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香囊
香文化始于春秋,《诗经》、《左传》都有记载,到了西汉初期,熏香已在王室贵族阶层流行开来。佩戴香囊的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衿缨就是编织的香囊。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的专用品。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描述公主的装扮,包括佩戴香囊用于辟邪。清代佩戴香囊是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到了夏天挂消暑荷包。
制作香囊的药材主要有: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叶,还可以适当加入苏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陈皮、零陵香等材料。许多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挂一个香囊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你可以自己制作一个消夏香囊,选择自己喜欢的香味药材搭配。例如石菖蒲具有芳香避秽,祛湿醒神的作用。苍术可燥湿健脾、消毒醒神。豆蔻具有化湿行气的作用,三种药物配合使用,对于健脾化湿、消除食欲不振、头晕头胀等都有很好的调理预防作用。
解暑茶饮
喝茶原是一种日常饮食行为,由于品茶论道的盛行,而成为历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风雅之事,逐渐提高了茶的境界。《本草纲目》认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作为地道“国饮”,茶养身更能养心,中医认为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的作用。
茶文化从先秦开始,唐宋年间到了鼎盛状况,清朝宫廷对茶更为重视。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宫廷中茶叶种类繁多,每年各地的名茶云集于此。帝后嫔妃每天都离不开茶,皇帝每天份例茶叶75 包(每包二两),皇后10 包,妃嫔5 包。不同的季节饮食不同种类的茶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茶,冬饮红茶,这是清代宫廷调理身体、保健养生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帝后还根据喜好,有各自的饮茶习惯。例如乾隆钟爱杭州龙井,夏天尤其喜欢喝龙井茶,每年四月和六月会让浙江巡抚进贡两次龙井茶,他也写了很多描写龙井茶的茶诗。慈禧太后夏天喝茶时喜欢加入金银花、菊花、莲花、茉莉花调味。当时这种方式叫做“以花点茶”,京城里非常流行。
推荐夏日解暑茶饮:荷叶10g、金银花10g。荷叶其气清香,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功用。金银花天性甘寒,善于清热解毒,还是一种中药类抗生素。这道茶淡而无味,伴有淡淡的清香气,但具有明显的解暑除湿双重作用。
冰盏消暑
古代周朝就开始夏天用冰了。宋朝会在家里凿冰井,不仅冷藏水果,还有各种酒水饮品。苏轼写诗说,“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
清朝每年冬至过后就是皇家凿冰储冰的日子。此事归工部都水司负责。每年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谢河神赐予的冰块。清朝建冰窖是国家垄断行业,冰窖有两种,一种是官窖,专供皇家使用,另一种是府窖,供王爷们使用。北京有个冰窖口胡同,就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官窖所在地。
用冰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给皇家的屋子降温,当空调使用。二是冰镇食物。夏天,后宫有一种小吃“冰盏甜碗子”。我们不妨试试:把新采上来的藕切成薄片,用沸水焯一下,甜瓜里面的瓤、籽去掉,撒一把各种小坚果,这些都配在一起,再浇上葡萄汁,用冰镇了吃。这道冰盏小吃既有蔬果又有坚果,清凉消暑,作为夏日午后加餐非常不错。
彩扇纳凉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插在车上作为一种仪仗,称之为“翟扇”。
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样式。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仕女图中, 或执扇轻摇,或以扇遮面,无一不体现了仕女的温雅不俗。“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也使团扇永远被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宋代制扇业,都城临安(杭州)是最著名的地方,有长达二里地的扇街,当时金陵扇和姑苏扇名满天下。《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夏至日,女人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以作纳凉之用。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清朝宫廷里,立夏未至内务府就送来了新的扇子。宫内妃嫔虽一年四季手中多执宫扇,但随着时节变化,形状、花样、材质也会有一些变化。雍正年间,浙江官吏给皇帝上贡一把宫扇,扇面上雕梁画栋、奇石流水、花草、人物、茶事,无不具体而微,俨然一幅“小清明上河图”,很受雍正皇帝喜爱。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摇扇可以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锻炼左右手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