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
热爱,“独此一份”的原动力
一个正式的采访似乎并不适合出现在吵闹而局促的化妆间—没人可以在吹风机的噪音中认真思考,更何况,李宇春是个专注的人。于是,她选择坐在电脑前,用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
2018年的最后一天,李宇春出现在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14年前,她穿着一件印着她剪影的黄色卫衣,手里攥着一支粉丝递上来的荧光棒,那是她第一次参加跨年演唱会。当时尚未拥有个人作品的她,演唱了比赛时的经典曲目,那年她21岁。
自此,李宇春连续十几年“霸屏”跨年演唱会的零点时段,除了她,还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过。
李宇春
今年的跨年演唱会上,李宇春分别演唱了《流行》《新物种》和《木兰》,其中两首作品的词作者是李宇春本人,为了这场秀,李宇春准备了接近两个月,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打磨和锻炼。如今李宇春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称得上是“独此一份”。这些年她不断尝试将科技、艺术和创意融入舞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她的一场表演容纳了接近300人的表演者,他们跟在李宇春身后,绕着舞台一路走下来。在灯光、舞美和现场表演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许多人认为,李宇春生命里的“高光时刻”是14年前的那场比赛,甚至必须是。但李宇春却想把这个时间追溯到更早以前:
“选择学习音乐,是我认为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当时的李宇春并不知道未来所发生的一切。那一刻的选择是因为单纯的热爱。这种热爱是身体当中的原动力,无论现在或未来的李宇春处于什么样的职业、环境、时代,我相信这种原动力始终不会改变。” 李宇春是在高三那年选择学习音乐的,在此之前,李宇春是成都重点中学的理科生。学生时代她就因为音乐,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如果非要说,那才是李宇春最初的舞台。
李宇春
自省的脑路是种艺术
“《新物种》这首歌延续了《流行》的一些创作思路,它代表着更多元的可能性。从非流行到流行,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其中或许有着不同的审美可能、语境可能、次元可能,这些‘可能’也许会经受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质疑或者包容。不同的‘可能’会经历冲撞,在多种冲撞中,有的物种也许会濒临灭绝,有的物种却会进化得更加强大。”以上,是李宇春对她填词的最新音乐作品《新物种》的创作陈述。她曾经在采访里用“难度系数非常大”来形容自己的职业道路。刚出道时,“风格化”,“标准化”这样的字眼鲜少出现在娱乐工业的语境中,21岁的李宇春是彼时唯一的存在,她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对象,没有人告诉她对错。她能做的,只有亲手去挖开那条路。
李宇春
2015年,李宇春在出道的第十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那之后,她也曾受邀作为评委参与过几档选秀节目。娱乐圈从未停止制造新的偶像,而李宇春作为一个如此独特的个例,吸引了许多人试图以她为模板进行复制和再生产。但“偶像”一词的含义和审美边界已经随时代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对于“复制和再生产”的问题,李宇春有十分理性的表达:“ 曾经,我们以为偶像是极具精神号召力的,有强大的自我精神内核的,在作品上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观的人,而今天,面对不同的时代,偶像早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了。所以,我觉得根本就不可以把同样的一个词套在不同的人身上。”
“自我提问和观察感知”,这是李宇春总结出来关于自己的性格特质。对于一出道便成为“全民偶像”,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来说,其实很难有机会去真正认识自己,也很难保持对周遭事物敏锐地观察。可贵的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李宇春一直尝试在公共语境中树立个体意识:“我对一切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总喜欢问为什么,从21岁问Why Me开始到最近在关注科技或人类基因改写的新闻等等,很多问题未必是实用性的,说白了更多时候就是个有点无聊的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