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刘琳 | 做孩子式的妈妈 陪他一起升级打怪

2020-10-28 来源:时尚健康
采访刘琳时,脑海中仍念念不忘《隐秘的角落》,因为剧中“周春红”这一母亲的形象被她刻画得极为传神,深入人心。一个好演员总是能驾驭各种类型的角色,戏外的刘琳自然与周春红相去甚远,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亲子观。她与儿子“小蜗牛”的关系更像是好朋友,相处间充满了欢乐和温馨。“我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刘琳说,“我是一个‘孩子式’的妈妈。”

2

刘琳 & 儿子 王思弘

妈妈:刘琳

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0 年凭借在电影《过年回家》中的出色表现获第13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代表作《父母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隐秘的角落》等。

儿子:王思弘 7 岁

1

刘琳 & 儿子 王思弘

最喜欢说“你帮帮妈妈呗”

儿子王思弘被刘琳昵称为“小蜗牛”。当初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就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慢慢地来到了刘琳的世界里。现在小蜗牛正读小学一年级,愈发地活泼、好动,她切实地感受着孩子的变化:嗓音还是童声,但已经开始变得低沉了些;一觉睡醒了,不再“哧溜”一下蹿到妈妈的床上;遇事时的态度很酷,而且越来越爱耍酷……“我和他爸爸说,七八岁讨人嫌。”刘琳打趣,“好像是迎来了一个‘叛逆期’。”

“叛逆”的最大表现是他说话时往往以“不”字开头。去学习吧?不。跟妈妈一起拍照吧?不。刘琳敏锐地意识到,小蜗牛是大孩子了,自己与他的相处方式也要做进一步的调整。“我从来不发号施令,因为他不会吃你那一套。”她回忆起年幼时的自己也很不听话,“想一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要求做这个、别做那个。但其实,越不让做的事情越会去做,在这一点上,每个小孩子都是一样的。”所以她会顺着孩子的需求去引导,用一些方式方法巧妙地达成目标,而不是严厉地要求他“你必须怎么样”。

小蜗牛有时赖在床上不肯起,刘琳会用诱惑代替批评:“爸爸在做早餐啦,有很多很多好吃的,都是你最爱吃的!”于是一骨碌,一只小蜗牛就从被子里钻出来了。前阵子因为疫情防控居家,刘琳觉得小蜗牛的运动量有点小,就安排他每天跳绳1000 个。“他跳到五六百个的时候就累了,趴在那儿不愿意起来。”刘琳也不说他,只是拿起跳绳就在旁边跳了起来,跳到400 个的时候告诉小蜗牛:妈妈马上就要跳到500 了,要追上你啦!小蜗牛一听,立马蹦起来说,我肯定比你跳得多!就这样,孩子没了逆反心理,运动的效果也达到了。

批评说教很容易,但真正有效的教育却很难。后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还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一次,刘琳一家三口正着急出门,小蜗牛却忽然不走了。他嘟囔着:“我的故事还没听完,小乌龟也没喂呢……”也许有的父母会感觉不耐烦,直接抓起孩子就往外走。但这绝不是刘琳的做法:“在大人看来,这些都是无稽小事,需要在乎吗?答案是需要!因为在孩子看来,这就是天大的事情。”于是刘琳陪小蜗牛喂了乌龟,并且承诺回来后给他讲故事,然后全家人才开开心心地出门去了。

有时候刘琳还喜欢在小蜗牛面前“示弱”,表示自己有好多事情不了解、没听说过,“请他来‘教’我,让他觉得自己要担起男子汉的责任来保护我。”她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大孩子”,陪小蜗牛一起成长,一起“升级打怪”。就像今天杂志邀请刘琳和小蜗牛一起拍摄大片,小蜗牛一开始是拒绝的,直到刘琳说:“你看,妈妈一个人去拍照会感觉特别孤单,特别拘谨,特别没意思。你帮帮我呗,陪在我身边,咱俩有个互动,那就好玩多了。而且妈妈也希望跟你的合影能多一些,等你长大了再看,那多有意思呀!”被激发起了成就感的小蜗牛这才愉快地答应了。

3

刘琳 & 儿子 王思弘

亲子彼此有空间,才能自由呼吸

拍摄现场,小蜗牛带来了一只他心爱的蝈蝈儿。等待妈妈化妆的间隙里,他还跑到楼下,抓来了好几只蜗牛,把它们一起放到蝈蝈儿笼子里。每拍完一组照片休息时,小蜗牛就飞速地跑去看他的小动物们,还给现场的工作人员普及动植物小知识,比如蝈蝈儿爱吃胡萝卜这一点就着实惊到了许多人。

刘琳说,小蜗牛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搭乐高、听故事、养小动物。他在家里面打造的生态圈里不仅有蝈蝈儿,还有小鱼、乌龟等等。“前阵子他和爸爸去夏令营,逮到了一只雌蝈蝈儿,就拿回来跟家里的雄蝈蝈儿一起放在玻璃缸里。结果两只蝈蝈儿谁也不理谁,头完全冲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搞得小蜗牛很失望。”

小蜗牛是班级里的科普达人,而这丰富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的汲取。打出生以来,小蜗牛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现在每天早上一睡醒也要听,去洗手间洗脸也会把ipad 放在门口听,睡觉前更是如此。“他自己喜欢读英文书,中文书则更多的是我带着他一起读。”刘琳说,小蜗牛小的时候,她讲故事都是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后来学校里每周都有互动课堂,让家长去给班级里的孩子们讲故事。她发现,光是惟妙惟肖地叙述还不够,“孩子们未必记得住,你要提问、倾听。”于是,她开始琢磨怎么去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故事才是最有效的。现在跟小蜗牛一起读书时,都是她讲完一页的内容,然后就开始提问:这段话讲了什么?还有哪段话吸引你了?通过这一页你都了解到什么……“我希望他读书的同时,还能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刘琳特别推荐了读小库的“大师名作”系列,适合7-12 岁的孩子阅读。系列中的每一本她都给小蜗牛读过,“老舍的《马裤先生》他很喜欢,听的时候笑得特别开心。”除了读书,刘琳还经常带小蜗牛去博物馆,或者去看戏剧。天桥剧场的“小不点大视界”是刘琳和小蜗牛都非常喜欢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都会在那里上演。”她印象最深的是看戏剧《钢琴解剖课》时,里面的主人公躺在钢琴上睡觉,没想到小蜗牛回家之后也模仿了起来。刘琳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有样学样地躺在钢琴上面,特别有趣。”事实上,孩子也正是在这种模仿之中获得了知识与能力。

在刘琳看来,陪伴孩子很重要,但自己独处同样重要。小蜗牛喜欢看动画片,刘琳有时陪他一起看,有时也会趁着空当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有空间,才能自由呼吸。

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4

刘琳

想演漂亮的角色,让儿子夸好看

对于现在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刘琳坦言自己也难以幸免。在小蜗牛上学的问题上,刘琳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怀孕时觉得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但等到真上了幼儿园,或多或少就会跟人家对比:怎么别的小朋友连乘法都会了,你的孩子连十以内的加减法还算不好。”尤其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刘琳开始陪着小蜗牛上课外班——五点钟放学,她赶快给孩子弄一口吃的,就带着他继续去上课。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小蜗牛虽然并不排斥这些课,但也不主动参与,课堂上不会跟老师积极交流。“他人坐在那儿却压根没听进,其实就是在耽误时间,而且还把他弄得很疲惫。”因此她果断做出了决定:停掉除运动类以外的所有课外班。“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未经培训就上岗的,需要自己摸索怎样做父母。大多数人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呈S 形地走来晃去,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就好。”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刘琳特别注意跟先生保持统一战线、统一思想,准则是“抓大放小”。虽然具体的小事上没有那么多规矩和要求,但大的原则绝对不能偏。比如要照顾朋友,不可以欺负别人,特别是不可以有阶层观念,一定要学会尊重。之前家政服务的工作人员到刘琳家里,小蜗牛不太会主动打招呼。发现这一点的刘琳要求他每次必须跟阿姨主动问好,对方做完事情离开时也要说“阿姨,您慢点走”。

5

刘琳

谦虚、尊重是刘琳对儿子的要求,更是她一直以来做人的准则。在成为妈妈之后,这准则之外还添了许多容平和。小蜗牛有时会淘气,不肯把脏袜子放好,刘琳本来有些生气,但是转念一想,改用调皮的语气来问他:“我怎么发现卫生间的地上有两只小袜子呀?谁的袜子那么臭,熏得我呀受不了,袜子的主人还要不要它啦?”说得小蜗牛不好意思,赶紧去把袜子捡起来。与此同时,刘琳的情绪也在打趣之中被自然化解了。

很多时候跟其他妈妈一样,刘琳也会担心自己的情绪不够稳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她在妈妈的岗位上也拿出了研磨演技的认真劲儿,不断学习,不断精进。“我想要更耐心一点儿,更温柔地陪着小蜗牛一路往前走,见证小蜗牛的成长,也见证自己的变化。”

当被问到“接下来想演一些什么样的角色”时,刘琳的回答真诚而有趣:我真的想演一些漂漂亮亮的、样子很好看的角色,让孩子以后看到时会说“我妈妈好美呀”!

 

编辑 张鸣 文 狄娜 视觉 大康 摄影 Ray(逆光视线) 化妆 小鹏 助理 杨凌宇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