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中有你
“I see you.” 原本是电影《阿凡达》中的经典台词,在影片上映之后就开始风靡世界。以此为主题的情感小说、影像和音乐作品层出不穷。看见,比直抒爱意更动人,因为眼中所见即心中所想。看见,同样是开启讨论和沟通的第一步,有了眼神的回应,双方才能确认不再孤独。
看见,同样是一种力量。越来越多属于女性的故事被看见,被传播,这与同为女性的创作者们密不可分。在意大利当代最伟大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笔下,“我的天才女友”带着挣脱时代束缚的勇气,成就了风靡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架空的未来世界中的《使女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当下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嘻哈歌手妮琪·米娜用大胆鲜明的态度大胆谈性,《WAP》引发全网络追风热舞;凭借着在电影《夺冠》中的出色演技,巩俐再次问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将无数次鼓舞国人的女排精神发挥到极致……
她们是女性,她们也是创作者。她们看到了女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细节,并把这些属于女孩们的集体记忆融入她们的作品中,让这些讲述着女性故事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不管你是不是同意,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扮演着被凝视的“客体”角色。艺术评论人约翰·伯格的著作《观看之道》中,将男性定义为观察者,将女性定义为被观察者,来自男性的凝视目光成为女性在社会中不得不接受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使女性行为更符合其角色,特别是给男性的印象。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男女关系,同时成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标准,成为被物化的审美存在。
现在一切都变了。面对投射而来的审视目光,女孩们不再害羞,还要不甘示弱地回一个自信的眼神。女性意识的觉醒,也随着观看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得更加自省。身为女孩,我们的凝视在投向外部世界时,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美的喜爱,还包含着对同伴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我懂你”,因为我也是女孩。
在赛博世界中,“看到”的力量强大到难以想象。高关注度的话题不断引发讨论,让原本陷入死局的问题得到新的讨论,甚至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导演、编剧李孟桥在《听见她说》系列短剧中以《失眠人的梦》,关注婚姻中失语的全职家庭主妇,探讨普通女性的困境;音乐人于贞用周围女孩们的故事创作出《她和她和她》和《粒子们》,成为上个夏天嘻哈音乐节目中引发女性共鸣的高光时刻;作词人尹约以笔为刀,为谭维维新专辑《3811》中的主打歌《小娟(化名)》写下的歌词引发全网讨论;艺术家周雯静在6年前创作的《女人系列·节育环》作品,在今年突然引起积极关注,带来如何从女性自身的角度看待和处置身体的思考……
一起确认过眼神,我们是那些对恶意大声说“不”的人,对同伴伸手相助的人,拥抱和欢呼的人。我们在同一阵营里看见“她们”,让世界一点点改变。
李孟桥
李孟桥
制片人、导演、编剧,作品《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失眠人的梦》(《听见她说》系列之一)
关于女孩的故事,也是关于每个人内心觉醒的故事
由赵薇发起并监制的短片项目《听见她说》在2020年冬天上线,这是一个很有女性力量的短片项目,旨在聚焦当下女性的生存痛点,向社会发出女性真实的声音。李孟桥是其中一支短片的导演,短片只有一个角色—由白百何饰演的家庭主妇—一个被重复的生活湮灭,迷失在念头里以致失眠的人。黑夜中,她睁大双眼听着枕畔人的呼噜声,悄悄下床,躲到阳台去看窗外的树。
在参与《听见她说》项目时,李孟桥说自己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抛开在具体的、极端的伤害之中的女性,去关注那些看起来好像不需要被关注的人。选择白百何也是一个剥离框架的过程,“她身上没有那种看起来苦大仇深的东西。她也不是那种很张扬的人,好像时刻要表达我有多么独立的个性。但她是一个让我信服会思考‘ 心’的人。”
在参与《听见她说》之前,她刚刚拍完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那也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故事。同是女性力量,李孟桥讲述的是一个可名非名的故事。一个女孩去拉萨旅行,但旅行计划意外地被一只“五彩神虾”改变。女孩独自驾车穿越半个中国,将神虾送归大海。一路上,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回忆、梦境与幻觉持续涌现。最终,旅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落幕,女孩也挣脱束缚,抵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故事第一稿,李孟桥写得很快,凌晨三四点完成后就立马发给窦靖童—她想象中的故事主演。窦靖童当时在古巴,没有网,找了一个破钟楼,躲在里头蹭了人家的公共网,勉强依靠微弱的网络信号看到了小说梗概。事情顺畅极了,窦靖童看完,觉得这个故事挺有趣,两人一拍即合。于是李孟桥召集了自己的朋友们,一年之后以一个小小的独立剧组开始了拍摄,有了这样一部电影。
写剧本的时候,李孟桥人在英国。她现在的微信头像正是在那个时期拍的。照片里,她背着手,拿着酒,走在英国高地的公路上。那是她觉得特别像她自己的一张照片—喜欢喝酒;喜欢英国不断变换的阴雨天气;喜欢走路背着手。从小她就这样,不像小女孩,像老人。
某种意义上,李孟桥过的也不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的生活。当然,典型的女性的生活—这本来就是偏见。不管你的形是任何一种,注意自己的心念。这可能是那个隐藏在“一个女孩的故事”背后的核。
2020年年底,当李孟桥因为《失眠人的梦》收获更多关注的时候,传来《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消息。她在微博上有了这样一段话:“这就是我们所谓的 ‘生活’,试着‘只是看着’,这听起来很简单,但确实很有力量。”
被看到也是种很大的鼓舞
你的两部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什么是你作品中的共性?
李孟桥:我并不只去拍女性的故事,本质上它适用于每一个人。所以这两部戏的共性可能都是在探讨跟心相关的主题。这个心不是heart,是mind。
《失眠人的梦》上线后引起的一系列观众讨论,有哪些是让你感到出乎意料的?
李孟桥:我没想到还挺多人喜欢的。之前我的项目都很幸运地没经历过市场的压力,所以创作都很自由,我也不清楚市场是什么样子。而第一次收到这么多反馈,是我没有经历过的。这部短片并不是一个大起大落的故事,看起来并不刺激,喜欢它的人也许是因为很多细节有共鸣吧。
这些故事的原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李孟桥:肯定有很多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的拼接,可以说成是来自于真实感受吧。我在心理层面的性别意识不太强。其实无论任何性别,都会面对大同小异的问题。性别不是区分人类困境的方法。如果有一天平权已经实现了,那我们肯定不需要特别关注女性话题,但现在肯定还没,对吧?
之前你谈到拍摄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的过程,就像一次偶然的旅行。这样的经历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李孟桥:接受变化无常是一种事实。很多人一听到无常,就感觉这事儿要变得糟糕,但无常也可以代表着一件事变得越来越好。虽然我们总要做计划,但一定要知道计划是不靠谱的,我觉得这个太重要了。
当你去关注女性身上发生的故事时,哪些想法是最想传达给别人的?
李孟桥:我的老师说过,“我们身外的一切现象,都在我们的身内有相互对应的存在”。女性遇到的问题不能都归结于外在的伤害或者是压力。因缘巧合下,外因固然重要,但是内因才是真正改变的力量。心,是最有力量的来源。
你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小建议?
李孟桥:花更多时间跟自己独处,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贞
于贞
音乐人,W8VES 厂牌,创作作品《她和她和她》《粒子们》 等,表达了年轻女孩普遍的生活困惑
“ 成名” 是被看见的第一步
被看见的方式有许多种。在参加《说唱新世代》之前,于贞练过街舞,当过练习生,兜兜转转,最终成为一名rapper。她常说:“不是我选择了说唱,而是说唱选择了我。” 但在更多人眼里,这就是一场热烈而盛大的双向奔赴。
走出节目,加入W8VES厂牌,各种巡演、代言扑面而来,很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合作机会也找上门,现在于贞每天都处在极度忙碌之中。于贞说: “出道之前最愁的事就是怎么出名,怎么被大家看见。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
问于贞:为什么你可以这么坦荡、这么直白地去说成名?“因为出名这件事,你把它想得透透彻彻,就会发现重点不在名气本身,而在于清楚知道自己出名是为了什么。”
“出名是为了我可以更开心地做歌,支付得起我想过的生活。出名才能吃上饭,吃完饭,你才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作为一个独立女性,作为一个想持续自由创作的音乐人,我有什么可避讳的?我堂堂正正!”
一直以来,于贞都不吝惜自我展现与勇敢表达。但如果有人把它解读为“爱出风头”,从而产生莫名的敌意怎么办?“如果有人因为我们真实、自然地去做自己,产生批评和敌意,那这个人要么就是不聪明,要么就是不善良,二者必占其一。”于贞对此的回应果敢而倔强。
《她和她和她》,是于贞公认的成名作。每次现场,台下的姑娘们都忍不住跟着于贞集体大合唱,一边唱,一边哭。这些人不光是来看于贞的,也是为了歌词中的自己。因为在歌里,住着三个有血有肉的女生:Lisa是位想留长发,但担心留了长发也只能把长发藏在手术帽下的医生;Rita是个被父母催婚,但想努力做得很好向他们证明的要强翻译官;Lina是一位相信正义,却被面试团审视性别的律师。当它被广泛传播后,不止是三个、三十个、三百个,甚至更多的女孩子们给于贞发来私信,说那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鲜明的女性视角 ,让《她和她和她》屡屡引起听众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强烈共情,仅B站上的播放量就高达503.3万,话题热度也突破千万。从头发长短的个人选择,到痛经时的坚持,再到职场不平等待遇,这些歌词仿佛一个又一个直球,打进听者的耳朵、身上和心里。但于贞却说:“其实我写的已经委婉至极。如果太有锋芒,因此有人觉得你在批判他,那么他可能就不想听, 我也无法达成我想传播的一种理想,所以我才选择把它委婉地说出来。”
互联网时代走红的rapper,没有地上和地下之分。肆无忌惮地表达,或许并不是有关善良和聪明的最佳选择。于贞巧妙选择被看见的方式,她没有用大段的说辞来讲道理,而是去描绘女性在世界上的难处,但也同样为这些难处,配上轻快的节奏旋律。因为只有在被看见的前提下,才会带来改变,才会更有希望。
正如一位观众在网上所写:当巡演结束,其他说唱歌手已经纷纷离场时,于贞还是会留到最后,与观众快速分享她接下来的工作—会努力做出一些新歌,上节目,过几天还有演出,争取多多出现在大家面前,不会一个夏天结束就消失。
“这是一个抓住一切机会,努力拼搏的女孩。我一下子就共情了。”
姐姐妹妹要一起站起来
“女rapper”这个词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于贞:我本来就是个女的,现在是个rapper,所以人们用“女rapper”来形容或者看待我,也是我逃不掉的事情。我就接受了。这个身份并不会令我感到局促,说唱是有关表演与创作的事情,它对是男是女都没有要求,男女都好。
会有人对女rapper 有刻板印象吗?
于贞:其实还是会有的。对女rapper的刻板印象可能就是觉得要身材火辣,要性格强势。包括在服装方面,比如我去拍广告和杂志,经常发现对方会有一个预期,给我找一套“ 女rapper”型的衣服。他们会有一个对女rapper的统一服装风格,比如小小的上衣搭配短裙。这些太不像我平常的风格了,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歌曲过于犀利或大胆的时候,你会担心接受程度吗?
于贞:通常我的歌词都很柔软,为了让大家都能共情。唯一有一点担心的是《放肆爱》,这是一首鼓励女孩大胆表达自己感受的歌。之前我也犹豫,担心人们如何解读,会不会有人过度敏感。但结果证明,过度敏感的人并不多。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正面刚”的人,我认为表达的方式可以迂回,但本质还是要表达,有所收敛,同时有所坚持。
在综艺 《说唱新世代》 中,一共有四位女rapper 同时走到了后半程,一起被大家看见,对此你的感受是?
于贞:我觉得,姐姐妹妹站起来了!
尹约
尹约
作词人,谭维维全新专辑《 3811》 主打歌《小娟( 化名)》 的词作者
真正强大而绵长的力量,一定是温柔的
作为歌曲名,《小娟(化名)》是一个字不能省的。它不应该被简称为“小娟”。因为“小娟”也只是个化名,在它的背后,是更多被隐去姓名的女性。
既然要被看见,就应该被看得相对完整。对一直身居幕后的词作者尹约来说,即便自己尚不习惯被一众媒体包围采访,更享受一种安静的、处于人群关注背后的生活,但在这段时间里,她仍选择去直面来自四面八方的提问。
在之前的一些采访中,尹约曾提到自己出生时的一个细节。奶奶在看见婴儿的一刹那,扔出一句话: “什么都好,只是少了一样东西。”“ 我妈当时是难产,经历千辛万苦才把我生出来,结果一看女孩。那种感觉,就仿佛是经历了一场豪赌,结果赌输了一样。”从这天起,乃至在此后的人生中,尹约需要一次又一次去冲破枷锁,改变性别标签给她带来的困惑、伤痛和不公。
既然是出生时的场景,当时的尹约一定记不得。所以讲述这些的应该是尹约的母亲,而当时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遭遇呢?
“确实,我妈给我讲了这些。其实我一直很犹豫要不要讲出来,她最早是个弃婴。20世纪60年代,在我妈妈的家乡,很多女孩生下来就是要被送走的。我妈就是被收养,那家人养着养着,觉得养不起了,又辗转把她送回城里。而她的姐姐和妹妹,也是被送人,妹妹最后嫁给了收养人的儿子,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她一辈子的故事,没有说出来。后来她跟我说,你可以在采访中把这些讲出来。她鼓励我讲出来。”
如果不是尹约,如果不是因为《小娟(化名)》的走红,这便是又一个被隐去姓名的女性。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本没有机会被看见的、无人知晓的故事,借此机会,在人们的讨论声中不断生长。
当一切回归平静之后,尹约开始重新复盘她试图在歌曲中传递的情绪 ,并郑重写下这样一段话:“那是来不及结痂,又再次遭受重创的、世代相传的裸露伤口;是疑虑满腔不允许被讨论、亟待疏解却堆积成山的困惑;是追求真理、渴求公义的不可磨灭的信念;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战栗而真挚地发问求解;是万箭穿心的经年伤痛,终于悲愤交加,迸发出呐喊。”
但隐藏在这些情绪背后的是愤怒吗?尹约说,整个《3811》专辑的演绎方式,包括表达者的心境,反而都是温柔而克制的。“我能够感觉到,这种温柔是维维姐的主动选择。做一个温柔的人是很辛苦的,可能其他人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爽就完了;如果选择温柔克制的方式,会辛苦,也更需要修炼。”
温柔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真正强大而绵长的力量,也一定是温柔的。这种生命力不是一声轰隆巨响的二踢脚,而是静水流深。即便是安静的记录本身,也可以成为力量。就像她在另一首歌《吴春芳》里写的那样: “山重水复的昼夜,转过弯后的屋檐,终有一天我们会看见。”
被看到也是种很大的鼓舞
《小娟( 化名)》 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评论?
尹约:有一条很简单,就4个字—姐姐来了。但我知道它背后意味着什么。这是几年前新闻里我看见过的。当时梨花女子大学为了声援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中的女性,成千上万名已经毕业的学姐们,举着“姐姐来了”的条幅,从四面八方赶回学校。没想到几年以后,我也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对女性群体的声援和支持。
你在采访中讲述母亲的故事,讲述自己童年的遭遇,但你好像会有意识地隐去它发生的具体地点。
尹约:对,我不希望它被写得很具体。因为重点不是地域,不是地图炮。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省份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我们都应该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在采访中你提到自己身为女性 ,也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要面临很多困扰,最终你是如何摆脱这些困扰的?
尹约:小时候肯定是很困扰的,外公外婆非常疼爱他们的孙子。而我会不断去想:为什么明明我成绩更好,我更懂事也不闯祸,对我的态度会有这么悬殊?但独立之后,在外界得到更多的肯定,比如工作做出成绩,以及创作带来的成就感,我觉得都是特别能够治愈我的。到现在,我会对自己说:我不认为身为一个女孩,是一种天生的罪过和负担。尤其是当作品被更广泛地接受,被听到,被看见,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当下的女性创作者如何在一个或许是以男性为主流的创作环境里让自己更多“ 被看见”?
尹约:当我认真在创作时,我是很沉浸在里面、埋头就写的状态。创作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突破生理局限,有一个自由舒展的状态。所以我并没有思考过我要怎么样才会被看到,是要以女人的方式被看到,还是以男人的方式被看到。我坚信作品是不应该以性别作为标准来定义的。创作是我的重要出口,也是我探索生命的方式。艺术家应该有更大空间,可以抛开生理局限 ,尽情创作。
周雯静
周雯静
艺术家,作品《 女人系列·节育环》
在这里,看到女性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三百个形状不同的铜环被静置在蓝丝绒上,装上透明玻璃框陈列,像精美的首饰。它们都是1:1仿造真实的节育环制作。放那儿不动,没有任何别的花样和声响,它们的大小、形状、材质就给人切肤之感。全世界佩戴节育环的女性,有三分之二在中国。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这么冷静地去看到它。
《女人系列·节育环》作品是周雯静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时隔6年在网络上受到关注。2011年,周雯静陪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当初放置在身体里的节育环已经嵌到肉里。取环手术之后一个月,周雯静的妈妈经历了一次大出血,对身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了解到妈妈所经历的病痛后,她开始查阅资料,陆续找到50位佩戴过节育环的女性进行访谈,之后有了《节育环》这个作品。参与周雯静的访谈的女性中,很多人都不了解节育环,节育环就成了“她们身体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乏选择节育环避孕的年轻女性。
从2014年到现在,她的创作不止。2014年的《女人系列·取暖》—把母亲衣柜里所有衣服的标签剪下来,按照购买时间、款式、颜色等信息,制作成标本;2015年的《红色系列No°1》—通过纸本水彩,一比一绘制出红色的外科手术刀,其中大多数是专门的女性外科手术器材;2016年的《红色系列 No°3》—用石膏创作出12个没有头、没有手臂、没有腿的女性躯体,将它们放入红色墨水中浸染,慢慢浮现出一种生理境况或是病理特征;2016年的《红色系列 No°6》—把节育环嵌入瓷片中再取出,经过烧制,留下红色的疼痛的印迹;2017年的《生产·符号》—把祖母去世后衣柜里留下的废旧毛巾亲手缝制成长帆;2017年的《权力辞典》—用个人的意见去诠释与权力相关的词汇;2020年《21天避孕药》—利用综合材料,展示这种把女性的排卵功能当作一种疾病来治疗的药物。
周雯静的作品常常跟女性的身体、伦理有关。因为家人很多都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身份、性别、疾病、权力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她艺术实践的方式。周雯静说,因为女性的身份刚好和她关心的问题相连,她也更能感同身受。
我的展览更像一个诊疗室
你介意别人叫你 “女性艺术家” 吗?
周雯静:不介意,因为我本来就是女性。就像我也会叫一些人“男性艺术家”。
是什么原因让你把一段与家人有关的经历做成了艺术作品?
周雯静:一开始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我只是很简单地去和我妈妈及朋友聊一聊她们上节育环的经历。然后慢慢地,和朋友聊完了以后,我又会采访朋友的母亲或亲戚,她们都是佩戴节育环的人。后来可能就会问身边更多的人,比如说楼下打印店的老板。于我来说,这变成了一种工作方式,认识了一个人就开始问她这个问题,再后来就有人在网络上找到我,跟我聊这个问题。我接触到的案例越多,越觉得需要把这个事情用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 女人系列·节育环》 中,你看到的问题实质上是什么?
周雯静:有可能真正的核心不是节育环本身,而是当事人有没有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现在很多年轻女孩还在使用节育环,而且当我问起来的时候,她们中的大多数完全就不知道节育环是什么原理,她们听到别人随便给了几句模糊的建议就去上环了。
收到过哪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反馈?
周雯静:我觉得我和其他艺术家有一点不一样,我的展厅有些时候特别像一个医生的诊疗室。很多人来,不是来跟我聊艺术的,他们来就是为了咨询我一些医学问题。我在重庆的展览上就有个清洁阿姨,她在展厅等了我三天,就为了问我她戴节育环,这几个月出现了腰酸背痛的情况,要不要去医院取掉。所以我就很恍惚,我常常觉得自己在医生和艺术家角色之间来回游走。
这些看到之后的反馈对你有什么影响?
周雯静:从2020年6月份开始,我的作品开始受到关注,陆陆续续有了3万条留言,这些内容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我觉得这些反馈比我的作品精彩多了,就像一个社会维度的微观史的切片一样,我准备把它们都收集和保留下来,作为文献。而具体到每一条留言,很多时候都在描述一种状态,你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来自哪里,但她的一句话就是一道生命中绕不过去的坎儿。
女性看见女性,也是女性视角的一种叠加,这种叠加会产生怎样的力量?
周雯静: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隐喻和含义,在女性或男性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的《红色系列》,与红色有关的那么多隐喻之中,对我来说第一层含义就是血液。因为流血是女性在生物层面最平凡的经历,经期、生产、疾病……就是女性生活中经常遭遇的东西,所以女观众的感受力会更不一样,毕竟我们是感同身受的。
编辑:若菲 / 文:koma、晏文静、若菲 / 视觉:卞玉清 / 插画: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