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我的人生中最精彩的生活有“时尚”陪伴。我在“时尚”这些年,像和爱人谈了一场漫长的恋爱,而爱,是坚持下来的理由。
时尚初体验
很多年前,我和很多时尚人一样都是时尚的读者、追随者,当时我和男朋友一直买《时尚COSMO》和《ESQUIRE》,记得当时还很费了一番心思去贿赂那个街角报摊的小贩,他很不情愿地给我们打个7 折,后来进到“时尚”才知道,7 折他的确没什么赚头儿了。
很喜欢读高晓红的卷首语,每次拿到新一期的杂志,一定先翻到那一页细细品读,“时尚”对我们的诱惑从此开始。遗憾的是,后来我终于加入“时尚”,我为伊人而来,而伊人不久却悄然离去。
过不多久我就留意到《北京青年报》上“时尚”的招聘广告,说是《时尚》杂志要招广告、编辑、发行和市场人员,那一年是2000 年。后来才得知当时主要是为《女健》的创刊招人,由于几乎没有什么广告与编辑的经验,权衡再三,我含糊地应征了市场人员。那时“时尚”还在中粮B 座4 层办公,而新创刊的《女健》暂时租了12 层一个小拐角的房间。
时尚“善变”
在“时尚”8 年,我经历了“时尚”的很多变化,就像吴总说的“时尚”的风格就是“以万变应万变”,不断变化,始终是“时尚”不断前行的动力。听两位老总回顾,“时尚”一共搬过8 次家,而我有幸经历了从中粮B4 到C5、再到世贸天阶时尚大厦的一段,比起之前小胡同、小饭店那段艰辛的历程,我这段应该算是“时尚”的幸福时光了。“时尚”从胡同小院到租酒店、租写字楼办公,最终大手笔买了世贸天阶时尚大厦数层楼,而且还请了专业设计师来定制时尚集团的办公室视觉形象,变化之巨大,进步之迅猛,逐步形成业内竞相效仿的“时尚模式”。和“时尚”的搬家速度相比,“时尚”系列刊物的数量变化似乎更快,我来的时候“时尚”还只有老六刊—《时尚COSMO》、先生、家居、健康、旅游,之后几乎以一年一刊的速度发展起来,迄今已经拥有16 本涵盖丰富消费领域的杂志了,蓬勃的变化令时尚集团日益壮大,逐步领先于业内其他期刊集团。我在“时尚”这8 年,兼做《时尚月报》5 年,从这个窗口更直观地看到了“时尚”的变化,就拿月报本身来说吧,就从最开始仅仅2 页、4 页的工作汇报,逐渐增加到8 页、16 页,每逢周年庆等“时尚”的重要日子,我还出版过28 页的加厚刊,那是因为“时尚”的业界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尚”大大小小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多,“时尚”的地方办事处越来越活跃,时尚人物的感言也越来越多……
当年面试的时候我糊里糊涂地选择市场推广这个职位,没想到两年后我真的被当时的市场部主管调来做起了“时尚”的品牌推广工作。总结我这6、7 年市场推广工作,从活动地点、活动形式、主题创意以及参与的明星主持人、各路媒体的报道力度、业界的影响力度等方方面面,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藉“时尚”日益强大的背景,周年庆典已经举办到了颐和园、端门、协办最新一届的期刊大会更是彰显“时尚”在国内期刊界的标杆地位,“《时尚COSMO》美容大奖”、“时尚先生评选”、“芭莎明星慈善夜”、“女健粉红丝带运动”等刊社的代表活动,也逐渐被业界视为品牌的招牌活动,而近年来“IF 设计展中国版”、“《时尚先生》拍电影”等跨领域的大尝试,也更凸现出“时尚”的“善变”精神。
爱是坚持的理由
在做月报期间,我由于要跟很多时尚人打交道,所以加了很多人的MSN,为了清晰管理,我习惯把大家按部门分开,当有人离职,我就会把他拉到一个新建的群组,我把它叫做“那些离开时尚的人”,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这个组群的成员日渐增多起来,而最近当我翻开新一期的月报,不禁忽然发现员工生日栏中竟然有一大半不认识了。这些现象不觉让我联想到看了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 (时尚女魔头)的一点感受。和批判时尚的大趋势舆论不同,我对这部片子有一点自己的领悟。我觉得那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到了时尚杂志社没几天,就说感觉像“地狱一般”,把自己的上司更喻为“来自地狱的老板”。其实所谓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而决定因素还在每个人的心态,很多事情也一样。很多人加入“时尚杂志社”的初衷都大体相同,非常喜欢且是她的读者,但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每个刊每个人的时尚浸入感却迥然不同。所以带着逆反心态的仅在杂志社“忍”了一年的刚毕业的学生的言论并不客观。我在想如果那个女大学生那一年在杂志社不是“忍”过来,而是尝试去爱这个行当,积极地坚持下去,一定会了解更多真正的时尚内涵。
在时尚也是一样,跟社会现状接轨,时尚的流动率和几年前比也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带着梦想来了,遭遇一点挫折就离开了,没有给自己和时尚更多的机会,没有真正坚持自己的梦想。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一样,坚持是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法宝,而爱是坚持的理由。