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一
张鲁一1999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一直和舞台保持着紧密的勾连。那段时间,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一段短暂、旺盛的“苏醒期”,林兆华和孟京辉的创作状态都处在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张鲁一参与了他们的多部戏剧作品。直到2006 年,他还自己执导了一部戏。但就是在那之后,他突然陷入一阵巨大的失语和无措中。
“突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然后他买了一张机票去了英伦三岛,整整一个月,从南走到北,看了六七十场戏。没有攻略、没有计划,走到一个城市,就扎到剧院里看戏,人家演什么
他看什么,“该看的不该看的都看了”。散场了自己走路回酒店睡觉。不与人谈论,甚至不刻意思考,“就先堆着吧”。他本以为回来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结果回来了,就再也没排话剧。
“那时候,我觉得我对中国话剧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别再排话剧了。”
离开的时候他也想过,“此刻的离开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回来”,但是真当到了“回来”这一天,发现当初那些想法都没了。没有什么所谓“更好”或“不好”,艺术这条路不是笔直的也不是曲折的,关于表演,也不存在对错好坏。“一个作品需要有它的力量,一个演员也需要有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做出来的,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你真正是不是拥有内心力量的人……我试试吧,看看自己能什么样,不知道,真不知道。”
有人问他,这部《大鸡》在乌镇演完,要不要再去别的城市做商业演出。他听了回问道:“为什么,为什么要做商演?”因为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啊。“ 但我是排给自己看的。” 某种程度上,恰是因为这是一部参加戏剧节的作品而非商业演出,才吸引了他的兴趣。
“我们真的不是排了一个作品,而是提出一个课题。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们去找这个课题有没有答案。这只是一个探讨的过程。也不一定能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结果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他想打破自己,打破久已习惯的创作方式,虽然他已经凭借那些获得了太多的认可和褒赞。
“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荧幕前的我,而且是我塑造的角色。大家看到角色可能还挺有意思的,还挺好玩的,也觉着演得还不错。但是真正演戏的这个人正在经受什么,他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却无法和外人说,这是一个特别艰辛和特别坎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