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黄晓明 | 放下大背包(2)

2020-12-18 来源:时尚先生
对演员本人的评论,远远多于对他所创造的角色和作品的评论,在今天是很普遍的现象。但黄晓明经历这个困境不是一年两年了。人人渴望被理解,黄晓明却不想解释了。他想变成一块海绵,软软的,不倔强,不执拗,遇到什么就吸收到身体里,消解掉。

6

黄晓明

自嘲

后来,对于《中餐厅》节目当中的状况,黄晓明认为,店长要对全店所有人负责任,所以很多事“一定要管”,没想到管着管着让人觉得他自以为是,还爱欺负别人。

黄晓明当老板已经九年了。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团队壮大时有50人,“当过领导,你就知道你必须做出判断和决定,哪怕这个判断是错的,你也必须做,因为所有人都在等着,错了就说我错了,我来承担。”

一个公众认知中的明星在综艺节目里展现自己担任管理者时的状态,也是一种形象输出。黄晓明也许没有预料到,一旦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观众期待有差距,观众会不认同。

风波过去,他反思自己身上的确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认真”,“做什么事都当真,而且我不会绕弯,很多话可能搁到别人会绕过去不说,但我老说出来。我真的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综艺,不用这么认真的。”

在2020年春晚的小品《机场姐妹花》中,黄晓明再现了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换来的是一片笑声。

这不是他第一次自嘲了。早在2016年,《今夜百乐门》上演过一场情景喜剧《青岛大姨》:小明回到青岛老家录节目,街坊大姨硬要凑在镜头前,嗑着瓜子吐着壳,把小明穿增高鞋、not at all念成“闹太套”、演戏就会“一皱眉头二瞪眼三摆pose四定点”轮番挤兑了一遍。演大姨的就是戴着假发套、花丝巾的黄晓明。节目组原本让他演小明,他觉得演自己没什么意思,就和演大姨的演员对调了角色。

所有的负面评价,黄晓明都知道。他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是好事,老天爷又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修行。不管别人怎么误解你,都让你学会承受、学会放下,这是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

这番话,他也拿去对自己的员工说,对《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小姐姐们说,“不管你在人生哪个阶段碰到挫折都不重要,你就记住了,这是老天爷在帮助你进步,破掉你身上那些你以为可以的东西,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他现在觉得,人要活得像一块海绵,柔软,什么都能吸收,括别人的恶意。看到关于自己的传说,那就笑一笑,就当他们说的是另一个人。有一天,他的经纪人在闲聊中告诉他,觉得他变得柔软了,他很欣慰。

道理都想明白了,情绪也能收拾好吗?

今年5月,在李佳琦直播间,黄晓明觉得自己把李佳琦挤出屏幕了,让他坐进来,李佳琦说“没事,大家是来看你的”,黄晓明立刻说:“不不不,大家不喜欢看我。”

和导演、创作团队一起回看《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时候,开着弹幕,黄晓明很抗拒,他从来不看弹幕,觉得弹幕里关于自己的评论都是负面的。大家说,没事,看一看嘛,他没办法,看了一段,没人骂自己,再看一段,真的没有。

3

黄晓明

听话

一个不抽烟的男人。这是我这次采访黄晓明的一个新认识。

在《八佰》的拍摄现场,给特派员这个角色准备的是骆驼烟,黄晓明愣了一下,这烟没有过滤嘴。啜上一口,浓烈的尼古丁直冲入嗓,灌进双肺。但这是特派员抽惯了的。黄晓明悠闲地吐着烟圈,拍拍杜淳的肩膀,劝这位誓死坚守四行仓库的谢团长尽早撤退。第二支骆驼烟抽完,黄晓明突然说:“对不起,导演,停一下。”“你要干吗?”“我要吐。”

其实,在之前采访中,黄晓明也感慨过:“人生两大难,一个是戒烟,一个是减肥,如果这两点都能做到,这个人的意志力真的非常强大,还好我不抽烟。”

小时候,家里房子不大,爸爸在屋里抽烟,妈妈非常反感。于是,还没学会抽烟的他记住了,抽烟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烟草就这样在他的人生中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黄晓明小时候有多害羞,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7岁那年,电影制片厂请他演一部儿童电影的主角,二姨带着他去见导演,到了导演跟前,黄晓明却用两只手捂着自己的脸,不肯松开。那时候,他不爱说话,爱看讲故事的书,在大街上被人看会问妈妈“他们为什么看我?”

在爷爷家,他是长孙,在姥爷家,他是长外孙。要乖、要听话,做个好榜样,他从小就知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他发现七个堂弟、表弟不一定听爸妈的话,但是听他的话,当大哥的自豪感就来了。

当一个厉害的大哥,就要会张罗、有能耐、能扛事。黄晓明后来变得大方、阳光,爱跟人分享他认为好的道理,爱用自己的方式对别人好。这其中有家庭环境的原因,也少不了职业和人生经历的影响。

在北京电影学院,他说台词都不敢大声,老师的孩子叫他“面瓜”。临近毕业,他想算了,别当演员了,回青岛找家电视台做个外景主持人吧,总比在剧组忍受别人的白眼好。

可是故事没有这么发展下去。他逼迫自己厚着脸皮大声说话,撒开了去演戏,哪怕用力过了头,动作变了形。他成了“内地第一小生”,享受过顶级明星的待遇,成立工作室,去长江商学院进修。渐渐地,圈内不少人在演艺公益等方面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先来问问黄晓明。他越来越像一个大哥了。

然而,在父母眼里,黄晓明既不成功,也不成熟。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还老被人骗得团团转,动不动就要减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爸爸每天唠叨他,转发各种防骗和养生的文章给他,劝他早睡早起吃主食,妈妈经常帮他审视周围的人,以防他再被骗钱、骗合作。

43岁了,他仍然听妈妈的话,但不是言听计从的那种。他不希望儿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被妈妈教得太乖,说话做事都要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他最羡慕宁静和张雨绮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一副毫无顾忌的样子。自己这辈子是做不到了,儿子可以这样,自我一点,放得开一点,皮一点。

他也对父母叛逆过,拍第一个广告拿到1500块,当时妈妈的月工资才800块,他买三十多件礼物带回家,每个姨妈舅舅叔叔姑姑都有。现在的黄晓明清晰地看到当时的自己膨胀了,满脸写着“你们就拿着吧,拿去用吧,我现在的工作是好的,我身边的人都是好的,你们不用管我”。

事业越是顺风顺水,黄晓明越听不进家人的意见,甚至跟妈妈吵起来,妈妈气得一星期不理他。等到事情过去了,行业退潮了,他才明白爸妈说的至少有一半是对的。往后爸妈再说什么,他都听着,答应着,再去琢磨有没有道理,该怎么做。山东人向来推重孝文化,经历过了,自己也为人父了,他觉得“孝顺孝顺,孝就是顺”确实没错。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不会害自己的人,为什么要让他们生气难过呢?

7

黄晓明

勋章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两年前,黄晓明演戏才不紧张。也就是说,之前演了二十年戏,他都是绷着的。

放松下来和当时拍的那部戏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人生教会他的。几年前他以为自己活得很明白了,现在看那就是个傻小子。

这两年他做了很多的调适,比如降低期待值,看淡结果,就像把大背包换成一只小腰包,轻松多了。对什么好奇,就去玩去研究,比如茶叶、红酒,花一点时间在这些不实用的事情上,很快乐。想休息的时候,给自己放个假,遇到好的剧本和创作团队,两部戏连着拍。碍于人情答应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到这个年纪,也不必在说不之后再去解释什么了。

和三年前我采访时见到的那个暗色调的黄晓明相比,现在他明亮起来了。这种明亮又不同于八年前他身上那种明晃晃的亮,那时他接连拍了《中国合伙人》《血滴子》《无问西东》几部电影,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从刚毕业时年轻人不可能演主角,等到了几个中生代演员共同扛起一部电影的局面,那种未来可期的昂扬在他的表情和语调中清晰可见。

这八年经历的起起伏伏和内心感悟,他也愿意分享,总结经验就是人一辈子迟早要跌倒并且饱尝痛的滋味,早一点总比晚一点好。然后,他用轻松的语调说:“身上的伤疤可以作为男人的勋章。”

八年后,他仍然感谢时代,仍然想去演,想做事。因为这是他的欲望和梦想,为此要面对的批评和非议,都是应该付出的代价。

假如有人说,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或者其他某部电影里演了一个油腻的人,他会笑一笑,什么也不说。

 

摄影:尹超/妆发:马海超/监制:陈博/编辑:李萌/撰文:Maggie / 服装统筹:猪GK、Simon

12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