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洁
我不在意上热搜这样的事儿。曾经演过的角色之后还会被反复提起,才是我理想中的演员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我之前演过的黄四宝这个人物,《立春》这部电影是在2005年拍的,2006年上映,到现在已经13年了,现在还被人记着,还有人在讨论这个角色。现在我们可以在热搜上待一天,但明天就被忘记了。所以我总是说,能被时间记住的东西是最珍贵的。
今年我上的几次热搜都是因为一些离本职工作有点远的事儿。之前是因为结婚,上半年因为《流浪地球》上了好几次热搜,关键词都是什么“演技”啊,“太帅了”啊,“被删戏份”啊,“拒用剧组准备的尿不湿”啊,这种。最逗的是演《如懿传》,我在里头就一场戏,还上了三次热搜,真挺奇怪。因为角色上了一次,因为帽子上了一次,还有一个是啥我自己都给忘了。你看,这才没过多长时间就连当事人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演的每个角色,即便只有一句台词,只有几分钟的戏,我都能记得住,也有人帮我记着。
《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帝是我自己去跑组才得到的。
我知道,现在演员可能觉得这件事儿很不可思议,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年有这么多部戏开机,那个年代,无论电影和电视剧,每年就那么几部, 角色和机会都很少,很多角色都是靠自己跑剧组才拿到的。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经纪公司, 就自己张罗。手机都还不普及,能发一条短信已经算是高科技, 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靠座机、 传呼机和写信联络,电脑更没有。我2004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那个年代, 一个角色约摸会有100个人来试戏,去掉50个, 初选剩下的这50个人再试,又去掉了25个,再试,这样一层一层地过滤,反复斟酌才能选中最终的理想人选。就有点儿像现在的选秀节目的新人海选,一轮一轮地涮,最后剩两个人来角逐。我在《立春》中的机会就是这样得到的。
我记得拍《立春》的时候,仪式感特别强。先是用胶片拍,胶片很贵,又不可复制,我们作为演员, 都得提前走戏好几十遍,实拍一遍,就跟以前用胶片相机拍照一样,摁一下快门都要提前合计半天,衣服整理好、 妆面都得到位,不像现在“咔”地拍一张,不行就删了再来一遍,直到满意为止,还有PhotoShop来帮你处理后期问题。
那会儿剧组的每个人都很珍惜每一次实拍的机会。一旦听到“实拍”这两个字,所有人如临大敌,就跟打仗似的。副导演说“实拍准备”之后,会问录音、摄影、灯光等几个部门的准备情况,所有人都喊完“准备好了”,场记在那儿举着板等着,“预备,开机”,你就听那摄影机“嘀”一声,胶片哗哗开始转,场记“啪”一打板,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现场画面里跑出去,然后你才能开始演戏。现在拍戏连板都没有了, 一方面说明科技在进步,不需要打板了,另一方面,我倒是觉得演戏的仪式感没了。
可我还是觉得,表演是需要仪式感的。戏剧本身就是从仪式转换来的,就算耍猴儿,你也得先敲敲锣呢是不是?
李光洁
跟你说句老实话,我不是因为热爱表演才去考电影学院的。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挑上我去青少年宫学表演,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表演是什么。为什么我还是一口答应去学呢?其实是因为不用上晚自习,对一个小孩儿来说,肯定是个高兴事儿。差不多学了半年多,青少年宫的老师说,你可以考艺校啊。艺校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考艺校就可以去省会城市。我当时住在平顶山,一个三四线小城市,没去过省会,想可以去郑州啊!就去考试,还真考上了。再后来要考大学了,没去过首都,没看过天安门啊,就去考中戏呗。
我对表演有概念差不多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开窍”则更晚,是在毕业演了好多年戏之后。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的爱好是表演,我只是习惯了用角色来讲述人物故事这样的一个表达方式。如果有一天,我习惯用音乐去表达,我可能还会去做个歌手;若是习惯用美术去表达,我可能就去画画了;我要文笔好,我可能就当个作家,都没准儿。
陈建斌有段时间做我们大学专业课的代课老师,还狠狠地批评了我一次。中戏一年级的课很多,要交的表演作业也多,有时候实在来不及每一个都去做观察生活的练习。年轻人总是喜欢自作聪明嘛,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耍个小聪明就能骗过老师,蒙混过关。那次我根本没观察生活,就编了一个小品作业,被他批评了,说演戏容不得投机取巧。没多久又有一次交作业,我观察生活挺仔细,演完他又把我一顿夸。其实他就是想告诉我们: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的作品是自己坐在宿舍里编的,还是从生活里看到学到并且加工在作品里,是有本质区别的,糊弄不过去的。
这件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来对演员这个职业的态度。首先是给我纠正了一些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说老师是糊弄不过去的,观众也是糊弄不过去的。再就是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其实给一个年轻演员建立了信心,表演是需要信心的,这种信心就是:你只要下功夫,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你也能感受到做好之后的那种内心成就感,这东西会上瘾,你会不停地想再次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这种认同,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你会不断地下功夫、做功课,比别人努力也心甘情愿,以求获得别人的赞扬和一次自我的突破。
有两年,我真的不适应行业和时代的变化。我就回到舞台演话剧,因为舞台、电影、电视这三种表演形式中,舞台是最能考验表演能力的艺术。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不忘初心。回到舞台上,眼睛里只看到表演,而不用去想机位、灯光、剪辑、后期这些,因为你在舞台上的角色和观众是同步的。
舞台表演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可以帮你,没有绚丽多变的场景和光线,没有那么多人在旁边帮你调整细节。去看舞台剧的人也更纯粹,你今天状态不好,演完之后就只能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你今天状态好呢,观众可能在演出完毕后起立哗哗哗地鼓掌5分钟都不带停的。这会让你获得很大的能量,让你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演员,职业的被尊重感和职业荣誉感会支撑你在这个行业里继续走下去,你只能告诉自己,你应该演好,你也必须演好。
有人劝过我,不如做一个讨巧的人设,把自己的知名度、人气拉上来,之后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有更多的戏来找我,接到更好的工作。我不能说人家劝我这么干纯粹就是错的, 但我不太能接受,我不否认有人用这个办法获得了成功,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 也许这些都是消费观念引导的吧。
李光洁
我不希望自己被这种消费观念引导和支配。一是因为累得慌,二是觉得这么红了又能怎样呢?我为我自己而活,我不是为了红、为了能演更多戏而活,我不愿意被那些束缚住。演员并不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那又何必呢?
表演者内心一定要愉悦。哪怕演悲剧,内心也要是愉悦的,愉悦不是让你笑,让你高兴,我说的这种愉悦是一个演员真的去享受表演的愉悦。如果我去做人设、拉人气什么的,我不会愉悦,那再这么干就毫无意义。如果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削尖脑袋拼了命地要让自己火,最后终于有那么多戏演了,但是我每天不开心,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可以不火,但是我要自己每天很开心,演每场戏都能内心愉悦,这多好。
看新闻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比电视剧要狗血得多,写到戏里都没人信,可就是发生了。
所以我总是觉得,其实生活才是最有意思的。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去感受生活。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足够多,你的表达也会更有意义,有意义的表达更能够更好地被时代记住。
我演过好戏,演过好角色。演过就代表我之前挺拼,也挺幸运,拼命地拿到过好机会,接下来就是要看我自己怎么才能把握住机会,怎么才能不辜负这样一个好的角色。只有不够好的演员,没有不够好的角色。
黎叔(导演张黎)曾经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听着很俗,就是“你要好好锻炼身体”。这个“身体”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身体”,而是指你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当然也要有足够的体力。锻炼身体干什么?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不会被砸倒。当时我还年轻,阅历少,根本不懂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慢慢地, 我才真的懂了。
我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在A方面过多,用在B方面的就会少,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但人必须有多重角色,要做演员,做朋友,做丈夫,做儿子,诸如此类,在这样的时候,你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哪儿就非常非常重要。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表演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内心要足够真诚。
演员往大了说,其实是心灵工程师,你可能觉得我我把这个职业说得太镶金边了、太贴金了,但是我真是这么想的。我们作为创作者或者表达者,承担着一定的引领的责任,不能仅仅做到迎合或者跟从就算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都是这样,即使有一部分比较商业的作品和角色,也是要负有引领人们观念的责任的。
我现在再说“不忘初心”,你肯定会觉得我这是老生常谈。其实这句话真的很重要,不管行业怎么变化、时代怎么变化,人心怎么变化,你心里都要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如果行业几十年一成不变也挺无趣的,如果人生一直没有起落,好像也没太大意思。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仍然有期许,我也想见到更丰富的世界,包容更多,理解更多,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
李光洁
摄影现在成了我的日记,成了我生活中一个很日常的行为。最初开始接触摄影是在很多年前,我拍第一部戏的时候,张黎导演让我去买个相机回来,随身带着。当时我还挺纳闷: 演戏就演戏呗,为什么还要买台相机。当时我对表演没什么概念,所以他才让我去透过相机的取景框看这个世界、观察生活细节、学着往外看、往远处看。现在我会随身带着个相机,拍几张照片记录生活,也能从取景框里看到更多人真实的样子。
提高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时刻保持热爱生活。刚才我在淘宝上买花、买绿植,我之前对绿植没什么兴趣,但现在想想,它们也是生命,在用它们的方式生活和汲取养分,我想看看它们存活和生长的整个态势。我们每天都能见到人,马路上、剧组、机场,只低着头走路是不够的,还是要把眼睛打开,以一个开放的状态,去接受这个世界,才能感受这个世界。
这个时代杂音太多,不可能完全听不到的,挡也挡不住,不如就尽力地去理解它们吧,这是男人的人生修行之一。
我喜欢交朋友,这你们应该知道,但我交朋友的时候没从业务能力这方面考虑过。但我觉得,一个有责任感、热爱生活、心存善念的人, 他的业务能力都不会差。
年轻的时候,生活阅历少,脑子里没有生活,也不知道什么叫生活。我们都年轻过,那时候脑子里就惦记着怎么玩、消磨时间,后来慢慢才开始勾勒出自己理想中人生的样子。演员的生活其实是从这部戏杀青到下部戏开始,中间这段时间才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因为我们用这个时间去感受生活,下一次再去拍戏的时候,就像一块电池充满了电再去放电,如果没有这个充电的过程,那真的会被榨干的。
男人成长的过程里都有一段叛逆期,特别愤青,还自命不凡,总以为自己懂很多,看谁都不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后来可能会因为这种心态栽个跟头,或者年长几岁之后恨不能抽当年的自己几个巴掌。你觉得可笑吗?其实这就是成长的意义,眼界开了, 接受过了一些挫折之后,才能真正懂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也就沉稳了。
我理解有些人所谓的“飘了”,其实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不是太骄傲,也不是说因为他“飘了”这人就不是个好人,只是一个心态没有调整好的状态。其实这个世界是个无极限的空间,你觉得你行,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其实是个谬论, 能人背后有能人, 你超越的也许只是那个过去的你自己, 往远处看看, 其实有的是人比你强啊。
成熟就是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就是面对未必是自己的选择也可以理解、尊重、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能说别人跟你的做法不一样,就代表人家的想法或者做法不合理。其实任何事情你只要去问为什么,就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走到这个年纪上了,一批新演员还要管我叫一声前辈,但我真的不愿意给他们上课。前一阵子,我的朋友圈里流行中老年人的“三不”原则:不拿茶杯,不盘串儿,不要给年轻人讲经验。前两个都是玩笑话,但最后一句话是真理。我不会再做愤青了,也不会再去对谁指手画脚。都没用,没人听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一条路,人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摸爬滚打,也不愿意听你这样一个年长几岁的人打着“过来人”的名号唠唠叨叨。我们该做的不是对别人品头论足, 因为人各有命。你所谓的经验只能反复地用来给自己的未来提醒用, 在这一行, 除了做好自己,你我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