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不仅适合直饮,也适合与水果或花香味搭配。例如今年的网红饮品“ 白桃乌龙”“桂花绿茶”。
苦夏里的冷浪漫
人间七月天,街头人手一份的透明塑料杯里,满是明晃晃的冰块,冷饮爱好者们自然也明晃晃分成了两派:一类是独爱茶之濯清涟而不妖,一类是认定了咖啡就是今夏唯一的藿香正气水。
至于理由,非要让他们拎拎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就像忠实的茶饮爱好者梁实秋,从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到西湖的龙井,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都一一尝试过,“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是他对茶的最高褒奖。至于老舍作品《离婚》里那个浪漫又懦弱的老李,在家庭琐事击碎了悬空的诗意时,也免不了想在夏夜来一杯“苦涩,深黑,会踢动神经”的生命咖啡。
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冰箱本就稀罕,更不用说专业的制冰机器。不论是梁实秋还是老李,哪怕在夏日感受到了荒野之息与残存的浪漫,想必也是大汗淋漓。
自古以来的饮茶文化,大多以热水冲泡,“茶就应该是热的!”“冷茶不好喝!”在冷泡茶进入人们视野之前,似乎很难想象它会冲破人们对茶的刻板印象。倒是咖啡,它们先是凭着最简单的冰美式或者冰拿铁,打开了人们对于咖啡冷饮的认知,随后又以冷萃和冰滴的美妙口感,流行于咖啡饮品市场,给人们带来夏日的沁凉。
冷泡,并不是将热饮放凉或是加冰块这么简单。自不用说热茶中加冰,必定会被爱茶人士嗤之以鼻;就连常见的冰美式,也会因为冰块在咖啡中融化,降低咖啡的厚度,香气分子不能充分散发,还有一种违和的兑水感。相比冰镇咖啡,冷萃在保证咖啡真味的前提下,去掉了煮制时的苦与酸。
别有滋味的冷泡
“冷泡”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通俗易懂的概念,更专业的说法应该是“低温萃取”。通过冷水长时间低温浸泡咖啡粉或者茶叶,可以让其中带有苦涩口感的生物碱、茶多酚或者酸性成分析出更少。与此同时,芬芳物与甜味物质在缓慢的过程中也可以更稳定地析出,带来或圆润或轻盈的甜感。当冷泡完成后,在饮用环节,这些带着香甜的化学分子会在到达口腔时,因为温度升高,逐渐挥发,使香味浓盈整个口腔。
换言之,通过冷泡的方法,茶饮可以收获到不同于热饮煮制更为舒适的甜感与更为丰盈的芬芳,在这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慢慢等待中,会滤掉一般茶叶常有的苦涩。茶饮香气仍在,口感真正清新得像雨后的荒野,不加糖也略带橘甜味。就算平时对“老年人专属”茶水不屑一顾的人,此时也愿意跨越饮品的巴别塔,给冷泡茶一个机会。
在咖啡领域,通常把低温萃取的咖啡称为冷萃咖啡。由于低温的原因,减少了咖啡中的杂味,酸度偏低,口感清爽,能表现出咖啡豆最纯净和最顺滑的口感,仿佛咖啡卸下了自己的苦涩难懂,带着恰如其分的巧妙香气,变得柔顺与醇厚起来。
我们应该感谢冷泡的出现,让茶和咖啡真正成为夏日之光。
看着冰滴壶里的冰块慢慢融化,滴进咖啡粉末的过程,仿佛是自己正在被浇灌,仿佛是在宣誓要和这个匆匆流逝的世界并不一样。
咖啡与茶,相互影响的“冷”知识
冷萃咖啡流行至今,也不过百年;但它的历史,比人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许多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冰咖啡,尤其在气候炎热的东南亚,用热煮咖啡或者速溶咖啡再加工制成的冰咖啡,更是当地人日常的解暑神器。早在1600年前后,正值大航海时代,往返于各大海上航线的荷兰商人,习惯于将咖啡浓缩后冷藏保存,来满足长途旅行时在船上享用咖啡的需要。相比于冷饮的方式,他们更习惯将咖啡浓缩液冲泡热水,以此来还原热咖啡的味道。这冰凉的浓缩液,也成为日后冷泡咖啡的雏形。
到了1800年,冷藏咖啡液的方法已经流行于欧美的大部分地区,因为咖啡的浓度相对较高,家庭主妇也热衷于购买冷咖啡浓缩液。咖啡浓缩液甚至在后来的战时物资供应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真正意义上的冷萃咖啡,起源于日本,不是为了解暑,而是时代的产物。随着荷兰商人的脚步踏入亚洲大陆,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商人随后将这一方法带到日本。凭借着悠久的冷泡茶传统,日本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这种制作冷咖啡的新方法。最晚在1922年,传统冷泡咖啡—京都式咖啡正式诞生。几十年后,拥有化学工程师背景的美国人托德·辛普森(Todd Simpson)在前往秘鲁的植物采集之旅中,受一杯浓缩液咖啡的启发,发明出已被当今的咖啡行业广泛接受的冷萃咖啡系统(Toddy ColdBrewing System)。
冷泡茶的历史虽然比咖啡要早得多,发展速度却缓慢不少。早在四百多年前,日本人便在自己独有的茶道体系中发明了冷泡的方法:将茶叶浸泡在冰凉的河水之中,一段时间后,再滤去茶叶,品啜茶汤。这种利用河水制茶的方法,不仅仅是因为其天然的制冷效果,更是与日本文化中扎根已久的“物哀—幽玄—侘寂”文化密不可分。河水衬托自然,等待呼应时间,冷泡茶成为反对当时日本贵族浮华而精工细作式茶艺的一举。
日本小范围的冷泡茶道文化,在当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反而是在这一技术被应用于咖啡之后,冷泡茶叶才渐渐开始流行起来。一直到后来,日本的茶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冷泡技术也随之而去。如今大部分观点认为,台湾的“冷泡乌龙”,应该是冷泡茶的正式鼻祖。
几百年过去,当冷泡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使那些因炎热而感到疲倦的人们焕然一新,不仅仅是出于对更好味道的追求,更从侧面折射出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
美国在拥有了冷萃咖啡系统后,经历过一个缓慢的过渡期,冷萃咖啡系统才真正开始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几年前谷歌发布的非酒精类饮料报告中,以冷泡茶,尤其是冷萃咖啡为代表的“冷制作”,成为近年来饮料市场的一大流行趋势,美国几乎已经变成冷萃咖啡的国度。不得不承认,星巴克等一众咖啡零售品牌的推广,使冷萃咖啡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但它们得以走红的原因,其实和自2012年起,手工咖啡制作的风潮不无关联。更多的人选择在视频网站上搜索或是分享冷萃咖啡视频,无形之中助长了冷萃咖啡的火爆。
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咖啡曾一度挤占传统茶饮市场,成为更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茶饮粉末时代,到后来长达20年的街头茶饮时代,再到2015年前后新式茶饮店的出现,消费者对于茶饮有了更高的追求,也为冷泡茶的发展带来另外一种可能。
2019年发布的中国《现代茶饮白皮书》显示,除了传统茶叶消费者,更多的年轻人展现出对新式茶饮的青睐,冷泡茶与纯茶制成的水果茶饮,在市场份额上甚至已经超过了奶茶。以味道取胜的优质冷泡茶便脱颖而出,成为近年来的新晋选择。
冷萃咖啡虽然看起来自带“高冷气质”,其实它是一款 “小白”也能挑战的零失败咖啡。
只要将适当研磨的咖啡粉放入冷水中,静置8~12小时,过滤后即可饮用。
如何做一杯好冷泡?
咖啡也好,茶叶也罢,冷泡都是呈现风味的一种选择,其中涉及的细微变化,也直接决定着最后入口的表现。
冷泡的时间会影响茶的浓度,而冷泡茶的风格则与茶叶的种类息息相关。对于茶饮来讲,可以选择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绿茶、白茶、乌龙茶与红茶几种,它们的发酵程度由轻到重,冷泡时间也由短到长,相对来说,有明显花香和回甘的茶叶,以及轻发酵、轻焙火的茶叶,冷泡起来口感也更为芬芳甘甜。
就拿绿茶来说,像都匀毛尖、碧螺春这种芽头细小、芽叶细长的绿茶,经过揉捻的工序,哪怕没有过高的水温,茶叶也可以与水充分接触,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容易散发清新的风味。如果独爱红茶发酵后的独特味道,也不妨用红茶冷泡,只不过最后得到的冷泡茶汤,甜味先于香气,总还是逊色几分。最特别的是如白牡丹或是白毫银针之类的白茶,在制茶过程中既无揉捻,也无炒制,这意味着白茶的析出速度要更为缓慢,因此不必紧张地计算时间,更适合隔夜饮用。只不过无论怎样,都不要超过24小时,否则得到的更可能是一瓶冷涩的茶水。
喝冷泡茶,如果真的讲究起来,茶叶的新老以及泡茶的水质,都会微妙影响最终的结果。对于茶叶,新茶要优于老茶,这样才能突出其中的香醇滋味。对于茶水,以矿泉水冷泡口感为最佳。将茶置好,按比例浸润于冰水之中,放入冰箱。接下来要做的事便是等待,等待几个小时之后,仿佛雨后的草地,花香与茶香在口中渐次打开。
与冷泡茶相似,冷萃咖啡也有着最适合自己的咖啡条件。首先是咖啡豆的选择,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产地的咖啡,但总的来说,单品咖啡在风味的表现上更干净。至于烘焙程度,只要萃取方式得当,无论是深度烘焙还是浅度烘焙的咖啡,都可以有风格不一的口感。高烘焙程度的咖啡,会带有明显的巧克力与坚果香气,也更适合喜爱奶咖的人在冷萃之后加奶享用;轻度烘焙的咖啡,则有更明亮的酸度和水果花香,适合延长萃取时间去凸显这些精致的风味。如果是新手小白,不如先从中度至中深度入手,它们平衡的味道与香气,可以避免萃出的咖啡过于寡淡或是过于浓烈。
在家中操作时,只需要按照合适的比例,用低于5℃的冷水,长时间低温浸泡较粗研磨后的咖啡粉,在玻璃瓶中密封,8~12个小时之后,发酵完成,再将咖啡渣滤净。这样,哪怕不用专业的萃取器具,也可以自制出口感顺滑的冷萃咖啡。
咖啡爱好者夏日的最爱除了冷萃,还有和其制作原理极为相似的冰滴咖啡。和冷泡茶与冷萃咖啡不同的是,因为制作工艺复杂,人们接触到冰滴咖啡更多是在消费场景,而非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冷萃咖啡在制作过程中只有水与咖啡粉的参与,而冰滴是将冰块融化出来的液体滴在咖啡粉上,通过与大量的空气接触,三者充分混合,经过一晚的发酵之后,使得冰滴咖啡浸润了酒酿香气,也是夏日的独特一味。
或许我们热爱冷泡茶、冷萃咖啡或是冰滴咖啡,是因为那一杯等待的时间里,就像是一次微型的冥想:眼前闪过的不再是停滞的车流,而是荒野里的风。
编辑:若菲 文:林爱肉 视觉:卞玉清 摄影:陈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