妈冲咖啡去了。这个移动的咖啡馆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几年,他把走街串巷冲咖啡做成了vlog,在微博、品牌公众号、bilibili 等平台分发—有和盲人按摩师一起冲咖啡,有在王府井大街上为“夕阳红”旅行团的大爷大妈们冲咖啡,有在什刹海公园附近和溜冰的大爷们一起的短视频。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咖啡,这样的咖啡,不一定是苦的,还可能是酸酸的,带着点果香,也可能是后劲儿十足的酒香。
有一部分挑剔的人选择咖啡馆,会由气味来决定,当你闻到那一缕似有若无的咖啡香味,嘴角不自觉上扬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对咖啡“上瘾”了。
在美食app 上,顾客对Berry Beans 的评价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品牌”,韦寒夜也这么形容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咖啡,以及永远不会停下来的单车咖啡馆,年轻,又极具热忱。
02:30 PM
S.O.E. coffee 西单更新场店
潘志敏 S.O.E. coffee 合伙人
用鼎鼎大名形容潘志敏, 是合适的词汇。Q-Grader 国际咖啡品质鉴定师、2017 年WBC 世界咖啡大赛中国赛区冠军咖啡师等等,他拥有很多头衔,身为90 后,成绩卓然。
我们约在S.O.E coffee 的西单更新场店见面,这家店刚刚在一周前开业。店里的设计,还是一贯的简约风格,黑白为主色调,潘志敏说,“我们很少会关注到顾客在哪里拍照好看这一点,装修我们都是从制作流程的动线上去看,看咖啡师们做咖啡会从比较连贯的角度出发,所以很多客户会给我们评价—你们的装修风格很‘直男’。”咖啡机上花了大价钱,这一家店,采用29 元遍尝黑咖啡的方法—总共有八款豆子供选择,花上29 元就可以拿着纸杯在店内品尝到八杯不同风味的黑咖啡,可以选择热饮,也可以把咖啡注入放满冰块的杯子里。
下午1 点半,是客流量最大的时候。这也是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尝试—抛弃除了黑咖啡和牛奶咖啡之外的所有咖啡饮品种类,让大家在这片试验田上真正感受咖啡豆的甄别和魅力。
S.O.E 作为一个咖啡文化培训基地,依托的是培训咖啡师的教室和机构,会为更多的咖啡师颁发证书,带去具有含金量的指导。潘志敏的导师从2005 年开始做咖啡,是国内最早一个去国际上参加咖啡比赛的,也是第一位在世界比赛中担当评审的中国老师。
潘志敏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入门的,最开始的咖啡店叫做咖啡沙龙,在烟袋斜街,小小的一家门店,在那个环境下工作了一年多,他拿到了世界冠军,就开始筹备一个新的咖啡店品牌。
“8”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的意思是吉利的,这种具象的意义也存在于S.O.E 这个品牌中。SOE 咖啡豆在国际上被认可为单一产区咖啡豆,但S.O.E coffee 的英文扩写成“square ofeight”,直译为八平米空间。
魏老师作为潘志敏的师傅,在一起设计品牌的时候,希望把这个咖啡馆打造成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地,再加上本身魏老师又很喜欢下国际象棋,他觉得咖啡本身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东西,就把logo 设计成了象棋,而且八的平方是64,正好也是国际象棋的格数,一语双关,希望借由他们的双手和思考,把咖啡做得更加好喝,更加被大众所接受。
在学术调查中,咖啡的“金杯”萃取范围是18%-22%,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结果会不一样,因为,感官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有些人就喜欢喝苦一点的咖啡,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酸度更高的咖啡,最好带着点果香。我们其实更希望大家去感受不同产区的咖啡豆风味的差异,而不是去挑战每只豆子最好的萃取范围是什么样子的。”潘志敏认为,中国的咖啡文化已经步入了新时期,从最开始的普及和认知,到精品咖啡的多彩纷呈,大家开始尝试咖啡的不同风味,到现在更多的返璞归真,品尝更多来自中国、来自云南省的咖啡豆。
今年年初,潘志敏回了趟老家温州,这样一座南方小城,一杯十五元、二十元的咖啡比比皆是,用的豆子都是极好的,又有讲究。
他发在朋友圈的是一家门面有两间铺位的咖啡馆,是一家温州的咖啡馆,一直使用的是S.O.Ecof fee 磨的豆子。“主要是去了解下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出品的咖啡味道如何,去找他们聊聊天,其实也等于是在拜访我的客户了,知道他们的需求,我才能烘出满足他们味蕾的豆子。”
在拜访的过程中,潘志敏发现这些城市对咖啡的了解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大家喝的不仅是一杯咖啡,还是这杯咖啡背后的产品和故事,甚至会为了竞标豆花上大价钱,只是因为这杯咖啡真的好喝。
除开培训教学的日子,潘志敏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做杯测、巡店、咖啡豆采购、电商管理和烘豆等等,有时候他还会跑去中国各地,去探店,说起中国的精品咖啡店:manner、ops cafe、资窝董玺也如数家珍,今年,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再次回到世界咖啡赛的舞台上,或者带着学生们去打比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品咖啡的崛起。
04:30PM
上海铁手珈啡制造局(Metal Hands 2 店)
曹静 Metal Hands 上海永嘉路店店长
采访拍摄Metal Hands 的路途挺曲折的。最开始是在两三年前加了望京店店长的微信,有事没事过去撮一口。然后店长调去了北京铁手咖啡制造总局,借着专辑拍摄的由头,我终于加上了老板丁江涛的微信。
他正在布局Metal Hands 在上海的第三家店和在杭州的第一家店,得空时,还得在店里给大家做手冲咖啡,实在是没有办法抽出大片的空余时间来进行采访。就这样,我们在上海永嘉路店约好了店长曹静的拍摄。
曹静几乎是第一次化妆,她有点腼腆,但对于咖啡,她话就很多。
这家店开在公园的对面,门口是宽阔的大马路,梧桐树绿油油的,拍摄当天早上下了雨,每一片叶子都能滴出水来。
上海铁手珈啡制造局不同于北京铁手咖啡制造总局,它在市中心,门口还有落座的地方,人流量最多的时候是早上—白领们纷纷来上班的时候,大家在门口买了咖啡,坐在门外的椅子上等待咖啡师做好递出来。
包括店长在内的咖啡师就三位,每天早上就像在打硬仗,曹静说,“我们实在是没办法招收不成熟的咖啡师”,所以在Metal Hands 几乎没有培训咖啡师的课程和环节。
距离永嘉路不远的是淮海路店,淮海路店的情况正相反,下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忙到天都黑了,也就结束了一天的营业。
下午四点半,我们到达永嘉路店,店里的座位只空余两桌,梳着油头大背头的男生正在做肯尼亚豆子的手冲。站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咖啡师工作的场景,以及放在角落的一个相框,里面是全球50 佳咖啡馆,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台北的SimpleKaffa,Metal Hands—来自中国北京—排名第38。
整个店面是庭院风的设计,复古播音机的旁边放着商务印书馆在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美学史》这本书。确实,Metal Hands 处处透露出丁江涛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几乎每一个店员都会梳着大背头,曹静也梳,但最近她骑机车上班,在家里弄好的造型会被破坏,所以最近她扎了个小丸子头。每一家店,丁老板都会配备“金属手臂”,颇有复古混合着蒸汽朋克的感觉。
最开始,Metal Hands 因一台老式拉杆咖啡机而得名,丁江涛是国内最早的那几批玩拿铁拉花的前辈。2009 年,他开始创业,因为有了自己真正想做的咖啡事业,后来由于五道营店的店面太小,不逢周末也是人满为患,然后才有了交道口北二条的第二家店。
他说自己最喜欢北岛在《城门开》里的一段话:“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所以在每一家店里,他都放着一本《城门开》,他用这样的态度,欢迎所有想一探究竟的顾客和年轻有活力的咖啡师们。
在选址上,他也随心所欲,全凭个人喜好,空间要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所在的位置要有趣、要具备故事性,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即将开业的杭州,他都相信“入一城爱一城”。
他形容自己:粗糙、专注、执着,把心目中的那家咖啡馆开出来,确实是一件足够浪漫的事情,但要把咖啡做成一项事业,还要在里面倾注比浪漫更加沉重的使命和负担。
在2004 年从山东来到北京,他就喜欢胡同,胡同文化是他一直在追寻的命题。虽然身在异乡,但是胡同那种接地气和踏实的感觉就让他仿佛找到了“异乡的故土”,虽然胡同的政策一直在变,但他还是在五道营胡同、交道口、前门开出了一家又一家极具特色的胡同咖啡馆。
Metal Hands 好像每开一个新的店面,都会有新的升级和变化:交道口二条店开业,在菜单里添加了早午餐;在五道营小白店开业的时候,研发了一系列以中国画颜料命名的甜品。下一家在上海开业的店铺,会和酒店进行合作,探讨一个新模式,而在杭州开的店面,又会和杭州上千年的文化进行结合,开出更符合城市韵味的咖啡馆。
咖啡馆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空间,它除了提供好喝的咖啡之外,更应该可以解决人们和生活之间的需求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咖啡馆里,做什么都很好,浪费时间,也可以。
监制:佟宇、李祺 / 策划 & 统筹 & 编辑:赵文斐 / 摄影:苏宇 / 采访 & 撰文:Nagasaki / 摄影助理:杨海 / 妆发:Vivi(韦寒夜、潘志敏、Joyce)、穆伟(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