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Li
“低调”是父母教,“高调”得自己挣
Jane Li,2000 年4 月19 日出生,演员李连杰与利智的长女,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在读。
Jane Li 是李连杰和利智的大女儿。即便如此,很多人并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低调”,是Jane 在采访中最常提到的一个词。通常意义上,只有具备了高调的资本,才反而会刻意用“ 低调”作为掩盖,这是一种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生存法则。但自小接受海外教育的Jane,理解的“ 低调”其实很简单:父母是父母,我是我。很多人以为的浮华与名利,原本就不存在于自己身上 。直到哪天可以用自己的名字走入公众视线,去做更多的事情……
Jane Li
给自己一个成人礼
11月底的巴黎,下午四点已经进入昏暗的冬眠状态,寒气缓缓渗进香格里拉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厅通道。距离(le Bal 巴黎名媛舞会) 的开幕只剩几个小时,但各项安排都在顺延,包括被“抢来抢去”的Jane的拍摄采访。
而早在半年前,此刻的浮华喧闹,似乎与李连杰一家并无半分关联。早已息影多年的李连杰,连壹基金的运营工作都交给专人打理。整个2019上半年,他远离尘世,每日专注打坐八小时,如苦行僧般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就在这个当口,le Bal的邀请来了。身处于矛盾旋涡中的Jane,仿佛夹在两块截然不同的面包中的一片生菜。“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舞会,一开始我不感兴趣,也不想参加。但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后,爸爸觉得,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成人礼。既然如此,就去多学学,多看看,涨涨见识。”
舞会当晚,李连杰也到场了。他没有参与跳舞,也极力拒绝媒体采访,但却很认真地欣赏了女儿的舞姿。与父亲不同,随着气氛逐渐走向热烈,Jane开始感到兴奋:原来拍照、采访,这些其他名流们习以为常甚至感到倦怠的事情,于她而言,尚是如此新奇有趣。以往的家庭教育让Jane牢牢记住“低调”二字,直到她考入哈佛,走入社交场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另有其运行规则。
“我慢慢明白过来,原来多和人接触,才有可能做得更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有利于以后的慈善工作。我们女孩子要互相帮助,向世界证明我们和男生一样强大。”
Jane Li
漫长的自我修行
李连杰信佛,“修行”,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日常。在Jane看来,选择何种信仰是个人自由,即便选择不同,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一场漫长的自我修行。这场修行于她而言,就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
父亲是功夫巨星,母亲是荧幕女神,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时常让Jane倍感压力。“小时候跟父母一起出去,我常常能感觉到,有人在后面跟着我们。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些人会骂我爸爸,或者骂我的家庭。一会儿说爸爸生病了,一会儿说爸爸死了。这些话,在一个女儿听来,真的很难受。”
令旁人意想不到的是,Jane真正意识到父母有名气这件事,并不是外人以为的荣耀,而是周围不断有人跟她说,爸爸妈妈的成功,不是你自己的成功。“我考上哈佛,人们说这叫‘学霸’。但在我看来,学习是我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方式。不靠天赋,不靠父母,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因为爸爸只念过小学一年级,妈妈也没读很多书,多数时候他们也帮不上忙。”
如今已经年满19岁的Jane,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名”。“我父母没给我取中文名。我爸爸经常说,名字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名字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希望由我自己来决定。至于到底叫什么,我还在慢慢琢磨……这也是我的修行……”
Jane Li
我爸爸就是我爸爸
这些年来,除了为慈善公益接受采访,李连杰甚少主动出现在镜头前。进入人生下半场,他不断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并把这种思考与女儿讨论。
2004年亲身经历的印尼海啸,让李连杰和利智都变了很多。于是在3年后,李连杰成立了壹基金,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和公益人才培养三大领域。“我的父母总是提醒我,要记得我们为什么存在,应该做些什么,要记得生命珍贵。很多时候,爸爸会和我讨论生、死。他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从社会中收获多少,也一定要想方设法回报过去。”因此,13岁那年,Jane就与朋友共同创建了回收电器的公益组织。此后,她开始活跃在世界儿童日、阿里巴巴全球公益大会,并且在联合国参与公益事业。
做慈善,离不开金钱。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李连杰从不避讳谈钱。“任何名利权情,没有属性,没有好和坏,而在于运用的人。用钱能帮到社会,就是好事情。”然而,作为女儿的Jane,常常是缺钱的。“18岁生日那天,他们对我说,你现在成年了。我知道很多人的18岁,会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但其实我想的反而是买东西。因为父母并不常帮我买东西,只在读书好的时候奖励过一些,所以我平时要仔仔细细地存钱。我想买些上大学要用的物品,一些冬天的衣服,还有一条裤子。”
Jane所说的那条裤子,售价一百美元,算是品牌货,可合算成人民币也不到七百元,正常小康之家都能消费得起。但一直以来,Jane都没什么钱去买这么“奢侈”的衣服。从小,妈妈利智就教育她:“ 自己花的钱要自己挣。” 李连杰过50岁生日时,因为没钱买礼物,Jane曾自己动手画了999朵玫瑰送给他。
对于慈善,一家人尽心尽力。对于名利,李连杰表示,已经不想再宣传了,也没有兴趣回忆。在采访时,我们问Jane:“ 作为李连杰的女儿,你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吗?”面对这个问题,Jane显得很疑惑:“ 可我爸爸就是我爸爸啊,不管他是不是叫李连杰。”就连由自己父亲主演的电影,Jane也没怎么看过。小时候是害怕爸爸受伤,不敢看。现在大了,是知道不必去看。与其看电影,倒不如趁寒暑假的时候,多去陪陪他,一起聊聊天。
“以前他总是出差,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现在我在国外上大学,反而一有机会就想看他。因为我知道,以后有一天我工作了,或许见面的机会,又会重新变得更少。”好像一场生命循环,父辈开辟出一条道路,子女又去寻找新的道路。在路与路之间,交叉有时多,有时少。但其中情义,自是不必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