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达
从《透明人》
所延伸的北京以及其他
2016年深秋,姜思达通过微信公众号“思达帕特”组织了一次北京的夜走,从国贸到公主坟,14公里,123个人。这种自发而好玩的形式,让姜思达再一次认识了北京,或者说,在北京的人。
“从哪里走到哪里,那只是一个赋予的意向,通过北京充满文化和历史色彩的城市,通过一条一条的直直的路,通过行走,丰满起来。但北京的城市形象一直都是非常丰满的,不需要谁去赋予意义,所以那一次夜走,我最重要的感受是人。”那天晚上,有很多人是因为关注姜思达而参加夜走,也有人临时起意,“男男女女,各行各业,有学生逃课的,公司创业的,公关,媒体,公务员,机关单位的,联合创始人,还有路人看着看着觉得热闹,也扎进来了,就走了一晚上。”活动组织者姜思达走到后来,都觉得有点荒诞,“就像打开了一盒MM豆,什么颜色都有,在打开之前,你根本想不到。”
就算通过辩论,写公号和做《透明人》,让姜思达从各个层次认识了各种在北京的人,但这一次,他还是被震撼了。“我在这当中体验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的故事。”
“一开始我的压力是这100多号人要怎么聊天,我尽量和每个人做沟通,”但后来,他失笑了,“我好像变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和周围的人搭话了,加微信了,认识了彼此,还有男孩对女孩频示好感,我觉得很有趣。” 有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来到这里,是因为他喜欢的女孩说,今天北京有个夜走活动,你帮我去实现一下这个愿望吧。这个男人此前背着背包满中国转,坐各种绿皮火车,坐大巴,然后,这个夜晚,他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夜走,和姜思达拍了合影,也聊了聊自己的故事。“几年过去,24岁的他,对北京的兴趣,从建筑、城市格局、物质层面和活力,已经延伸到了人,不仅仅是在北京的人,而且,是更多的人。《透明人》每周四播出,是选题性的,每期一个选题。“绝大多数是在北京拍的。”但有些选题,则有另外一些城市的微妙气质,姜思达说,“那就必须去当地”,比如一些“你都没听说过的城市”。
北京,似乎正在变成姜思达去好奇地探寻这个世界的一个出发点。姜思达说: “其实我非常喜欢那样的出差,大城市见过了,无非就是那样,但是那些你没去过的城市,我很喜欢去,你知道它发展得不那么好,不会给你多了不起的城市体验,但是它会有很棒的意想不到。”
有次去吉林的一个小城市,热心的出租车司机听到要采访的对象,都在帮姜思达联系,甚至在下车时因为他们多给了一块钱而“争”起来,“司机说,你们几个是学生,怎么能坑学生的一块钱呢,一定要找个什么地方把零钱换了找。这在北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通过表达,通过做节目,通过北京,姜思达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是这样。在北京,我当然也经历过迷恋物质的阶段,我现在依旧不认为买个大logo的包灵魂就打折了,买名牌无非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选择,在社交中特别正常。”
“偏见看见立场。”姜思达说。前几天,他看到一个视频,是纽约和LA的小孩,互相嫌弃对方的城市,“看完我觉得很好笑,我想,大家会不会对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想法或者偏见,你不知道那是偏见还是认知,可能南方人永远会觉得北方人说话就是大声,那没什么,所谓的偏见没什么好消除的,它就是一种认知和立场。”
姜思达说,他从未想过改变北京的什么,“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我别给大家添堵,别‘祸国殃民’,也就挺好的了!”
北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内容生产者”姜思达。
姜思达
快问快答
问:喜欢老北京菜吗?
答:……太一般了。
问:会做饭吗?
答:饭混。会一点。就是一些家常菜,可乐鸡翅、洋葱炒蛋、烤香肠和豆腐白菜汤,我不会做特别了不起的东西。
问:做饭算是让你在北京生活中学到的一种技能吗?
答:算。原来没做过。租房子,灶台不会使,但就是很想试,就是想买锅,哪怕一年中只做几次。昨天我逛街,我问朋友,餐盘要不要再买几个,他说,家里够了。我说怎么能够,根本不够!
姜思达
问:作为 《透明人》 的领导,你的团队里都是什么人?
答:别叫领导,就是一个成员吧。我的团队其实很正常,大家并没有锋芒毕露,但是都很靠谱很认真。对这个节目来说,做事靠谱,比所谓灵感和才华更重要。
问:你在北京交到的朋友都是什么奇葩?
答:什么样的都有,有个性的居多,偏抑郁的居多。文艺和抑郁是一体两面的。在我眼中,他们的思考都不太对,但也不好意思说,你继续吧。也有可能文艺来源于错误,我还在想,还在观察。( 笑)
问:你会迷恋北京的哪一个季节?
答:挺喜欢夏天的。对秋冬没感觉。
问:北京的福利是什么?不用再穿貂了?
答:其实我也不穿貂,貂不环保。(大笑)其实北京冬天很冷。但如果你在北京穿棉裤,会很奇怪,但你不穿就是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