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
苦与甜的时机
有很长一段时间,苦瓜这种存在都不能被理解,世界上有着这么多种好吃的果蔬,人们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回避苦味是人类的天性。自然界中很多有毒植物都呈现苦味,因此在狩猎采集时代当人们遇到陌生的苦味植物,大脑中极有可能亮起警醒的红灯。
但实际上苦瓜并不是以一张一成不变的苦瓜脸示人的。未成熟的苦瓜果肉确实是苦的;但成熟的苦瓜果皮会变为讨人喜欢的金黄色,还会充满喜感地裂开,里面盛满甘甜的红色瓜瓤。在日剧《 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端出的那盘令人印象深刻的“黄色幸运苦瓜”便是成熟的苦瓜。
苦瓜由苦变甜是植物繁衍的智慧。在种子未成熟时用可怕的苦味果肉击退觊觎它的动物们;而当种子发育成熟,苦瓜便以甜蜜的瓜瓤引诱动物们将其吃下,带苦瓜种子去远方旅行,开始新的轮回。表面看起来苦瓜只是一株呆萌的植物,但其实一切尽在它掌控之中。
苦瓜源自印度,在南亚和东南亚流行开来后,于14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因苦瓜性凉,南方人称之为“凉瓜”,又因其表面有瘤状突起,古人也给它起了“癞葡萄”和“锦荔枝”这两个很生动的名字。
虽然不清楚印度人是如何与苦瓜结缘的,但我国明代的《 救荒本草》中提到苦瓜的吃法是吃成熟苦瓜的瓜瓤。到了明末《农政全书》里则提到“南中人甚食此物,不止于瓤。实青时采者,或生食与瓜同,用名苦瓜也。青瓜颇苦,亦清脆可食耳”。
从甜蜜的瓜瓤吃起,进而对苦瓜的脾气秉性多了几分了解,慢慢探索食用未成熟而带苦味的苦瓜,在南方炎热的气候中以苦瓜清热解暑,觅得身心舒适……古代中国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进苦瓜的世界,也让苦瓜走进自己的饮食世界。
在我国古代,苦瓜多在闽粤等南方地区种植和食用。无论是明代《广州府图经志》中的肉、蚬煮苦瓜,《琼台志》中的虾肉煮苦瓜,还是清代《恒春县志》中的豆豉蒸苦瓜,《粤东闻见录》中的腌渍苦瓜、酿苦瓜(苦瓜塞肉),都出自南方人之手。
更令北方人意想不到的是,粤人还会将苦瓜与鲥鱼组成CP。顺德谚语有云“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鯬焖苦瓜”,“三鯬”指的便是鲥鱼。入夏后鲥鱼溯江洄游,最是肥美,此时亦是苦瓜的时令。二者同煮,以苦瓜之清韵平衡鲥鱼之腴润,鲥鱼鲜而不俗,苦瓜苦而回甘,甚妙。
现在酿苦瓜、苦瓜炒牛肉、苦瓜炒蛋、苦瓜煲猪肚、苦瓜炆鱼等依然是广东一带常见菜式,选材以广东江门的杜阮凉瓜为佳,因其“柿饼蒂,老鼠尾,甘而不苦,食后无渣”。
除了与鱼、肉为伴做成咸味菜式,苦瓜还可以拥抱甜味。民国时期的四川人会制作糖渍苦瓜。现在则有苦瓜蜜饯、蜜渍苦瓜、荔枝苦瓜、梅子苦瓜等做法,苦涩与甜蜜交融,正如人生之味。
苦尽甘来
整颗扇贝镶入苦瓜中,低温快蒸至干贝半生半熟,外层苦瓜熟但清脆。以干瑶柱与鸡油乳化成酱汁后倒入氮气瓶挤出瑶柱乳沫,放上苦瓜蒸干贝放上紫苏花以及淋上青柠檬油。说来轻描淡写的烹饪流过程需要多次试验可以体味苦瓜的甘脆,扇贝的甜嫩,紫苏青柠香气清新点睛。
冰梅苦瓜
冰梅酱和片薄的苦瓜苦味和甜美平衡得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