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冯小刚 | 创作的珍贵是反抗无趣,抛开安全感

2017-11-07 来源:芭莎男士
这两年,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忽然“超脱”起来。拍点不一样的,很大程度上首先满足了“创作者冯小刚”的激情。“不要让自己在一个特别安全的环境下,做重复的事,这很无趣。”活至一个甲子岁,冯小刚抛去大众给他定下的“商业片大导演”名头,诚实地往回看。一眼青春,是芬芳年华。伴着珍贵、依恋,还有欢欣,呼出一部《芳华》。十几年前便起意要做这件事,行思坐忆,沁透了平常分秒。尘埃落定一刻,澎湃,踏实,言为心声。不勉强自己做不热爱的事,亦是予影迷一份尊重。

7

冯小刚

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种升华的美

《芳华》的故事,是由一个军队文工团来铺开。冯小刚的青春,就在那儿。

“这是一个很有荣誉感的集体,但里面又不是每天都会发生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会很狼狈,也有挫折,但好像都记不住了。”在皱纹散开的年纪,静静地怀念昨日,有各样厌闷,几多意外,冯小刚只记下当中最美好的一面。

“实际上我在《芳华》里面拍的这个文工团,她的美感也被我放大了,我把她最美好的一面集中起来了。这是我挺主观的印象,是青春。”

是的,四十几岁后,冯小刚的记忆装置开始自动地删除一些没什么保存价值的东西,就像是一次大清洗,简单粗暴,自我又任性。

文工团这样一个群体,一定是不会被归到那里面的。她们和他们,喜怒哀乐,一切是熟悉;争斗与比赛,又狂傲似冰;情到浓烈,再难分开。冯小刚一直以来想要呈现的《芳华》,正是这样一个群体。

“比如当时舞蹈队那些女孩儿,她们夏天洗完澡,一群人披着湿头发,端着脸盆,光着脖子,穿着军装迎面走来的那种感觉, 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反而是这些细节,让我很想拍一部电影。只是需要找到一个故事,把留在我心里的这种美感表达出来。在《芳华》里面,文工团的故事集中在何小萍、萧穗子、刘峰身上。我真正要拍的,始终是他们这一群人,是这个群体给我留下的那些支离破碎、却格外美好的印象。电影中有对人物命运的诠释,而我的动机不在这。”

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进入部队文工团,冯小刚对青春的本来记忆就存留在这个群体中,而《芳华》就是一部在他心里长久惦念的好戏。“可是没有剧本。严歌苓之前写的文工团故事,都不是我想要拍出来的。她写完《芳华》之后,我一看,可以把我要拍的东西装进去。”

严歌苓原著的标题是特别干脆的—“你触摸了我(You touched me) ”。篇章未开,年代背景之下,人物命运也能猜出一二。冯小刚说他没打算把“触摸事件”延伸开来,也不想花过多镜头描绘“好的缺乏人性”却根本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刘峰。是的,刘峰并不是《芳华》里的重点,他只是这个特殊群体当中的一个点。

6

冯小刚

岁月换来的是热火朝天

所以很难定义,《芳华》应该算一部青春片,还是年代片。

冯小刚是无所谓这些条条框框的东西的,他愿意和你细聊的,反而只是那一段经历。一群身着军装、有强烈优越感的年轻人:很骄傲,也未必心思单纯;没有比老百姓的处境好多少,也不会迷茫。这群男兵帅气、硬朗,女兵飞扬、娇嗲,生活在复杂的军队大院儿里,净是一派热火朝天。

《芳华》在开机时日就定档于9 月30 日上映。按照计划,电影会在八月中旬完成后期混录。最后半个月时间,工作人员把重点放在音乐曲段上面。电影中会出现几段文工团女兵练舞、跳舞的镜头,哪几个镜头应该配上什么歌,冯小刚是很看重的。制作进行到这时,《芳华》还是一个半成品。

但冯小刚也不想等了。八月第一天,距离《芳华》正式上映仍有两个月时间。当天是建军90 周年,他亲自把六十几位文工团战友和家人请到位于北京新源南路的华谊兄弟总部大楼,战友文工团相聚,名为“闪亮的日子”。再过十几分钟,他们就会看到制作了80% 的《芳华》样片。彼时,来不及合影,等不及叙旧,人声喧哗,正应了那句“热火朝天”。

助理在一家网络平台上开了直播,冯小刚也没顾上看。在房间里歇息几分钟,他要出去会战友们。抽一根烟的功夫,助理跑进来,在他身边大喊一句,“导演,网友说,您有心了!”

“噢,好。”

约三点二十五分的时候,冯小刚穿着与我们一周前拍摄杂志封面完全相同的一身,进了5 号放映室。泛黄的加厚棉质衬衣被扎进军裤里,袖子卷起到胳膊肘的位置,他手拿话筒,开口说句感谢。他高兴,有好多话想说,又怕误了时间,只提示在座两点,“今天看的不是成片,音乐还很粗糙,要改动”,还有,“晚上咱们喝酒见”。

“小刚没和大家说,这事儿有多难。”站在冯小刚身边的是文工团战友李南。

李南的名字出现在《芳华》末尾的特别感谢名单当中,他与陶杰、杨会林等前辈一起,为电影做了许多关键事。“战友文工团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了,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就是“导演没和大家说的难处”。纸稿、影像或是音乐,全都没能被保存下来,十几位文工团老战友只凭零散地记忆,细心整理出年代素材。冯小刚站上来的时候就说,为了《芳华》,战友们是鼎力相助。

那日看过《芳华》样片,一位文工团老战友的女儿写下几行字:“严歌苓的文字像一把刀,悄悄地出手,皮肉翻开,再捅深一点儿,左右转一转。还好,这部电影把这种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任岁月折痕,唯在心中。

4

冯小刚

《芳华》之美是有呼吸感

严歌苓把书稿交给冯小刚之后,就没再管过电影拍摄的事。样片出来,看了两遍,泪珠而下,她说,“画面很美,每一次感动我的地方都不一样,因为小刚很用心,做了许多调整。”

《芳华》的镜头是有呼吸感的。

“我们这回拿到了一个新设备,德国的。它厉害的地方在于,拍出的效果是介于摄影师肩扛和使用斯坦尼康之间的,有点那种云中漫步的感觉,你知道吧?我们用这个机器的时候,是把摄影机悬挂在机械臂上,它运动起来非常自如。摄影师肩抗有时候也不稳,晃荡感太强,但是斯坦尼康又过于平稳,老有点感觉,怎么说呢,就是太滑溜了,没有呼吸感。”

呼吸感,俨然是冯小刚最得意的一处。他还在继续说这台宝贝,“你知道斯坦尼康蹲不下去吧,就只能往下扣着,只能那样拍;它就不一样,自由度很高,摄影师如果想要蹲下去拍,它也跟着你平行地往下去了。不是那种生硬地俯下去,就是很自然地往下了。我都说不出来那种感觉,你们看到画面的时候,才能体会我现在的想法。”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芳华》里面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长镜头,六七分钟都是一镜到底,看下来华美又流畅,很过瘾。“就是那种自然又生动,没什么痕迹的美,演员在镜头里是自如的,没有限制的。那一场战争的场面是宏大的,惨烈的,它不需要再被剪接,就这样一条拍下来,你才看得到真实。”

经历过的东西是不能被抹掉的,辗转流逝的日子,哭下去也回不来。冯小刚执着地要用一种最接近真实的镜头记录人事,像青春里最原始的冲动,《芳华》已经照着这个模样拍好了,不需要什么美学概念去加持,已经足够美丽。如果印象里的芳华年代不该是萧瑟的,就要花费多点,只搭好一个布景,去把那个明媚的、被色彩填充的日子翻找出来,也不可逃避地跟着一双眼睛看过战争年代里的血肉淋淋与花荣草枯。温柔缓缓与浓浓烈烈当中,应该是那种,甜和甘苦的都好吧。

123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