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见超
邓见超
温柔刀锋
在人声鼎沸的决赛现场,欢呼声和计数声中,邓见超凭借自创的一首曲调深情悠扬的《橘子》拿到冠军。作为湖南人,橘子是一种乡愁的投射。之前他还根据曾祖母的经历创作了中国风作品《女书》,其中情感的浓厚绵长,似乎不是一个年轻人所能负载的。
邓见超承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比如哪怕是一丁点的快乐,他都会觉得是比糖还甜的东西,因为悲伤存在太多了。他的音乐有画面感,有时候是一张照片,有时候是一个情景,触动了内心跌宕的东西,就会把它自然而然地写出来,谱上曲。“我想我的音乐首先是美的,然后是真切的……如果音乐中没有真实的自己,那我的音乐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他说,歌词最能表达一个人的灵魂,包括看过的书、经历过的故事。曾经做过“北漂”,一个朋友把家借给他住了几个月,他至今仍心存感激。那时很茫然,经常深夜一个人坐车回家,大大的北京,微小的自己。有一天在路上,夜色中他看到一个中年人不小心掉到了河里,然后又慢慢爬出来,拍打着身上的水和泥……那情形有点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一瞬间他感到内心的崩溃,于是创作了歌曲《肆意的河》。如果每个人的坚强背后都有一种东西在支撑,那就是所谓精神的故乡。
之后他想了许久,离开北京,到了上海。他甚至不想利用音乐去赚钱,“音乐对我来讲,像生活中的水。每天唱歌、写东西,这些都融入到了生活方式中,我很珍惜,也离不开音乐,它的存在状态不会太夸张也不会聒噪,我只需要用很简单很真切的方式与它相处”。在音乐中,他的“故乡”包含着一种欢乐和温情——那里有母亲从他四岁学琴开始每天的陪伴,一直到考完十级,离家上大学。母亲放弃了做一个服装设计师的梦想,用青春浇灌了他的梦。他的童年在乡下长大,身边还有阿公阿婆的陪伴。“我母亲是非常温柔的人,她以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母亲知道他喜欢什么,家人都反对他去唱歌、读音乐专业,只有母亲默默支持他,调剂着家人的氛围。母亲从不说教,只是鼓励。从他记事起,母亲就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事情,像朋友一样,影响了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所以,他的每一首词曲和音乐都是“温柔的讲述”。
邓见超
邓见超喜欢拍照、旅行和收藏一些古色古香的小东西,“一个人的人生痕迹,大概就记录在这些点滴中了。”他曾迷失在苏州园林中,仿佛回到了古代……那时在这里生活的主人是怎样的状态?他最兴盛时和最落魄时又是怎样的?草木的阴影中,有没有魂魄在那里游荡?还有山石上那些被风雨侵蚀的斑驳……他说自己是细节控,希望聆听一些新事物中的光阴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词曲创作珍藏下它们。他说,城市太不真实了,“每天吃的东西那么丰富,像过年一样,外卖那么容易,很少有人想到要多少人去耕种土地,去喂养这些鸡鸭。而我们却那么容易得到,心安理得地享用。”他感到这一切都很不真实,梦想有一天能有一所乡下的房子,可以有个地下室给自己做音乐,不吵到家人;有一个院子可以养鸡鸭牛羊,可以种花草树木,家人都住在一起。他可以照顾他们,记录下每一寸光阴,直到岁月不再。
而现在,在城市聒噪的繁华中,在那么多稍纵即逝的挥霍和快感之外,他仍能安静,状态自如—生活细腻的质感,似乎让时间在他这里放慢了脚步。内心保留的温暖纯真,让残酷如刀锋一样的现实,化为悲悯与温柔。
闫泽欢
闫泽欢
大千世界
上世纪90 年代的山西,一群小城里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听迈克尔·杰克逊的歌,逐字逐句的扒带,一遍遍唱着崔健的《假行僧》,被人嘲笑“不务正业”——这支名叫“飞鹰”乐队的主创就是闫泽欢的父亲。当时母亲正怀着闫泽欢,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跟随乐队演出,好像克鲁亚克笔下的“在路上”。
当闫泽欢少年时,父亲说“你学习打鼓吧”!于是他从打鼓开始进入了音乐。艺校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大三时家中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自己挣钱来继续学业,搬出学校租个房子,开始接有关音乐的活—唱歌、键盘、吉他、编曲……各种场所他都去过,只要有钱赚。一天奔波结束后,就坐在那里喝啤酒,日复一日。直到一年以后,他感到颓废以致失眠,每晚睡不着的时候他问自己:你来北京究竟是干什么来了?煎熬很久之后,一个深夜时分他做出了决定:停下来,不要继续这样了。于是,他找朋友借一些钱买了设备,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编曲。渐渐地,他有了一种信念,觉得“如果写歌可以养活自己,那么我愿意放弃任何事情。”仿佛就在一瞬间,音乐以大千世界般的丰富,向他涌来。在那之后,他心中只有创作,耳畔仿佛永远响着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许久之前他看过一个短片,一座灰暗沉闷的监狱,突然在一个午后响起了《Beat it》,所有监狱里的老人、年轻人、白人、黑人、曾经有罪恶的人,都开始跳起了自己的舞蹈。在那一刻,音乐穿透了不同的种族和灵魂,达到大同的境界。“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在某一刻听到它感觉身心被充满了。你觉得今天一天过得充实了,灵魂复活了。”
谈起音乐,或者具体的一首歌,在他头脑里呈现的也是丰富生动的万千大千世界,几乎可以是宇宙的、生命的全部。他会想起父亲,平时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人,最崇拜崔健,最常唱的是《假行僧》,然而一谈到音乐,父亲就会沉默,常说的只有两个字“好玩”。
闫泽欢
现在闫泽欢基本实现了许久前梦想的工作状态,在自己的工作室以编曲为职业,即便是最商业化的歌,他也会在曲调上做到好听不俗。每天都会写一些东西,成为一种习惯,保持创作的敏锐。他会雕琢自己的每一句歌词、每个节奏和每段和弦,精细到每个词的声调,会不厌其烦地找到最想要的感觉。最初是几个旋律,直接表达了最个人的东西,然后去完整它,在其间产生丰富的变化。
他有一个信念:自己的音乐一定是融汇了过去、当下和未来。每一首歌里都有传统的痕迹,那是作为一种艺术的传统,也是自己的过去。过去造就了现在,然而当下是最真实的,音乐中一定要有最真实的东西。曾经有一天,他听到一位不知名的音乐人假假条的《盲山》,感到彻底的震撼与折服——悲惨到无法讲述的故事,用唢呐响彻去穿透。沉闷的吼叫,撕心裂肺的冷酷到无法摧毁与冲破的绝望,那种表达深深震撼了他。当下就是某种真实,无法逃避,也无法用商业去包装,而未来是生命力。
他说,音乐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无法用语言诉说。他想起了父亲,因为那个年代,父亲的音乐并没有坚持下来,而闫泽欢现在觉得,唯独音乐这件事情不能放弃,他坚持并且一直做下去,已是最大的满足。
现在的闫泽欢有自由生长的状态,会有限度的妥协,也会坚持自己的个性。时光流逝中,他会不断雕琢自己的音乐,音乐带给他大千世界的魅力,他如愿以偿,
又归还给音乐一种大千世界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