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
郭敬明
你认为流量明星会成为表演艺术家吗?那些特点比较鲜明,但专业不是那么突出的演员,你会关注吗?为什么?
郭敬明:我觉得流量要看它怎么去定义,如果流量是指关注度的话,其实有一些很厉害的演员,比如说巩俐老师,她一样也是流量,只要有她的新闻,大家都会看。有一些确实粉丝比较多的,表演相对不那么成熟的人,但他如果以后理想是做演员的话,就需要做很多准备,你也不能很武断地就说他一定不能行。如果他肯花时间肯努力,也许过不了几年你会看到很不一样的一个演员。所以我觉得给年轻人多一点宽容和时间。但你不能仗着自己有流量,就随便演吧。这样的东西不会长久,粉丝可能会支持你一两部戏,但长期来说,必须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说话的。
你在18岁时写的一段话,“我喜欢蹲在马路边上,看着大片大片梧桐树叶,纷乱下坠,如果天冷,就抱紧自己的膝盖,这是个好姿势,像个寂寞的乖孩子。”你觉得优秀的艺术家需要寂寞吗,还是更需要不断地跟社会保持接触?
郭敬明:我现在听到我18岁写的东西都起鸡皮疙瘩……我觉得以前写东西,更多的是多愁善感。我现在已经35岁了,18岁和35岁对各方面的理解,都不是像以前一样的笔法了。可能18岁的时候在马路上,你会觉得很孤独。现在,屋子里有一堆人玩儿,你也在那里面,可还是会感到孤独,这都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会发生的变化。每个艺术家都不一样,我认识的一些作家,他们就特别喜欢深入市井生活,去了解世间百态。但也有一些艺术家,比如刘慈欣,就不太出来social,他就钻研在他喜欢的科幻世界里,所以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说艺术家一定得怎样。
那你的习惯呢?
郭敬明:我都还好,人多闹腾我也很喜欢,一个人我也很舒服,我没有特别喜欢怎样。对,我创作的时候,基本是自己一个人,但也没有不跟人接触,或者类似闭关这种。
你认为写作和电影最大的关联是什么?
郭敬明: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的核心都是在讲一个故事,就是让人们在故事里感受到它该有的属于我们人类的情感。小说是读者看了文字,在脑海里面构建完了电影。所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会有一千种关于这个故事的情景。但是电影就是一个,但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电影已经把文字的东西具象化了,所以这是区别。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基调还是很共通的,就是在做一个故事讲述者。不管作家还是导演,都是故事的讲述者。
演员或者导演,需要具备文学素养吗?
郭敬明:我觉得演员的文学素养不一定要具备,但是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是有必要的。
所以有文学素养是最好的。
郭敬明:对艺术的审美力是一定要有的。最好有,因为你解读剧本的时候,你一定要理解这个剧本在讲什么,所以它也是文学素养。你看的文学方面的东西越多,你在拿到剧本的时候,也就理解的越多。
你认为国内的导演生存现状怎么样?
郭敬明:我算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因为我比较顺利,一出来就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班底在帮我拍电影。有很多我这个年纪的新人导演,他们可能连拍电影的机会都没有,但是你说环境好吧,也没有那么好,因为很多新人可能都在苦苦寻找机会。但是我觉得比之前其实好很多,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电影节,网络也特别发达,很多时候你不需要那么麻烦地拍一个东西,可能是一个短片就爆掉了。也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像病毒似的传播了。所以可能机会比以前多了很多,我们也看到了,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
不同的戏需要不同的演员,匹配你作品的演员,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呢?
郭敬明:我觉得第一个是这个人与角色的吻合度要高,外貌要符合角色。表演方面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表演功底。第二个,对我来说就是演员对这个角色本身有没有特别强烈的热爱。我觉得演员一定是特别喜欢这个角色,或者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他才能把它演好,否则对他来说就是个工作。
是什么动机让你参与到《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
郭敬明:最早节目组跟我聊的时候,我也有关注一些关于演员类的节目,但是那几个节目比较像是同行们之间的切磋,因为他的选手、导师、评委都是演员,更像是一种同行间的交流。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中,你不太会和你的对手说,这条好,ok过了。也不会有演戏的演员来教你怎么表演。《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的核心就是探讨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我就觉得很兴奋,这是以前节目可能没有出现过的东西,最接近我们行业的真实状态,也让大家了解导演是做什么的。而且我是很喜欢和演员在一起的导演,对我来说是很有动力的事。所以整个节目录下来都觉得很享受很快乐,虽然很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