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颇盛的台南西罗殿,一位信徒在端详刚刚开光过的广泽尊王神像。台湾有很多信徒都以广泽尊王为其守护神,所以有不少大大小小主祀广泽尊王的庙。
有些城市互为镜像。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人就大量涌进厦门,闽南风物让他们宾至如归。“很像台南,只是落后了十几年。”他们说。
有意思的是,2015年初我赴台之前,却听到了另一番话语,早已周游宝岛的朋友忠告说:“一定要去台南,很有味道的一座城市,怎么说呢?
就像20年前的厦门。”这两座城市互相凝视,结果只看见了自己,像翻检自己的老照片。
这两座城市的确相似,都是海港,坐落在台湾海峡两岸。厦门港与台南安平港就是对渡的渡口。至少在1783年前,海峡两岸的联系主要依赖这条细若游丝的航线,大陆的人口族群、锅碗瓢盆、耕作技术、方言风俗、鬼神崇拜,一船船地摆渡到对岸。对渡就是互为门户,互为靶心,一处口岸的存在理由来自另一处口岸。
我不是闽南人,但长期在厦门工作和生活,早已发觉这座城市的缺失。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是,1661年,郑成功亲自率领一支2.5万人的强大舰队,从厦门、金门出发,东征台湾,一去不归。因为清军随即攻陷了厦门,将人口迁徙一空,彻底摧毁了海峡此岸的渡口,民间谓之“嘉禾(厦门)断人掌”。实际上,厦门的文化谱系已经流入海峡彼岸。
闽人信巫拜鬼,淫祠遍地。郑军多为漳泉二府子弟兵,背井离乡之前,按习俗都要去当地宫庙祭拜,求神保佑,有人请来一尊随身携带的小神像,有人怀抱一个神牌,还有人抓一把炉灰装进香袋。郑军水师赫赫有名,水手们总是在船上供奉着观音、玄天上帝、妈祖、倪圣公、水仙尊王等,祈祷海上平安。因此,流入海峡对岸的,还有一个闽南特色的庞大信仰体系,随着汉人聚落的扩展,一座座宫庙矗立起来,比他们的大陆原乡还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