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张亚东 | 自由地在时代中穿梭(2)

2019-11-11 来源:芭莎男士
从70 年代走来,张亚东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克制、理性,像那个年代的大部分男人一样,似乎总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隐密,闷闷的,用寡言面对世界;然而,张亚东又有一些不一样:如今50岁的他,依然真诚地像一个少年,面带一点儿拘谨的微笑,眼睛里闪烁着纯粹的光芒。无论在那些闪亮的岁月还是这些平凡的日子里,他都像一个异类,自由地在时代中穿梭。

2

张亚东

“想了十几年的愿望,做一张自己的专辑,结果用一个月做完了。”

小时候,看着磁带上面的制作名单、专辑名和歌手名,张亚东梦想着有一天磁带内页可以印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终于进入唱片工业的感觉,觉得自己被认可的感觉。”来到北京,这个目标逐渐清晰:30 岁的时候可以有一张自己的专辑。

张亚东是幸运的,他真的在30 岁之前等来了这个机会,但是“幸福来得太突然”:“非常突然就要做,唱片公司给我一个月时间写完所有歌,连写带编。想了几十年的一个愿望,用一个月特别草率就弄完了。”现在想想,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张12 首歌的专辑简直不可思议,但是29 岁的青年的精力是无穷的,灵感是泉涌的,“尽管有特别多不满意的地方,可也是当时自己能做到的极限。”张浅潜作词的《春光》、林夕作词的《只爱陌生人》、王菲后来在幻乐一场演唱翻唱的《雾》……这些一个月写出来的歌,现在依然会感动张亚东。

“我和张浅潜很多时候是两类人,合作的时候冲突大到不能弥合。”

有些人可能注意到,张亚东的履历上,有一行很概括的字:1999 年和张浅潜组成Z2 组合,之后自然解散。关于这个组合,网上几乎搜不到任何信息,两人似乎也没发行过任何音乐。

说起张浅潜,张亚东还是一脸真诚。他用“纯艺术家”、“非常感性”等等溢美之词形容张浅潜,“我至今觉得张浅潜太好了。”然而,熟悉张亚东的人也知道,他是一个在音乐中极其理性的人,“如果这个作品本身没有理性光芒,那就是黯淡。”两人在艺术上的巨大差异最终让这个乐队早夭了:“可惜我们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是两类人,合作起来,有的时候冲突大到不能弥合。”

“好吧,我其实和流行、大众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远。”

与窦唯合作专辑《艳阳天》《山河水》,成为王菲的御用制作人,为朴树制作那张标志性的专辑《我去2000 年》,这些都让张亚东一步步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抢手,也几乎是最优秀的流行音乐制作人。“我们都是时代宠儿,在那个年代没有竞争的,或者说竞争非常少,你有一点点天赋加努力就有可能出来,放到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想象的超负荷工作量:短短的10 年几百首歌曲的制作……然而,灵感像电量,总有耗尽的时候,不“充电”的话,内心就会被掏空。“那么些年累计的东西就被掏空了。该说的都已说完,突然发现要继续补充自己,让自己具有更多能量。”当张亚东开始充电,原来的东西已经不能让他满足了,这被他用“吃药失效”来类比:“已经对一种药产生抗药性的时候,你必须要别的东西才能治愈,我慢慢发现,好吧,我其实和流行尤其适合大众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远。”2005 年后,张亚东逐渐减少了流行音乐制作。

4

张亚东

“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音乐可以提供了我的另一个生命。”

一天,张亚东的一个音乐圈外的朋友发来一条短信:“亚东我刚发现原来这首歌是你写的,我们喜欢这个歌。”“其实就是一个很公益的歌,只是没想到是我写的。”简单的一句话让张亚东思考了很多,也很感动:“音乐可以提供了你的另一个生命。你突然变得有一个你之外的东西,而且你也可以试图尽量让这个东西圆满而且不世俗,它是一个超越你的存在,这个特别有意义在我看来。”

“练琴练久了出个门我会觉得自己特厉害,好像自己比别人多了些什么。”

张亚东爱买乐器是他的朋友以至很多圈内人都知道的,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买乐器:从小对乐器的热爱延续到现在,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年龄的增长、音乐创作方式的变化和名气都没有影响张亚东对于乐器技巧的追求,练琴依然是他几乎每天的必做:“我觉得有趣。练了琴我可以不说话,跟自己玩好久。出来就觉得自己特牛,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多了些什么似的。

人到中年,张亚东承认他也有点儿焦虑,有点儿不够专注。他在积极让自己变成一个斜杠大叔:电影配乐、专辑、摄影、画画、配音,他知道每件事情都不好做,所以到了这个年纪也会着急;外界也有海量信息每天钻进他的大脑,“很难持续在一个自己的状态里,我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那些东西会影响我。想看又不要被它影响,其实非常困难。”

3

张亚东

“我完全不敢看自己在节目上的表现,一期都没看过。”

曾经说过自己不适合做评委的张亚东,最后还是来了《乐队的夏天》。多年的工作形成的习惯让他养成了一副直脾气:“我跟乐队括歌手艺人在一起,我说话特别直,完全可以说特难听的话。比如说歌手跟我开会,我会说某一个想法太差了,这太烂了,你这个我受不了。”对他来说,“商业吹捧”的任务是由歌迷、粉丝来完成的,他希望更有内容,更有建设性的对话;然而,公共场合对别人品头论足,看起来又着实没什么教养。他一脸为难却又真诚地说着心中的纠结,“我是‘超级乐迷’,我愿意看到别人的好,可我的职业习惯却总是让我最先看见不足,真是煎熬。而且,喜欢哪类音乐毕竟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情绪,并无准则。”

12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