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曼· 雅茨达尼安
音乐永远是一种意图
人们能够通过音乐进入影像当中的生命,和那些主人公分享共同的热情,但Peyman 的艺术创作生涯如今却已经成为与此无关的另一个故事。作为蜚声国际的音乐家与电影配乐大师,Peyman 多年来与包括娄烨、李玉在内的5 位中国导演进行了配乐合作,并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与《浮城谜事》两次摘得“金马奖最佳原创配乐奖”;乐迷们将Peyman 的作品剪辑成一部超过8 分钟的精选影像发布在社交网站上,至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10 万次;而在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电影周”大师班系列活动,则更是通过国际电影交流在政府层面上获得的支持,将Peyman 推至了中国公众眼前。
Peyman 告诉我:“我的职业生涯在东西方之间流动,我的位置属于它们中间。”1969 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伴随着被政治革命击碎的秩序成长,又经历了西方化的社会呼吁所带来的教育和经济便利,这让Peyman 的艺术思维站在了东方和西方之间。“从小我就接受了源自欧洲的古典钢琴教育,但欧洲的朋友又鼓励我在中国发展,他们相信我对东方的概念更加清晰。”
的确,Peyman 通过接连不断的作品证明了他的音乐与中国电影的共情能力,他在2018 年最新完成的配乐则是为了陈冲导演的《英格力士》,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边疆地区的故事,通过年幼的主人公刻画了特定年代里知识分子的群像。电影内容使人不禁对Peyman的配乐展开遐想,Peyman 应该如何通过音乐为这个充满了中国时代印记的故事增添表现力?
裴曼· 雅茨达尼安
事实上,Peyman 的思考相当简单:“在关于艺术的决定上只会发生两种情况:我感觉到了,或者我感觉不到。”他对合作电影的选择完全回到了艺术创作最根本的出发点上,那就是一位艺术家的感受力。“我相信音乐永远是一种意图,而无关于任何决定。”面对一部电影,Peyman 往往试图超越历史背景和故事环境所显露的外部信息,转而在人物关系中寻找音乐的着力点。2011 年,Peyman 与娄烨合作了电影《花》,片中女主人公和各种男性的关系构成了电影的情节基础,电影本身也在这些关系的变化中表达着关于爱情、自由与乡愁的困惑。
《花》的编剧刘捷认为Peyman 的配乐工作非常出色,刘捷记得在拍摄过程中,娄烨想要自然地让影片走入一种“两者之间”的概念,但娄烨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直到Peyman 将主题配乐的旋律命名为“Along between”,音乐似乎加强了人物关系的表现力,而这种关系也最终成为音乐的寄托。
与此同时,“关系”也体现在Peyman 对于电影与音乐的理解中。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曾在1999 年与Peyman 合作了电影《随风而逝》,阿巴斯在自己的导演历程回忆录《樱桃的滋味》中说道:“音乐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它能够——仅用一个节拍——刺激或使人平静……我宁愿我的影像不必与音乐竞争,这是一个导演能提出的最有意识、最重大的过分要求之一。”
裴曼· 雅茨达尼安
音乐和电影就好像一段人与人的关系
Peyman 向我解释,“音乐和电影就好像一段人与人的关系:这段关系可以是没有情感的,但如果投入了情感,那你就不得不承担这份情感带来的改变,还有隐藏在它背后的风险。因此阿巴斯选择了谨慎对待,但这不是因为他不喜欢音乐,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热爱音乐了。”“也正是如此,我觉得电影中不存在真正的‘现实主义’。”Peyman 说道,“导演控制着电影中包括音乐在内的元素支配和整个情节演进过程,有些时候,影像分毫毕现地反映着所谓的现实,但如果在其中加入了音乐,那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是虚构的。”阿兰·巴迪欧在《电影作为哲学实验》中将电影总结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一种创造情境与关系的艺术。而Peyman 认为这种综合的前提就是“虚构”:“配乐在电影中就像是一种对虚构的供认。”
而无论是作为音乐家还是电影产业中的工作者,Peyman 面对的则永远是一份要求创造力的工作,这种创造力与现实有关,但它的精神果实却不仅仅脱胎于现实。Peyman 在11岁时就感觉到了一段旋律,当时他对和弦和作曲理论没有任何了解。Peyman 意外地在钢琴上弹奏出了这段旋律,然后欺骗坐在旁边的父亲,说这是下节钢琴课上老师要教授的课本内容。但Peyman 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段音乐是属于我自己的。”从这个时候开始,Peyman就明白作曲正如写作,灵感降临的那一刻永远无关词汇和语法,艺术的核心已经存在于创作者本身,甚至是无意识的,而知识能够教会你的,只是从细节上完整它。
不过,年近50 岁的Peyman 面对着新的问题:那条漫长的创作道路似乎没有任何捷径,也真的足够漫长,漫长到可以反复打磨,或者不断损耗一位艺术家的才华。而音乐的确又是一种需要付出耐心的艺术形式,无论对倾听它的人,还是对创造它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裴曼· 雅茨达尼安
采访的最后,我陪Peyman 一起回忆了这一切开始的起点:Peyman 在3 岁时就获得了一件与音乐有关的玩具——一架袖珍手风琴。他无意间弹拨出来的一段旋律被家人刻录下来,成为懵懂的纪念;6 岁时,他的玩具变大了——又一架构造复杂的手风琴,这一次,Peyman 发现想要演奏它更难了,母亲这时教给他另一段旋律,是某部好莱坞经典电影的配乐——从这个巧合开始,命运将铺展开一生的财富;也是在6 岁,Peyman 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钢琴,他的老师告诉他:“暂时忘记自己的旋律,要先开始练习技巧。”几个月后,课程越来越难,Peyman 无聊极了,他对父亲说:“我不想要老师,我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钢琴被人上了锁。Peyman 哭着跑到父亲面前,听见父亲说:“如果你想要一个玩具,那就去找一个玩具,但钢琴不是玩具。钢琴是真正的乐器,你需要一个老师,否则钢琴就不再属于你了。”
Peyman 保证从此以后不再漏掉任何一节钢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