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
KnowYourself,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箴言,几千年前就被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石碑上。在国内一部分年轻人的认知里,它指向的是一个读起来像论文,但又极具感染力的心理科普自媒体。每晚它会向微信平台的500多万订阅用户推送心理科普文章,分享自我成长、情绪压力、亲密关系、社交心态以及一切能戳中当下年轻人痛点的议题,那些在一代人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郁结与伤痕由此得到了正视、剖析、抚慰和化解,他们用陪伴、启蒙、觉醒等一系列治愈系的词汇去形容这个树洞般的存在。
KnowYourself的创始人钱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卫生专业的硕士,她代表了年轻一代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心理学从业者,如何将自己受益于心理学的自我探索型生活方式,推介给更多的青年群体。KnowYourself像是被他们握在手里的钥匙,一路摸索着,尝试打开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
一个优等生的自我觉醒
如果遵循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优等生的成长路径,创业原本不在钱庄的人生选项里。
学生时代她是外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成绩拔尖、家境优渥、长得漂亮,是能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里出尽风头的类型,但这些片段在她的记忆里并不鲜亮。风光背后的代价是,偶尔风头过盛,会遭受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家庭对她的管束密不透风,经历了与父母争取自由的漫长拉锯。“ 一直到高中我都不能自己出门,放学了要是没有按时回家,我妈就会焦虑地给老师、同学打电话到处找我。” 经商的父亲甚至为她预设好了人生路线,冲击名校,毕业从政。
这种压抑触发了她对不自由的敏感,从小她就会“叛逆”地向父母宣告,“我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非典型的好学生,“我只是成绩好,但心理状态不是很好”。高中钱庄从浙江转学到上海,开始接触心理课,自学北大的心理学教材,第一次感知到人性的幽深和奇妙。16岁时,在老师的推荐下,钱庄接触了第一位心理咨询师,这种自我反思的生活方式很适合脑子里总是想法不断的她。只是,交流并不总伴随着治愈,因为回溯意味着把创伤再经历一遍。她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心理学里书写也是疗愈的一种方式。“把一些难以表达的混乱情绪变成可被表达的文字,过去你无法掌控的东西就变成了可处理的,这在心理疗愈的过程里叫结晶化。”
沿着优等生的路径,钱庄考去北大,留学常春藤名校,追求的标准是“什么最好我就要什么”。直到去哥大念硕士,发现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工作经历,“他们找到了自己想做的行业,思考过需要在这个行业有一个Master(硕士学位)才来上学,但我不是,我是被社会洪流推着走的,当时我在申请博士,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读。我一直都在上学,在硕士毕业前,都不知道市场上别的就业岗位要做什么。”
钱庄修读的临床精神卫生专业要求学生每周上两天课,三天在临床治疗机构实习。她去的是纽约的一家针剂交换所,这是一家为降低HIV感染率,向吸毒人群免费提供一次性针头、HIV检测、心理咨询的救助机构。“那里的工作理念是Harm Reduction,他们认为伤害是很难被杜绝的,伤害只能被降低,开车系安全带也是一样的道理。毒品如果难以从根源杜绝,就去降低毒品带给这些人的伤害。”在针剂交换所,钱庄负责心理咨询,是整个机构里唯二之一的亚洲人,年纪也最小。当时97%的来访者都感染了HIV,大部分是三种以上的毒品使用者,患有三种精神疾病。此前没有真正踏足社会的她,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她改变了对边缘人群的看法,“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遭遇。只要给到他们尊重,他们就会回馈给你很多。” 她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有一次我把我没吃完的午饭分给了一位来访对象,我的督导批评我不该这样做。这会让对方误以为我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我应该去找一个真正能够长期帮助他的人或者机构,而不是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
见证了很多极端的挣扎和苦难,让她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和傲慢。“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只是自己不知道。” 社会学的教育背景也让她开始反思,“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维度上都占优势,就算你是一个白人、男性、中产,有一天也会变老。所有基于偏见和特权展开的压迫,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上。这种平视与尊重,不只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
毕业前夕,钱庄把“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这类过去她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抛向自己,暂缓了博士申请。她想打破一路以来的一成不变,“如果那个时候留在美国,我的人生基本一眼望到头了,就是去做一个心理咨询师。但如果回国,我面临的选择是不确定的,那个不确定更有趣。”
回国后她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2015年7月开始在KnowYourself的公众号里分享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她相信很多与她同龄的人,也极少被问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到一年的时间,公众号累积了80万粉丝,随后顺利融资、成立公司,创业是超出预想之外,但又水到渠成的事。
钱庄
心理学没有那么了不起
乍看上去,钱庄不太像一位创业公司的老板。在公司发行的内刊上,CEO鼓舞人心的致辞旁配的是一张甜美的卡通头像。拍摄的那天,她穿着小洋装,带了一整盒亮晶晶的发饰,说自己可以穿着水手服去上班,整个人的画风像极了从日系漫画里走出来的学院派少女。
但一聊起业务,就显露了与外表反差明显的成熟度。在弥漫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感里,她看到一代人的心理诉求。“ 我们的父辈经历过一段动荡的时期,他们自身也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这种创伤又变成他们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我们是在创伤的代际传承中长大的。” 她觉得现在是一个“去人化”的社会,“人更像是一个物品,重视竞争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像高效的物件一样去运转,去追求标准化的成功。”但美好的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她想倡导一种关注自我和内心的生活方式。
KnowYourself的主创团队多有海外留学研究背景,习惯了摆证据、讲出处的论证方式,文章采用国外APA(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学术引用的规范格式。他们同时也是情绪的精准捕手,用最能共情的描述拆解拗口难懂的学术概念,文章动辄几千字,阅读量依然是很可观的篇篇10万+。
随之而来的是争议,关于“KnowYourself究竟是不是伪心理学心灵鸡汤”的讨论,在知乎和豆瓣上总能引起好几轮battle。钱庄有自己的判断,“大众的多数心理需求是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不是一家创业公司能够解决的事。我们的重心始终放在身心健康的提升和早期预防上。”她希望在心理学的范畴之外,增加更多生活方式理念的倡导。除了心理科普与测评,KnowYourself也在提供品类更丰富的泛心理学服务,在线下开设自我探索主题的工作坊,这是面对国内井喷式的心理疗愈需求,钱庄给出的答案。
无论是个人的气质还是表述的观念,她给人的感觉都是“ 治愈”,但钱庄的自我评价却是“愤世嫉俗”。她关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领域的话题,喜欢的综艺也是《中国新说唱》这类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识很强的类型。她是一个女性主义者,特别反感被贴上“美女创业者” 的标签,“就好像美女和创业是天然对立的”,也警惕“社会精英”这类评价背后的附加优越感,“ 我们表现得出色一些,很多时候是因为享受了别人没有享受的资源,相对应的就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他们拥有过你拥有的资源,不一定会发展得比你差。”
过去面对很多活动的邀请,她会用不想抛头露面挡回去,今年接受采访的频率变高了。“很多女性意识到社会对她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比如要求她必须结婚,事业不必太拼。但她们并没有看到那些不是这样选择的女生究竟过得怎么样,所以心里有恐惧。” 她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可以站出来的阶段,告诉那些更年轻的女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也许这是一条辛苦的路,但这是一条靠得住的路。我觉得我有这样的职责,去输出一些我认为是真理的事情。”
创业四年,钱庄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发现心理学没那么了不起。过去她对心理学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因为这是科学的,就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好像只有从心理学中获得康复才更了不起一些。但人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修复力,可以是星座,可以是聊天,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她收到过很多用户言及生命的感谢,也经历了一些用户与KnowYourself告别,有时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谢谢你陪我走过最黑暗的时光,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所以我要取关你。” 这个时候,钱庄会开心地送别他们。无论是选择被认证为科学的心理学,还是去寻找其他释怀的方法,都只是用来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那把能通关幸福的秘钥,始终是自己。
钱庄
Q&A:
你经历了很多选择,例如去读博还是工作,做一个职员还是创业,你怎么确定这样的职业选择是适合自己的?
钱庄:我确信自己是一个很适合创业的人。我有一件想要去实现的事,我能够为了这件事充分调动自己,不断地去创造性地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是你接受一个可以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状态,你不会觉得厌烦或这种生活受不了。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状态里你是舒服的,才不会总觉得我还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如果到不了我就很焦虑。
现在大家好像总是需要一个很酷的“时代病”来认证自己,年轻人也很爱给自己合并同类项,但这种标签化会不会导致他们没法真正认知自己?
钱庄:这种现象在我们公众号很多,我们可能会描述一种心理现象,例如“爱无能”,然后这个词就会火,大家会去对号入座,我认为这不一定就是坏事,只要这种对号入座能作为一个起点,激发他的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有认知比完全不知道要好一些。说到爱贴标签,我觉得背后的原因是现在的人都很孤独,我们的父母辈还长在乡土中。乡土中国的特点是它是一个邻里社会,你有你的邻居、亲属,人是在一个很稳定的社会结构里。我们这一代人更多地生活在大城市,我们就像原子一样漂浮,我们需要一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在里面找到归属感,所以会特别愿意给自己贴标签。
你们的订阅用户70% 都是高学历女性,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构成?她们最关注的话题是哪些?
钱庄:因为女性比较被现在的社会性别话语允许去谈论跟情绪、心理、情感相关的东西,男性不是没有这样的诉求,只是他们如果考虑这些事情,是被认为不具有男性气质的。从我们后台用户提问的数据来看,情绪问题,包括负面情绪、焦虑压力是最被关注的;其次是亲密关系,很有意思的是三年前原生家庭很火,现在这个话题已经凉透了。
在你眼里一个女生特别有恋爱力是怎样的状态?
钱庄:自给自足。你要看谈恋爱对你是一种投资,还是一种消费?有一种人谈恋爱是投资,她要在其中获得一些。还有一种人谈恋爱是消费,对她来说恋爱的过程就像去做SPA一样,享受其中。把恋爱当消费一定会比把恋爱当投资要舒服,如果恋爱让你不舒服,你可以换,也没必要跟这个人死磕,很多事情你都可以自己做,不需要从这个关系中去获取,恋爱只是让自己开心而已,你只有到了那个状态,才真的可以爱任何你想爱的,我肯定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即将迈入30 岁的第一拨90 后,心里会有什么特殊的波动吗?
钱庄:所谓三十而立,并不是说成家立业,而是真的清楚自己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把这些事情摸索出来后,我就不再觉得年龄是衡量我的维度了,我不会再去想什么样的30岁才值得过,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我和时间可能也达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时间是我的资源,我会更多地去思考我把这些资源用在了哪些事情上。
谁是你的female rolemodel ?
钱庄:张充和,她是民国“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她的昆曲、书法技艺都非常高超,但她从来不留下任何东西,她做这些事情纯粹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为了留下一些社会名誉。她有句名言:“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我欣赏这种做一切事情是出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会受到他人对她评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