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
问题
演员彭于晏常常会想:我要拍到什么时候?
从他大学期间因为参加外婆葬礼从加拿大回到台湾、以打工的心态参演《爱情白皮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8年,将近他本人年龄的一半。这18年里,他的角色从莽撞少年变成励志的体操选手,变成阴狠的罪犯,变成出没在湄公河的卧底,也变成孙悟空和黄飞鸿。很多事情,比如入围各类最佳男主角或是与前公司的合同纠纷,好的坏的,他都经历过了。
尽管如此,彭于晏仍然保持着并不慢的拍戏节奏和一定数量的作品产出。2019年,他参与了三部电影和一部环保纪录片的拍摄,参演的影视作品累计超过了50部。
“有时候会想,是因为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合作伙伴,还是因为你要过更好的生活?”他说。
拍完《邪不压正》,彭于晏大概有十个月没有拍戏,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和母亲出门旅行。他们到法国南部、到意大利去看博物馆,到西班牙看建筑。彭于晏小时候很喜欢画画,看了那么多博物馆,他想,这些人活到七八十岁还在画画是为了什么?他们在追求什么?他们肯定赚够了钱,也画了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坚持画呢?
彭于晏
到了北欧,天天看羊吃草,厌了,对于自然的热情很快消退,甚至开始想念便利店,也开始发现,自己果然是个都市人。那为什么还要待在这里呢?
他想起自己有一个朋友,14岁的时候两人曾一起坐火车从上海到北京,后来有一天他发现,那个朋友开始做起了厨师开上了餐馆,餐馆总是开起来又倒闭,倒闭又开起来,又倒闭。“你说他是为了拿到米其林几星吗?也不见得。”
如果面前有一条长路,如果每一天的路程都所差无几,往下走的动力就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多年前彭于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那种状态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情,就要问自己,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想成为谁?”日后这些问题会翻来覆去出现。
那段时间家里人和他都想过回去继续念书,“但是如果当时我做的决定是放弃的话,回去念书或以后做别的,做不好我也会放弃。所以我想我要做到,我告诉自己,要做就要做好。”
何况,演戏还算是一个可以接触各样生活的途径。何况,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明白。
彭于晏
寻找
彭于晏的外婆喜欢看港剧,小时候他常常跑到街对面租录像带的老板那里去借带子,以至于老板允许他帮忙看店来换取免费看录像带的机会。偶尔,他也会和外婆两个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外婆喜欢周润发、成龙、周星驰,常常剪下那些演员的报道来收集,也希望家里能出演电影的人。家里的表姐原本是要走这条路的,只是最终没有这样选择。后来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看到香港演员的照片总以为是彭于晏,会对他说,“终于去拍戏当明星了,真好。”
外婆去世那年,偶像组合F4刚出道一年,歌手周杰伦正当红,彭于晏也正式成为演员,一脚跨入了演艺圈。
彭于晏知道自己有一个圆鼻子,眼睛也是圆圆的,生得一副少年相。这在台湾偶像剧仍然蓬勃的时候为他带来了优势,以至于出道第二年他便在电视剧《恋香》中担任了男主角。但有时候这也会变成劣势,尤其是在扮演反派角色的时候。
演戏是彭于晏喜欢的事情,虽然他一直用的是笨方法,比如花八个月时间去学习体操、练习手语、成为海豚训练师,比如拍摄《湄公河行动》的时候常常随身带着一把仿真枪,琢磨拿枪的感觉……但一开始拍摄,生活中的琐碎就全都消失了,他可以专注地成为那个需要扮演的角色。还可以到意大利骑单车:“跟世界冠军鲁伊.科斯塔一起骑,骑到最后意大利的警察过来说你走开,不要影响比赛。”演戏时他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会和摄影师聊天,和化妆师聊天,都是快乐。演员张孝全说他“有一种分解紧张工作气氛的特质”,能让人不自觉地感到轻松。
彭于晏不是表演科班出身,刚开始学表演时就像刚开始打球那样:要学迈克尔·乔丹的样子,“什么都模仿”,姿势、神态,打到后来“慢慢的就是你自己了。最重要的是,你真的很热爱篮球的话,你不用去在意我一定要像谁,只要能够投进就行了,好玩就行了”。
运动也是彭于晏喜欢的事情。儿时因为哮喘体质弱,母亲送他去学游泳,后来因为拍戏又接触了更多种类的运动。他总在运动上花很多时间,直到现在还会每天跑五公里。运动是一个忠诚的事物,严格遵循着“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准则。运动也是他掌控自我的方式,因为在完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可以把握生活的成就感。
不演戏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很懒的人,懒得出门。如果没有兴趣,那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看看同行跑综艺、上节目、接广告,再看看自己,“哇,超人,我就不行。”
手头有事可做的时候,彭于晏的内心就会比较平静——比如去骑脚踏车,因为只需为自己设定好一个终点,然后向着它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想很多事情,不开心的、不高兴的或解决不了的,朋友们跟谁吵架、分手,或是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内心其实一直在思考。”彭于晏说,他便是以这样的寻找方式一步一步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