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竹子 | 动人的脸都在说故事

2020-03-16 来源:时尚COSMO
在竹子的心中,自己有一张特别“ 中国女孩”的脸:没有哪个五官是特别突出的,每一个部分都低调地构架起了一张平和又中立的脸。

1

竹子

过不去的小孩和脸盲博主

“我的脸不想有任何的表达,脸想说:‘ 就这样吧’,” 她瞅了眼镜子里的自己,又补充,“嘴还行,比较大,相对不平凡。我的嘴还是蛮想说点儿什么的。”

这是竹子做Vlogger的第三年。新闻学院毕业后,她做过婚礼摄影、纪录片主持人和商业广告的拍摄。因为喜欢在YouTube看视频,竹子在2016年3月尝试上传了自己的第一支Vl og。到现在,她通过Vl og的形式,自己拍摄、录制、剪辑、做后期,在画面和旁白的交错中分享着自己的生活。“说点儿什么”几乎成为了她人生的一个小小切口,呈现着一个有趣的、自信的中国女孩的样子。

竹子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漂亮过。

她是KOL,在微博平台上有341万粉丝。在她的观察中,最初看她视频的人们大多会说,这女孩怎么长得这么普通,时间久了大家便夸她长得好看—即使在她素颜出镜,自认为“挺丑”的时刻,粉丝们也会留言:“ 竹子,我觉得你特别好看。”

“他们好像比我亲爸亲妈还要更亲爸亲妈,到底带了什么样的滤镜呀?”像是说段子似的“抱怨”了一会儿不解的部分,她爽朗地大笑起来。

在竹子心里,漂亮和美是两件事。自信不总是和漂亮捆绑在一起的。她自觉性格不错,和她相处久了的人,会认可她的长相和性格蛮配的,“我的性格在替我的脸说话,所以大家会忽略我的长相。”

这是一个“颜值焦虑的时代”,在竹子的观察中,你可能找工作找不到,别人会劝你整容,整容了就能找到工作;找不到男朋友,别人会劝你变漂亮,变漂亮就有男朋友了。对她来说,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事太多了,“我不想要再为自己的这张脸焦虑了。”

小时候,也有“过不去”的时候。十四岁的时候,她在寄宿学校上学,有一天得知了自己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妈妈来接她回家的时候,她就透过车载的后视镜看镜子里自己的脸。那天太阳很大,她在灼热的太阳下,数了自己脸部加身材的十四个缺点,“我想到,因为我有这十四个缺点,所以那个男孩不喜欢我,特别难过。”

高中的时候,竹子开始学化妆。那会儿学校离北京当代商城和双安商场特别近,她的零花钱只能买得起睫毛膏,就把商场里的美宝莲买了个遍抱回家。为了让自己皮肤变白,出门就打伞;尝试换各种发型,失败的、成功的试个遍。那个年代流行论坛美女,大家都是紫头发、齐刘海,磨皮到五官都消失了,她也发自己的照片到论坛上去,想看看有没有人觉得自己算是论坛美女。好在这样不那么精致的“生活”有着一群最好的观众。在老公黑子自带滤镜的眼中,竹子是个“美妆大师”,他总会用马景涛式的台词夸赞:宝贝,我觉得你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肌肤。有的时候她素颜出镜,粉丝也会不吝夸奖,她自己笑说:我想这也许跟长相没关系,是真实的力量。

现在,和脸“过不去” 的小孩却长成了一个脸盲。好看的脸太多,最新火起来的偶像和最新冒出来的网红,她都分不清楚。能让她记住的往往都是安静地放在那里就有故事的脸,这是她如今对于好看的唯一评判标准。

喜欢的男孩子也不再是由外貌来判断了,让她举例自己喜欢的帅哥,她的答案是巴拉克·奥巴马,“我喜欢一个男人的综合气质。我喜欢他读过的书,他经历过的事情,他的言谈举止以及他的礼貌,一切的一切可能都藏在他眼角的微笑里面。”

2

竹子

“美妆大师”

iPhone前置摄像头、自然光、无磨皮、时而素颜,这些就是竹子录制视频的画面构成主要要素了。

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博主。

大多数时候,她都不喜欢化妆。一般出门前的妆容流程就五分钟:粉底、眉笔、口红、腮红,再画个睫毛膏,结束了。出门约会或者参加活动,会“尽心尽力”化个全妆,也就半个小时搞定。她有着在阳光下晒过的自然肤色,她说,肤色深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尝试更加凌厉的眉毛和更加夸张的口红颜色,用阴影和高光塑造出更加立体的轮廓。

要她讲讲最近新学的厉害的美妆tips,她沉默了好久,蹦出一句“好难啊”。最近精进的技术是用眉膏画眉毛,“画得更自然了一些……”讲到一半又气馁了,“嗨,说了跟没说一样,真没什么心得。”

也会看看美妆博主教程,偶尔跟好朋友导演韩夏学几招,但终究不是对这个太在意的人。最希望的是世界上可以研发出一种机器,一张脸放进去,过个三分钟出来,妆容就已经完成了。

相较而言,护肤是她更在意的部分。属于竹子的护肤原则有三点:第一,睡到饱,她每天起码会保证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二,运动,她分享过超级爱运动的女孩的肌肤状况,脸上的光泽是从深层的能量中透出来的,再好的美容仪都给予不了;第三,护肤一切从简,清洁和保湿是最重要的。

饮食上,她不喜欢吃加工太多的食物,但各种“原则”也时而要让位给当下的“欲望”,总之还是不那么为难自己。

你去YouTube上搜“Do You Think I’mPretty”,不少视频下面的留言并不太友好。也许有些人会在意,但我想青少年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路还长着呢,人生变化之奇妙,其实不用那么早被别人定义。很多时候PO出了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照片,居然被粉丝称赞。我想也许这和相貌没关系,而是真实的力量。

Vlog不是一个只属于“赢家”的幕布,幕布前有生活中的高光时刻,也有那些更为珍贵的、粗糙的、露怯的、带着满满的好奇去探索的时刻。今年9月,竹子在微博上写:“ 一直是个普通人,会哭、会笑、会难过。和从前一样在分享,不知不觉被推上这自媒体的时代。仍然会开心,也会难过,会对着镜子哭,会缅怀过去的单纯,会寄予未来的美好。”

今年,竹子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她了。一个定律是,人总会在几千条夸赞自己的评论中,看到那几条对自己生活有不同见解的指责。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更放松的状态,“慢慢地,看到不太好的话,都觉得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这是做Vlogger之后的她觉得最有意义的收获。

3

竹子

中国女孩的美是破茧而出的

到英国读书之后,竹子称自己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追求。班上十个男生,八个喜欢她。“外国人会觉得我巨美”,一切自然的、没有雕琢的特质受到了更多好评,这是一个审美差异被证实的小小现场。

伦敦是一个对她的审美体系有潜移默化影响的城市。这座城市很美,泰晤士河畔有滑板青年们喜欢的涂鸦,东区有最奇怪的妆容和最精致的咖啡店,泰特美术馆附近的地铁站里有各种名画,“走在城市里,你会观察城市的样子,观察它每一个细节的颜色。在博物馆看到Jackson Pollock的泼墨,你会想他为什么会选择这几种颜色。在伦敦,你有更多机会去逼着自己想这些问题。”

前段时间,她看到“一条”做的一个关于审美的视频,很受触动。很多人说审美不需要学,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形成的,她不同意。她时常和自己做时装和设计的朋友讨论,审美是有传承的。欧洲国家的审美一直没有断层,他们的艺术是有脉络可循的,一个个时代看过来,其实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自己的审美自信。如果去看刚刚结束了热播的美剧《Why Women Kill》,也能在三个故事中明显地看到美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妆容、发型、时装在审美上的传承和更迭。“我们这一代人去想什么是审美的时候,往上看,抓不住我们的根在哪里。”

4

竹子

庆幸的是,竹子大致生长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18岁成人以前,她和身边的每个同学一样,穿统一的校服,走统一的道路,所有想要标新立异、对审美的自我表达都会被教导主任用纪律的条条框框阻拦起来。成年之后,有机会去到了更大的世界里去游荡,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轴。

有时候,看向在这个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其他中国女孩,她觉得她们“特别勇敢”。她见过不少欧洲的女孩做背包客,一个人环游世界,搭便车、睡沙发,并不觉得稀奇,“这对于她来讲其实是很容易的,她爸妈年轻的时候就在这么干,就是当年的嬉皮士,他们生活中没有特别多束缚”。偶尔遇到中国女孩—一个人背着双肩在旅行,随身带着一本书,皮肤晒得黑黑的,去潜水、去跳伞、去开飞机,让人觉得有没有男人、结不结婚,都不是她人生中主要去面对的事情,她总是能很洒脱地面对生活—反而会觉得格外有魅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下,总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活。冲破了重重束缚,这种勇敢在我看来更坚韧。”

了不起的是,她在生活中修炼出了最让自己珍视的乐观的本领:家里厕所淹了,她会想太好了,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装修厕所;稿子写完忘记存档,她会想太好了,刚好有几个地方写得不太好,借这个机会重新写一下。“我会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去想,”竹子说。

今年,竹子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走向,和老公一起搬回北京,在胡同里拥有了属于他们的小院子,“回到北京我就是一个北京女孩,得去享受这个城市最好的部分。”

“现在是主场作战。”她又把生活想到最好的方向了。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