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艾默里奇
重复成功 不是我
提起罗兰·艾默里奇,每个人都会认定他是好莱坞最具盛名的“灾难片大师”。在《独立日》《后天》《2012》等影片中,丰富纵横的想象力和极具震撼性的特效,都活灵活现地在大银幕上呈现,每一次都令人惊呼,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应该有的样子。
但其实,一旦见到本人,就会发现,艾默里奇和他电影中没事儿就炸白宫、炸地球的“破坏大师”的形象并不相似。他穿着西装,一头白发,常常笑,语音平和轻快,在职业的外表下,颇具亲和力。“其实每次我和以前看过我作品的演员见面时,他们都会说,哎呦,罗兰,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可能大家从影片中感觉,我应该是‘雷神’那样喜欢挑刺、会拿锤子砸东西的样子,但其实我本人还挺喜欢搞笑的。”
面对我们的采访,他时而交握双手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做答,在笑容中甚至带了一丝可爱。他的眼睛会让人忘记他的年龄:在说起电影时,这双眼睛闪闪发光。
1955 年,罗兰·艾默里奇出生于德国古城斯图加特。那一年,一场大雪席卷了德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出生,加上东西德多年的并不平静,让童年时期的他,骨子里对于极端境况中人性的闪光,就有了最直接而深刻的观感。
艾默里奇经历过年轻时代的失意,职场挫败,也经历过迷茫期。他有过无人赏识、重重磨练的青春。但,这都不能湮灭一个脑海中有无限想象世界的少年。22 岁,他因为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而决定,回到学校,去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制片与导演。可是,在毕业作品《诺亚方舟法则》被柏林电影节赏识后,电影市场却没有放过他,第一次创业的电影制作公司,失败了。
但最难的日子里,艾默里奇也没有放弃。“我曾经为做电影的曲折掉泪,也曾觉得自己像个斗士。”后来,他来到了好莱坞,在名不见经传的情况下,拍摄了科幻灾难片《独立日》,从此走向了视觉震撼与人性闪光交织的造梦之路。后来,无论是《哥斯拉》《后天》《2012》还是《独立日2》,直到2019 年的《决战中途岛》,每一次,他都在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全新的道路进发,谁也不能左右他的坚定。
人们说到罗兰·艾默里奇,总会说,哦对,那位成功的好莱坞大片导演。“我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家伙:整天都在叫嚷:‘好莱坞怎么总是在做相同的题材!’”但罗兰也说过:“主流电影就是能吸引大多数人去看的电影。有时人们说,故事看上去都有点像,其实也是因为,观众们想去看这样的故事。不过,任何规则都是为了打破规则而存在的。”
“好莱坞是对成功顶礼膜拜的,只要你成功,他们就不断地想来找你拍电影,但这时候考验你的依然是那个永恒唯一的题目:你想做的是什么?你必须回答好这个永恒唯一的题目才能继续成功。”他清醒地知道这一点。
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是私人行程还是国际影展,艾默里奇已经来过中国四五次了。他是个中国艺术品爱好者,也很爱在中国旅行,还曾经在爬过长城后“感慨”:“长城太美太震撼了,如果在电影中炸长城,那,我得想想,想想!”
“每次来中国的时候,中国都似乎变得更好,我很惊讶中国发展得这么快。我想,大家对于中国的固有印象应该被打破了。”
创新,不留恋成功,打破固有观念,也是艾默里奇最爱做的事情。虽然此前在大众印象中,艾默里奇是“灾难片之王”,可实际上,他本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称谓。“我不愿意被贴上固定的标签。我也不是特别热衷拍续集电影的人。我一直希望尝试开创性的东西。”
《决战中途岛》,就是这样一次全新的尝试,一如既往,是罗兰导演与自己的决战。
罗兰艾默里奇
最逼真 普通人
逼真的航母群战、浩荡的轰炸场景以及触目惊心的战斗第一视角,史诗级的大片质感,让《决战中途岛》在预告片时,就点燃了观众的神经——“我倒要看看艾默里奇这次怎么炸掉太平洋!”
艾默里奇这次真的会“炸太平洋”吗?也许会,也许不。无论如何,二十年前的一部中途岛纪录片,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时机终于成熟,他和团队决定拍摄《决战中途岛》。他们在无穷无尽的资料和历史影像中做了一年又一年的研究,力求还原当年最真实的每一处。
在一个几十年前的历史故事中,在21 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娱乐体验中,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真实,细节。”艾默里奇说,“我一直喜欢一个普通人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主题,战争其实也是人的灾难。我喜欢在极端情境中,普通人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那是自然的内在的英雄主义。如果说某一些题材我特别喜欢,那这就是。”
为了凸显出真实,整个剧组来到了珍珠港实地拍摄,也通过摄影棚搭景还原历史中的真实场面,按照原尺寸打造了战机,还设计了许多大量第一视角的空战特效镜头。另外,还有很多惊险画面是用C G 完成的。“首先要拍的是航母起飞的跑道,通过360 度环形拍摄,完成之后再拍飞机的起飞,通过非常精确的摄影师的位置和电脑进行计算,才能把这些组合起来。航空母舰是在大海当中进行航行,同时还有水的效果。”
“拍这样的电影总会有一种责任感,希望很准确展示历史真实,同时也知道我在拍一部电影,需要有一定的娱乐属性,比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2019 年的电影世界,更多元,更纷呈。在李安导演开始使用3D 4K 120 帧来拍摄电影时,早早就开始使用新技术的艾默里奇,却更欣赏摄影的传统技术。“我就算用数码相机拍摄,也会喜欢让画面有传统相机拍出来的感觉。拍摄过程中,我使用8K 来拍,这样会让细节更多,而且演员如果状态好,一场戏能剪出来三条镜头。”
“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故事要好,特效要好。”
作为每次都能出神入化运用特效的导演,《决战中途岛》这次的特效又如何?
“《独立日》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当年我们用模型做特效,但现在已经完全发展为使用电脑科技,人们几乎可以制作出任何画面。这也让人思考:‘谁’在使用特效,要拍什么,用何种方式呈现?”
特效组是2000 人的团队,每天艾默里奇都会花很多个小时做特效回顾,反馈调整。“如果我有一两天没有和特效组开会,我会很紧张。”他的团队知道,导演坚持认为,从时间到细节,罗兰坚持努力确保影片各个方面都尽可能精确。”
令人惊叹的当然是那些第一视角的体验感,对于真实情境的无差别还原,但某些场景也耐人寻味。艾默里奇分享道,片中有个场景是,很多人排队在甲板上捡东西。“我们通过和老兵交谈了解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等待远方要归来的战友,这也是对军人的一种崇敬。”
最具大片感的视觉体验里,最动人的,依旧是普通人的情感力量。
罗兰艾默里奇
令人兴奋的 是新视野
《决战中途岛》吸引了一众大咖来参演,罗兰·艾默里奇说:“我们的影片有三条故事线,描绘了三条互相交织的战争视角,这次请到非常多具有辨识度的演员,同时他们又和历史上的人物有非常棒的贴合性。”
剧组第一个接触的就是伍迪·哈里森。“我们让他来演切斯特·W·尼米兹,一个将军,他立刻就同意了,别的演员要吸引过来,那就更容易了。”艾默里奇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但他自己清楚地知道,其实,容易吸引人的根基在于剧本优秀、团队优秀。“再加上好莱坞最近的风潮是,越真实越动人。因此,《决战中途岛》这样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了一种和谐的凝聚感。”
有趣的是,难以忘记的一幕也出现了:当年的好莱坞西部片大导演约翰·福特也出现在了《决战中途岛》中。这有部分是基于历史真实的:1942 年,带着摄影机去了中途岛的约翰·福特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但当真正的大事发生时,他和摄影师一起来到了房顶上,拍摄了关于中途岛战役的纪录片。即使他后来为此受了伤,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令人兴奋的还有,《决战中途岛》是罗兰·艾默里奇和中国制片公司的一次合作。
2017 年,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和罗兰·艾默里奇在戛纳电影节相遇,一次海边的长谈,让两人一拍即合。如今,超级强大的演员阵容、惊心动魄的海空战争场面、大量空战第一视角的震撼特效,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既是一场视听盛宴,也见证了中美电影人重量级的合作旅程。
于冬回忆道:“当年大家看到的《珍珠港》,还是靠模型去做的,现在的《决战中途岛》,已经能做到战争场面和特效完美结合,效果比二十年前的《珍珠港》跨越了一大步。如此逼真的特效,在这个类型上,以前是难以做到的。这也是全世界最尖端的特效战争片的展现。”
喜爱中国,和中国合作拍摄制作了《决战中途岛》的罗兰导演,平时对中国电影也颇多关注。“我想到在越来越国际化的时代里,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国际化的视野。确实,我希望来中国拍摄电影,虽然还不确定是什么样的故事,但我一定会回来的。”
2019 年被誉为中国的“科幻元年”,因为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有很多致敬罗兰·艾默里奇那些风靡全球的科幻片的影子。有意思的是,艾默里奇导演也看过《流浪地球》,还对它赞誉有加:“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好的制作,非常好的视效,充满了想象力”。
不过,他也会“不服”地告诉我们:“‘如果地球出现危机,美国人会奔向新的家园,而中国人难离故土’,这个概念我不同意。在我自己的电影里,人们还是留在地球上的,比如《2012》地球是被水淹了,在《后天》中,人们被困在了冰川时代样子的地球上,在绝境中奋进。”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这个永远让人猜不出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最想说什么呢?
“那你要清楚谁是你最爱的人,你要和你最亲近的人待在一起。但如果有人能想办法阻止末日的到来,也不错。”
“您会成为那样的人吗?”
“我不知道。可能是哪个比我聪明的人吧。”又是一句出人意料的回答。
未来,罗兰导演还会给我们什么新的惊喜?谁知道呢,他的新视野,很有可能,因为中国的现在,因为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的机会,而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